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最近,這部電影成為了影迷們的討論熱門。
雖然自身演員陣容無比豪華。
但絕大部分焦點,還是集中在導演身上——
《真相》
la verite
是枝裕和。
當代最受歡迎的日本導演之一。
電影處女作《幻之光》就直接提名威尼斯金獅獎;
高開高走,前年更是憑借《小偷家族》成功拿下戛納金棕櫚。
全世界愛他的影迷不計其數(shù)。
此次的《真相》作為戛納獲獎后的首秀,是是枝裕和第一次拍攝法語電影。
無疑再次成為了評論圈的焦點。
亞洲導演拍歐洲文藝片。
嘗試的先例很多,但能沉淀下來佳作的卻寥寥無幾。
樸贊郁的《斯托克》、王家衛(wèi)的《藍莓之夜》、侯孝賢的《紅氣球之旅》、巖井俊二的《吸血鬼》、黑澤清的《暗房秘密》等等等等。
橫向比較同類型的其他作品,當然仍可以高出一截;
但縱向?qū)Ρ葘а葑约旱淖髌仿臍v,卻都算不上出彩。
給人感覺,都是匠氣有余,但靈氣不足。
高水平導演交出的平庸之作。
最常出現(xiàn)的一個批評詞匯,是「水土不服」。
此次的《真相》,也面臨著同樣的質(zhì)疑,評論呈現(xiàn)兩極化。
威尼斯給出了金獅獎提名的肯定。
而更代表普通觀眾口味的imdb,評分卻只有6.5。
是他目前為止所有長片作品中最低的一次。
影片質(zhì)量到底如何?
我們一點點拆解來講。
在這部法語片中,是枝裕和的風格依然是在的。
他選取了自己一貫最擅長,也最標志性的題材「家庭」。
海報的設(shè)計令人熟悉。
四個人圍坐在長椅四周。
老人、孩子、女人和男人。
母親,女兒,妻子和丈夫。
故事圍繞一個明星家庭展開。
「母親」名叫fabienne。
一位昔日法國影壇巨星,容顏雖老,但風韻猶存。
這個設(shè)定完美匹配了她的飾演者——
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
這位大名鼎鼎的女演員有著「歐洲影壇第一夫人」稱號。
法國凱撒獎影后,柏林終身成就獎。
年輕時的德納芙有著「冰美人」的稱呼。
從「左岸派」導演雅克·德米(阿涅斯·瓦爾達老公)的《瑟堡的雨傘》中走紅后,就成了一棵不老的常青樹。
布努埃爾的《白日美人》,特呂弗的《最后一班地鐵》。
馳騁影壇六十年,貢獻經(jīng)典無數(shù)。
在本片中,她所飾演的fabienne也是一個擁有著同樣成就高度的戲骨。
只是,在榮華的另一面,這個角色身上所呈現(xiàn)出的,是對光環(huán)褪去的焦慮,因執(zhí)著演藝事業(yè)而落下的孤獨與寂寞。
內(nèi)心的敏感與脆弱,通過外在的驕傲與刻薄進行掩飾。
電影開場,fabienne正在接受記者的采訪。
她語氣高傲、氣場奪人,對待記者提問也十分挑剔。
不關(guān)心同行情況,甚至都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健在。
尤其當被問到「哪位演員對你的影響最深刻」時,她吸了一口煙,冷冷答到:
「我從沒想過這種問題」
「我從來都只是我自己」
扮演她「女兒」的lumir,是另一位法國國民女神——
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
知性、文藝、氣質(zhì)優(yōu)雅。
是影史上第一位拿到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影后的大滿貫演員(第二位大滿貫影后是朱麗安·摩爾)。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威尼斯影后;《英國病人》:柏林影后;《合法副本》:戛納影后)
片中,lumir與母親的關(guān)系十分疏遠。
母親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家庭,她的冷漠與高傲給lumir從小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成年后,lumir便逃離母親,跑去美國成為了一名編劇。
并在那邊成了家 。
丈夫是由伊?!せ艨?/strong>(ethan hawke)飾演的二流電視劇演員。
此次,趁著母親的回憶錄出版在即,lumir帶著丈夫兒女專程回家。
表面上是來慶祝,實際上另有「企圖」:
她想看看母親在回憶錄中怎么寫得自己,是否對曾經(jīng)忽視自己有所愧疚。
然而,在讀完那本所謂的回憶錄后,lumir大發(fā)脾氣。
因為在書中,母親竟然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疼愛女兒、照顧有加的「賢妻良母」。
