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本次介紹的《巴徹斯特大教堂》是承接上次《巴徹斯特養(yǎng)老院》而來,屬于特羅洛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塞特郡紀事》中的第二部。
第一部的故事比較簡單,篇幅很短,但到了第二部則內(nèi)容明顯變得豐富,所講的故事和要表達的思想變得深刻起來。如果你的第一次看這本書,大概率會被它的表象迷惑,在心目中樹立正派和反派的標桿,實際上本書幾乎沒有真正的“好人”,全是一群爾虞我詐之徒。在開始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幾個宗教詞匯,方便各位理解。
低教會派:與“高教會派”對立?!暗徒虝伞币辉~始于18世紀早期,用以把較自由派——或?qū)贌o主見派(latitudinarian)——的一群信徒與保守的高教會派區(qū)分開來。其反對過高強調(diào)教會的權威地位,故稱。其觀點較傾向于清教徒而反對傾向于天主教,不贊成高教會派恢復舊制的倡導,認為主教制度、神職圣品與圣事禮儀相對而言并不重要,強調(diào)福音派及新教的作法;反對繁文縟節(jié)的禱文和儀式;強調(diào)基督徒應提高對現(xiàn)實世界的責任心,并聯(lián)合起來;改善與提高英國工人的生活狀況與水平;反對奴隸制度,應給殖民地的奴隸以自由;主張基督徒的生活應厲行節(jié)約,不應無限制地享樂;在神學上,強調(diào)以《圣經(jīng)》為最高準則,嚴格按照《公禱書》簡化禮儀。
高教會派:(high church),基督教(新教)圣公會的派別之一,與“低教會派”相對。最早于17世紀末開始在圣公會使用;在19世紀因為牛津運動和英國天主教會派的興起而流傳于英國,主張在教義、禮儀和規(guī)章上大量保持天主教的傳統(tǒng),要求維持教會較高的權威地位,因而得名。 圣公會產(chǎn)生初期因襲了大量天主教舊制,17世紀在清教運動的沖擊之下,一些舊制漸被廢棄。1832年英國國會改革選舉法,土地貴族和金融貴族的勢力被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進一步削弱。英國國教會內(nèi)代表貴族利益的一些保守分子,在牛津大學教授皮由茲領導下,發(fā)動了竭力恢復舊制的高教會運動(又稱牛津運動)。
安息日:猶太教、基督教每周一次的圣日,教徒在該日停止工作,禮拜上帝。
主教: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主教來源于羅馬天主教。其職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個地區(qū)教會的首領。
會吏長:(或會吏總,archdeacon)是圣公會規(guī)例中清楚列明之職位,由教區(qū)主教任命的資深圣品,被委任輔助主教處理教區(qū)內(nèi)的行政和教規(guī)上的事務,特別是會吏的首長,督導教區(qū)內(nèi)的圣品。會吏長要履行下列權責:
1.協(xié)助教區(qū)主教推行及處理牧養(yǎng)及日常事務;
2.巡視教區(qū)及對該教區(qū)圣品人員進行考勤,以確定其履行職責;
3.若有需要糾正或嘉許的事宜,向教區(qū)主教匯報。
教區(qū)長:一般來說一個教區(qū)的教區(qū)長管理該區(qū)的事務,但權力比主教小,如果該教區(qū)比較小或者比較窮,那教區(qū)長的地位和收入也是會大打折扣的。在英國國教,主持教區(qū)一切宗教事務,并享有教區(qū)一切宗教收入的牧師稱為教區(qū)長(rector);主持教區(qū)宗教事務,只分享部分教區(qū)收入的牧師稱教區(qū)牧師
家庭牧師:牧師是基督教神職人員,一般地位較主教和會吏長低,但是這種稱謂一般存在于新教,對應的天主教則叫做神父。本書的斯洛普先生因為是主教的家庭牧師,因此看起來權勢很大
受俸牧師:指供職于主教座堂,隸屬于主教的牧師,享用主教座堂撥給的固定薪俸,分為普通受俸牧師〔simple prebendary〕和高級受俸牧師〔dignitary prebendary〕,前者除圣俸〔prebend〕之外沒有其它收入,后者除圣俸之外還行使宗教管轄權。
本書人物:
格倫雷博士主教:巴徹斯特的主教,會吏長格倫雷(西方人長子往往和父親同名)的父親,死后由普勞迪博士接任
格倫雷博士會吏長:老主教的兒子,在巴徹斯特權勢極高,哈定先生的大女婿
格倫雷太太:會吏長的妻子,哈定先生的大女兒
普勞迪博士主教:格倫雷博士主教的接任人,一個懼內(nèi)的主教,他的很多決策由其夫人和家庭牧師做出
普勞迪夫人:新主教夫人,一個充滿權力欲望的女人,間接影響和控制著主教
奎瓦富先生:布丁谷的教區(qū)長,有十四個子女,生活清貧,特別希望得到巴徹斯特養(yǎng)老院的職務,因為這會給他帶來幾百鎊的收入
斯洛普先生:新主教的家庭牧師,為人勢利陰險,他和普勞迪夫人都想通過影響和控制主教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的權勢財富,不過最終敗下陣來。
