劇情介紹
若你是《美國往事》或者黑幫電影愛好者,請放心食用,本片不像眾人所言,帶有拙劣的模仿
光看電影名字,若說導演沒有“碰瓷”《美國往事》,我可不大信;事實上,這種做法很有效,就像深諳“標題精髓”的自媒體,靠技巧一眼抓住受眾人群,可謂高效直接。筆者承認,與本片的緣分,皆來自導演的“標題黨”。
不過,讀者千萬不要誤會,以為筆者偏愛《美國往事》,相反,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黑幫片狂熱者,《美國往事》這部被影迷奉為圭臬的經(jīng)典,卻并不合我胃口(申明:僅個人喜好)。
對《倫敦往事》,觀看之前,筆者略有期待,期待它另辟蹊徑。而在這點上,本片無疑是成功的——它剔除了《美國往事》中最為筆者不喜的要素。
若你是《美國往事》或者黑幫電影愛好者,請放心食用,本片不像眾人所言,帶有拙劣的模仿;若你與筆者一樣,對《美國往事》存有異議,本片恰好能給你一個回答。
結論先給到,接下來談談幾點看法。
《倫敦往事》最大的優(yōu)點在其純粹,以及這純粹背后,無處不在的紳士氣度,或者換個詞:克制。
純粹
《倫敦往事》的故事背景起于1936年的英國,在那個時代,國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激化,法西斯主義(集權主義)籠罩歐陸,政治力量一致對外,基層秩序就不用說,混亂無序、犯罪橫行,這簡直就是滋生黑幫的溫床——自由化的政治體制外加混亂的基層自治。主角杰克科莫和比利希爾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屬于典型的流氓無產(chǎn)者。前者靠跑馬場致富,后者以搶劫為生,兩者都是監(jiān)獄的常客。在監(jiān)獄中思考,在社會上“實踐”。因杰克科莫發(fā)跡在先,比利希爾以小弟身份入伙,最后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上位,掀翻大哥,占山為王(杰克科莫上位也是如此)。兩人相互算計,相愛相殺,最后比利希爾抓住歷史機遇,及時退出,功成身退;杰克科莫一介莽夫,不動腦子,脫身未及,身敗名裂。
故事就這么簡單,沒有對年少的追憶,沒有對現(xiàn)實的纏綿,沒有愛情的歌頌,在黑言黑,以時代背景為依托,構建一個爾虞我詐、血腥殘暴的世界,這就是黑幫。
什么是黑幫?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無從體會,正因為無從體會,人們又止不住地想象,這種想象容易將“黑幫”美化成一個抽象的名詞,包含了:正義與邪惡、忠義與背叛、愛與恨,一切安排就緒,組成一首動人的詩歌,浪漫委婉,顯得那么遙遠和不真實。這是《美國往事》最令筆者反感的地方。
而事實上,黑幫是犯罪、流血、利益、狡詐,與政治周旋,與對手斗爭,游離在社會邊緣,一次次沖擊社會基礎,這里沒有浪漫,只有人為了生存下去而迸發(fā)出的本能意志;一種原始性的沖動,便是黑幫電影,抑或說是黑幫的純粹所在。
克制
純粹的東西,往往令人害怕。舉個例子,哲學作為純粹的思想,總言說真相,人們無法接受真相,也就害怕哲學。放到電影里,如果說存粹的恐怖片是描繪恐怖,那純粹的黑幫片必然描述黑幫,一旦真正描述黑幫,必然暴露許多這世界不愿明說的真相。
就如電影中,教會長老勾結黑幫攻擊法西斯;杰克科莫利用關系逃脫兵役;黑幫家族趁著戰(zhàn)爭大發(fā)橫財;比利希爾仗著權勢寫自傳美化自己;女性被資本物化;以及許多劇情關鍵轉折點、暴力斗毆事件、血腥四濺的場景等等,以輕快的背景音樂和無聲的人物鏡頭帶過,好像這一切風輕云淡,不值一提。這種克制,就如英國人的紳士文化,深入電影的骨髓,仿佛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們沐浴陽光,嬉笑怒罵,明面上品嘗著英式下午茶,暗地里滿是職場的勾心斗角。真是斯文掃地,不寒而栗。
人工分界線
純粹與克制,構建了本片的底色,是其一大特色??墒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本片最為人詬病的敘事邏輯跳脫、故事走向不清晰,也正源于其克制。
典型例子,電影中,比利希爾上位,由于省略了過程,伴之以音樂和無聲鏡頭,前一秒還是小弟,下一秒就和杰克莫利磨刀相向,這種劇情的突兀感幾乎充斥全片,令人側目。并且,本片不如《美國往事》,有點矯枉過正,片面地追求黑幫故事的純粹性,毫無流行文藝作品該有的共情感,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都刻板無聊,平淡無奇。明明有很多故事可以展開,卻全部掩埋在音樂過場中,實在是一種遺憾。
看來,英國人相比美國人,還是嚴肅了一點。就如英式口音相比美式口音,“正統(tǒng)”的東西,總顯得規(guī)規(guī)矩矩,做派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