那些「動人細節(jié)」,全都是謊言。
對此,母親只是輕描淡寫地回答:
「我是演員,我不能說出赤裸的真相。
因為真相不能打動人心?!?/strong>
不僅如此,回憶錄中還處處表現(xiàn)著對周圍人的忽視。
陪了她大半輩子的經(jīng)紀人盧克,在回憶錄里只字未提,完全人間蒸發(fā)。
她的前夫,lumir的生父,更是直接被「寫死」。
很明顯,母親已經(jīng)將戲劇與生活混淆。
她太執(zhí)著于演員的身份,于是陷入了一場十分荒誕卻怎么也停不下來的表演之中。
以至于其他角色,諸如母親、妻子、朋友等等,都變得可有可無。
完全無視他人的付出與關(guān)愛。
在一場針鋒相對的晚餐上,她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寧愿做一個糟糕的母親,一個糟糕的朋友,
但也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演員?!?/strong>
她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只好不斷通過撒謊、掩飾、忘記的方式來維持自己完美無瑕、光鮮亮麗的主角形象。
「真相」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掩蓋。
如何彌合母女間的親情裂痕,如何重構(gòu)分崩離析的家庭關(guān)系,成為了整部影片的戲劇核心點。
這也承襲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電影主題。
不過《真相》的這組人物架構(gòu),還讓魚叔聯(lián)想到的一部對標作品,是英格瑪·伯格曼的《秋日奏鳴曲》。
《秋日奏鳴曲》的主要故事,是一位演奏家母親,時隔多年去看望自己的女兒。
母女關(guān)系同樣非常疏離。
母親早年忙碌于事業(yè)而忽視女兒和家庭,因為自身知名的公眾形象而變得孤高、自傲,以自我為中心。
情史豐富、行事浮夸,習慣性撒謊。
晚年也是與女兒疏于來往,各自生活。
其突出的人物特點都能和《真相》中的fabienne一一對應(yīng)。
而且其扮演者,英格麗·褒曼(《卡薩布蘭卡》《煤氣燈下》),同樣是以極其匹配的個人經(jīng)歷和氣質(zhì)形象代入人物。
而麗芙·烏曼所飾演的女兒,相較于朱麗葉·比諾什,人物性格更為陰郁內(nèi)斂。
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時代所限。
作為女性沒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無法像lumir那樣,通過逃投入事業(yè)、實現(xiàn)自我,來擺脫母親影響。
《秋日奏鳴曲》中,母親是知名演奏家,女兒雖然同樣喜歡鋼琴,卻始終不被認可,甚至被貶低和打壓。
因而變得自卑且壓抑。
而《真相》中也有暗示,lumir小時候也曾熱愛戲劇表演,卻從未得到母親的鼓勵和認可。
長大后更是矢口否認「我從未喜歡表演」。
并因此對母親的表演帶有一種憎恨與否定。
甚至在餐桌上公然指出,母親當年能成為主角,只不過是「因為跟導演睡了」。
另一個相似的地方,是女兒丈夫(女婿)的角色。
伊?!せ艨说慕巧谄芯哟我匚?,在母女(丈母娘和妻子)關(guān)系的沖突中,作為旁觀者和潤滑劑。
《秋日奏鳴曲》也是同樣,丈夫作為片頭與片尾的畫外音,如旁觀者般講述。
尤其是,兩部片子中,均有一場女兒立場,母親喝醉后跟女婿吐露真言的戲。
但不同的是。
《真相》中伊?!せ艨说男蜗笙噍^之下更為主動、陽光。
且他的形象與是枝裕和在為人父后,重新重視作品中父親角色的特征相吻合。
如《小偷家族》《如父如子》中中川雅也的人物形象。
是一個「并不厲害,但很溫柔,很愛孩子」的父親。
伯格曼擅長寫長對話,呈現(xiàn)角色的情緒張力。
他的鏡頭有相當多的近景和特寫,將人物的情緒拉到最滿。
而是枝裕和,則大多數(shù)是中景。
鏡頭與演員,觀眾與角色,人物與人物之間,相互關(guān)系都是疏離的。
更多注重表現(xiàn)的是人物關(guān)系的變化。
魚叔不敢斷言是枝裕和是否有致敬或借鑒英格瑪·伯格曼,畢竟對立拉扯的母女關(guān)系,在眾多影視作品中都較為常見。
但若把《真相》和《秋日奏鳴曲》對比來看,確實會非常有意思。
兩組相似的人物,如何在不同的導演編排形式與風格作用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后者的母女關(guān)系,在撕裂偽裝之后,以一方的逃離告終。
原生家庭的痕跡,以一種無可和解的方式繼續(xù)存在下去。
