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來自煤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煤炭產量以翻番再翻番的方式疊加增長。因當初的采礦還主要依賴密集性的人工勞動,在煤炭產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煤礦工人的隊伍也在迅速壯大,形成一支浩浩蕩蕩、戰(zhàn)斗在地層深處的產業(yè)大軍。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煤礦不僅出產煤炭產品,還自發(fā)地生長出一批書寫礦工生活的作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閃耀著烏金之光的作品,頻頻成為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亮點。
當然,從業(yè)隊伍的擴大、煤炭產量的增加,與作家的生長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好比物質的富裕并不一定催生精神的豐富,前者和后者不會成正比。可后來礦工族群的構成一改過去大都是文盲的狀況,加入了一些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知識青年。這些青年不滿足于物質生活,還熱愛精神生活;不僅能勝任繁重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也不甘平庸。他們拿起筆來,寫詩歌、寫小說、寫散文,寫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漸漸地,他們成了詩人、小說家、散文家。他們的作品走向了全國,有的還走向了世界。不管是從全世界的范圍內考察,還是與中國煤礦文學任何一個時期比較,自上世紀80年代以降,中國煤礦涌現(xiàn)的作家是最多的,煤礦文學作品的豐富也是前所未有的。無論到哪里,我們都可以驕傲的宣稱,中國作家所寫的礦工生活的小說,并不比外國作家寫的有關礦工生活的小說差。
不過回顧起來,我們也有不滿足的地方,那就是煤礦文學的評論相對有些薄弱,未能與文學創(chuàng)作并駕齊驅。雖說也有一些不乏熱情的評論,但由于評論者的視野、學養(yǎng)、理論資源、語言存量以及天賦所限,所寫的評論只是粗淺的、隨機性的零打碎敲,既沒有形成系統(tǒng),也沒積成規(guī)模。有的評論視角甚至僅僅停留在社會學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與文學評論所需的專業(yè)藝術水準相差甚遠,只能讓作者和讀者啞然。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與文學評論相輔相成,互相激發(fā)、互相滋養(yǎng)、互相提升,收到比翼雙飛的效果。而煤礦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一頭沉一頭輕的狀態(tài),顯然是不平衡的,對雙方的發(fā)展都不利。
今天,煤礦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仍保持著不錯的勢頭,不斷有作品和作家出現(xiàn)。在新興媒體風起云涌的今天,作家寫出了作品,總是希望得到評論界的關注,以推介給讀者,實現(xiàn)其作品的文本價值。作品出版后,他們滿懷希望,像是打開了信息接收器,隨時準備接收作品的反響??伤麄儢|瞅瞅,西望望,石頭是石頭,大海是大海,石頭沉到大海里,沒得到什么動靜。時間一長,他們就失望了。
然而,不久前出版的史修永《多維視角中的中國當代煤礦小說》,則是一份結實厚重的煤礦文學研究成果。在書中,作者以宏闊的思路、遠大的目光、真誠的情懷,通過大量閱讀、分析、歸納描述礦工生活的文學作品,勾畫確立了煤礦文學的版圖。他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著力,把煤礦文學的版圖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的版圖中加以考察,找到了煤礦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在聯(lián)系,并發(fā)掘出煤礦文學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的精神文化訴求和獨特的審美價值,證明煤礦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應有的正視、認可和尊重,給豐富多彩的煤礦文學以當之無愧的一席之地,賦于煤礦文學以文學史的意義。史修永一改過去對煤礦文學的評論多停留在感性層面的做法,以理性、學術、科學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地探索煤礦文學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深刻的生命意蘊??梢哉f,這部專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代煤礦小說研究的一項學術空白。
史修永的研究是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充分尊重每一位作家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和創(chuàng)作個性,闡釋的是作品的題中之義。他不僅評論單部作品,難得的是,他還把幾部作品放在一起,找出作品的共性,從而捆綁式地挖掘出煤礦文學的獨特性。比如他以《沉淪的土地》《紅煤》《富礦》等小說為研究對象,所撰寫的《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煤礦小說》,論述了煤礦作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憂患意識,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并得到了學界的好評。
史修永在后記里寫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其中諸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斷拓展。”這是我愿意看到的話。不難預見,史修永和中國煤礦文學的研究團隊會善始善成,修史修永,不斷推出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