哈定先生:《巴徹斯特養(yǎng)老院》的主角之一,在《巴徹斯特大教堂》中,他已經(jīng)從養(yǎng)老院離職
愛莉娜:哈定先生的二女兒,波爾德太太(波爾德在第一部作品中是主角之一,第一部一開始就死掉了),后來嫁給阿拉賓先生
阿拉賓:會吏長資助的一位神職人員,他是拉撒路學院的院士,是那位了不起的格溫博士的高足,各方面都是一位高教派教徒。
格溫博士:讀者可以把這個人物理解成格倫雷博士會吏長在巴徹斯特以外尤其是權貴高層的勢力代表,阿拉賓的老師,拉撒路學院院長
威爾弗雷德·索恩:是圣埃沃爾德的鄉(xiāng)紳,或者可以說是厄拉索恩的鄉(xiāng)紳,再說直白一點就是巴徹斯特內(nèi)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
斯坦霍普博士:巴徹斯特的受俸牧師,這家伙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尸位素餐”,他沒有給教區(qū)帶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他有一兒兩女,都不是什么好的人物
夏洛特:斯坦霍普的大女兒,斯坦霍普一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她的管轄下,30多歲仍未出嫁,工于心計
馬德琳:斯坦霍普的二女兒,她嫁給了一個地痞流氓,這位流氓打斷了她的腿,瑪?shù)铝詹坏靡延珠L居在娘家。她美艷絕倫,周旋于各種男人之間,幾乎每一個和她接觸過的男人都欲罷不能
伯特:斯坦霍普的兒子,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沒有正式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故事大概:
哈定先生從巴徹斯特養(yǎng)老院離職后不久,主教大人格倫雷博士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格倫雷博士會吏長在職位斗爭中沒能取勝,因此巴徹斯特迎來了一位新的主教——普勞迪博士。跟隨新主教到來的是他的夫人普勞迪夫人和家庭牧師斯洛普先生,這兩位暗中較勁,他們深諳主教的權力和地位,都試圖影響和控制主教的行動來為自己獲得利益。恰巧這位主教又是一位意志不夠堅定和懼內(nèi)的人,因此,他們一家人一到巴徹斯特,就改變了當?shù)卦械臋嗔ζ胶狻?/p> "圖文無關,一篇文章沒幾張圖都不好意思
另一邊,在此耕植了多年的格倫雷博士會吏長因為沒能接替父職,反而迎來了新的主教,對此耿耿于懷,因此對新主教一群人采取敵視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被夫人和斯洛普先生察覺,他們沒有因為初來乍到就對此妥協(xié),在一次講道中狠狠地奚落了格倫雷所代表的“當?shù)貏萘Α?,遭到他們的嫉恨和不滿。
他們爭斗的第一個焦點出現(xiàn)在哈定先生離職后的養(yǎng)老院院長這一肥缺上,作為會吏長,因為自己岳父的軟弱(在他看來)丟掉的養(yǎng)老院院長一職有必要重新奪回。但夫人和斯洛普先生顯然不會坐視不管,為了穩(wěn)固地位,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們決定把這一職位授給布丁谷的教區(qū)長,一個有十四個子女需要養(yǎng)活的奎瓦富先生,并對其做了暗示??吒坏弥笈d奮不已,他們一家早已被貧困磨平了棱角,如今天上掉餡餅,這是不得不抓住的機遇。
此時,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主教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分裂。原來斯洛普先生垂涎于哈定先生的二女兒愛莉娜的美貌,這是次要的,關鍵是這位寡婦的前夫波爾德先生死之前給她留下了巨額的遺產(chǎn)。斯洛普先生暗中盤算,如果把這一職務留給哈定,就可以博取其女兒的好感,也可以向會吏長示好,最終達到美人金錢雙豐收的目的。因此他拜會了奎瓦富先生,逼迫其放棄院長職位,并且在主教耳旁吹風,讓他改變主意把職位重新授予給哈定先生。
這得罪了普勞迪夫人,雖然主教有利用斯洛普先生牽制自己夫人的想法,但他極度懼內(nèi),并沒有像斯洛普想的那樣做了回真正的男人,因此最終職位落到了奎瓦富的口袋。
在這一過程中,當?shù)氐氖苜耗翈熕固够羝找患胰碎_始進入人們視野。這位受俸牧師尸位素餐,長期呆在國外(但薪俸照拿),此時剛回到教區(qū)。他給巴徹斯特帶來三個精怪:大女兒夏洛特、二女兒瑪?shù)铝蘸蛢鹤硬亍,數(shù)铝帐且晃凰詶罨?、美麗妖媚的女人,她一到巴徹斯特就吸引當?shù)馗鞣N男人的拜訪,這其中就有斯洛普先生。雖然此時的斯洛普計劃娶哈定的二女兒愛莉娜,但并不妨礙他因為垂涎美色在瑪?shù)铝帐掷锪粝铝吮姸嗫谒ㄎ鞣饺私浑H中會親吻女士的手)。