前者則溫情得多。
以日式的清醒治愈風格,讓這對母女走向了和解與原諒,獲得了一個完滿的大團圓結(jié)局。
這或許是是枝裕和的溫柔吧。
《真相》中還值得一談的,是「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
也是母女關(guān)系得以和解的關(guān)鍵。
片中,母親在工作方面,正忙于拍攝一部軟科幻電影——
《關(guān)于我母親的回憶》。
(memories of mother)
講述的是生活在太空的一位母親,每七年回一次地球。
每次回來女兒都會增長七歲,直到超過母親的年齡,并衰老死去。
這并不是是枝裕和隨便虛構(gòu)出來的作品,而是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同名微型小說。
事實上,這個故事還被改編拍攝成一部26分鐘的短片。
名為《美麗夢中人》。
(b站可搜到,但拍得并不太好)
在這個科幻故事里,女兒經(jīng)歷了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而她所看到的母親的形象卻是恒定的(不會老去)。
「母親」成為了一個符號,高高在上,卻難以觸摸。
在這場「戲中戲」里,fabienne飾演的是已經(jīng)老去的那個女兒。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疏離自己女兒的她,在自己的角色里,卻要飾演和代入一個被母親丟下的「女兒」。
如此的身份互置,給fabienne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另一層障礙,在于面對一個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演員。
戲中母親的形象不會老去,永遠美麗、優(yōu)雅,而作為普通人的女兒,也就fabienne自己,卻在不可阻擋地衰老。
要去接受一個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業(yè)界新星;
承認自己的過氣、年老,甚至最后退出影壇。
無疑是艱難的。
她生氣,嫉妒。
認為年輕女演員使壞、刻薄,說她是在模仿自己。
在這樣不得不理解女兒、面對現(xiàn)實的過程中,fabienne重新審視自己。
并最終放下面具,走向真實。
回頭來看,《真相》是一部有著獨特味道的電影。
像是一位日本的壽司師傅做了道法式大餐。
里面混合著「法式的輕松」、「日式的瑣碎」,以溫情細膩的火候慢燉了不到兩個小時。
盛到碗里來,倒也給人以別番風味。
尤其是兩位女神級老戲骨,凱瑟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的表演無可指摘。
當她們圍坐在餐桌旁、沙發(fā)上,以一種日劇式的靜謐狀態(tài)聊天時。
才能看出她們是如何通過細微卻恰到好處的表情與動作,來傳遞她們的內(nèi)心情感的。
但也要承認。
影片雖然保留著是枝裕和的框架和風格,但在內(nèi)核上,還是少了些東西。
缺失了他一貫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深層追問。
是枝裕和是給電視臺拍紀錄片出身的,接觸過很多現(xiàn)實層面的故事。
其電影處女作《幻之光》就是取材于他以前拍攝過的一個現(xiàn)實案例。
他的作品雖然切入面都很小,以家庭為單位,但背后作為支撐的,是他對于整個日本社會與文化的深入體悟。
有意無意地包括進了現(xiàn)實思考。
而且,他以往的主角也大多邊緣、底層,小人物的身上卻有著強大的戲劇張力;
但此次,他選擇的是一個本身帶有極大話題性的明星家庭。
且演員和角色之間,也或多或少交織著互文關(guān)系。
所以,如果要說《真相》有哪里水土不服的話,是在于他拋棄了背后作為支撐的宏觀大環(huán)境,而只聚焦于表面的家庭矛盾。
只以角色的特殊社會身份,來牽引一絲絲的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而這樣的關(guān)聯(lián),卻又是很表層的、微弱的、形式化的。
這確實是硬傷。
卻也很難避免。
是枝裕和畢竟只是個「法國家庭的局外人」。
從拍攝和形式上看,《真相》依然是部好電影。
不違和,不出戲,整體拿捏都很穩(wěn)。
但穩(wěn),卻缺乏亮點。
歸根結(jié)底,還是文章最一開始說的那句話:
匠氣有余,靈氣不足。
畫得出精美的皮,但終究少了點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