斯坦霍普放縱了二女兒的行為,也默認了大女兒的計劃。原來,夏洛特知道自己弟弟游手好閑、欠債無數(shù),想要改變這一局面,光耀門楣,最好的方法是給他娶一位有錢的太太,而愛莉娜正是這個不二人選,因此她處心積慮,接近愛莉娜,并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弟弟伯特和她走近,斯洛普先生也因此多了一位情敵。
另一邊,在爭奪養(yǎng)老院一職的斗爭中,會吏長找來了他的資助對象,拉撒路學院的院士阿拉賓先生,他利用自己的權力為其在教區(qū)謀取了職位,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勢力,并應對新主教勢力可能出現(xiàn)的發(fā)難。這位院士來頭并不小,他雖然由會吏長資助,但其所在的拉撒路學院院長格溫博士卻是自己老父親的故交,而且他“上面”有人,影響巨大。
在養(yǎng)老院一職還沒確定花落誰家的時候,教區(qū)內(nèi)又發(fā)生一件大事——教長死了。當然死一個人不是重點,重點是死的這個人有固定的房產(chǎn)(教會的財產(chǎn),誰在其位給誰?。⒏哳~的收入和不菲的地位,現(xiàn)在他死了,也就意味著比養(yǎng)老院院長更大的肥缺出現(xiàn)了,兩派再次摩拳擦掌。斯洛普先生這邊,他先找來新主教,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在“上面”美言幾句,并暗示說如果他能得到教長一職,意味著他主教的勢力更為穩(wěn)固,主教推脫不了,答應了下來;接著他找來《丘比特》報的編輯托爾斯先生,把自己有可能擔任教長一職的風透露出去,托爾斯心領神會,立馬刊登了一篇文章,表明斯洛普先生在匹配這一職位上可謂是天選之人,為其輿論造勢。
但會吏長也沒有閑下來。他找來撒拉路學院院長格溫先生,寄希望通過他來影響主教決策,但養(yǎng)老院院長一職已經(jīng)被夫人牢牢抓住,她沒有給格溫先生面子,拒絕了他的建議。這也讓他意識到,想要獲得最新出現(xiàn)的教長肥缺,沒必要再去游說主教,只需要往更“上面”的人攀附關系即可,最終哈定先生成了這一人選。
故事還沒有結束,愛莉娜擺脫了兩位情敵的糾纏,最終和阿拉賓成了夫妻,哈定先生認為自己年事已高,已經(jīng)不適合擔任教長一職,轉而把自己到手的職位給了自己的準女婿。斯洛普先生愛情事業(yè)雙失敗,故事結束。
在功利主義思想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神職人員日益變得功利和世俗,他們不僅違反基督教提倡的天職、知足和克己等思想,而且迷戀權勢、渴望財富、貪圖享樂。在喜愛權勢的驅(qū)使下,神職人員不單追求教會內(nèi)部的升職,而且沉溺于教會權力的爭奪之中。在錢財興趣的誘導下,神職人員將擔任神圣的教會職務視為獲取財富的途徑,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原本純潔的婚戀觀,追求以金錢為目的的婚姻關系。
我們來簡單看看這本書里的宗教人士都干了哪些糟心事吧!
第一部里幾乎是人畜無害的主教格倫雷博士在幾個的教區(qū)里得過且過,并沒有認真負責。斯坦霍普博士一家就是明證。一個受俸牧師,長期在國外,薪水照發(fā),他卻坐視不管,而他的兒子會吏長,按說應該也有監(jiān)督職能,他也沒管。究其原因是這不影響他們自身的利益,而且算是“自己人”。
新主教也一樣,一個教區(qū)首腦的決策卻由夫人和家庭牧師作出,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這種角色越是身居高位,危害越大。
斯洛普先生身為神職人員,垂涎美色,崇拜權力,追逐金錢,連普通人都不如。
會吏長陣營的阿拉賓、格溫等人雖然小說里看不出他們做過什么惡,但這些人確確實實是權力斗爭的參與者,他們圍繞著每一個職位都使盡全力來達到目的,這是不符合神職人員的道德和準則的。
坦霍普博士一家,故事簡介里說明白了,一家人都想撈錢,從一個寡婦身上撈錢。
總而言之,特羅洛普對神職人員的世俗追求的批判,一方面表明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中道德滑坡的不滿,反映了他對功利主義思想盛行,人們唯利是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利己主義時弊的針砭;另一方面,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特羅洛普不僅批判日益世俗化的英國國教,還肯定與提倡基督教精神及人文主義提出的天職、知足、克己、利他、責任、勤勞等思想。
在喜好安逸的影響下,神職人員不但偏愛閑散的生活,而且追求奢侈的物質(zhì)享受。通過描述神職人員種種功利的和失范的行為,作者真切地揭露了神職人員隱藏在黑袍下的虛偽與世俗?! √岢浇叹窦叭宋闹髁x提出的天職、知足、克己、利他、責任、勤勞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