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我們所熟悉的傳記片,大都圍繞著名人的故事。
皇后樂隊、巴菲特、賽車王、拳王……沒有一個人不是盛名在外。
卻偏偏有這樣一部片,不走尋常路,跨越國際,只為紀錄一位毫無名氣的落魄歌手。
究其一生,只發(fā)行了兩張專輯,銷量可能都不超過10張,就被唱片公司解雇了。
但你絕對無法想象,這樣一個過氣歌手,竟然改變了一個國家——
尋找小糖人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導演: 馬利克·本德杰魯
主演: stephen 'sugar' segerman / 羅德里格斯 / 馬利克·本德杰魯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 傳記
上映日期: 2012-07-26(英國)
片長: 86分鐘
豆瓣9.1,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
片中苦苦追尋的“小糖人”,到底是誰?
這并非歌手的名諱,只不過是他留下的其中一首歌。
他叫羅德里格斯(rodriguez),一個生活在美國工業(yè)之城底特律的歌手。
在成為歌手之前,身上有著墨西哥血統(tǒng)的羅德里格斯,和大多數(shù)的底特律藍領(lǐng)一樣,都是再平凡不過的體力勞動者。
生活的壓迫,貧窮的煩惱,社會的歧視,他全都體驗過。
這些出身和經(jīng)歷賦予的厚重感,也成為了他歌聲中最為獨特的力量。
在底特律河旁邊的酒吧里,伴隨著貨輪的轟響以及彌漫著的霧氣,黑暗之中的羅德里格斯,被蘇塞克斯唱片公司(與邁克爾杰克遜合作過)的制作人發(fā)現(xiàn)了。
當羅德里格斯一開口,驚艷了所有的人。
“他是我最難忘的藝術(shù)家。”
“他不僅是有天賦,他就像是一位智者、一位先知,他遠遠不只是一位音樂家。
對于羅德里格斯的聲音,時至如今,制作人依然盛贊不已。
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唱片公司的簽約歌手,開始著手制作屬于他的新專輯。
在當時,所有成功的條件都具備,所有的制作人都深信他一定會大火。
但結(jié)果也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羅德里格斯不僅沒有火,甚至專輯銷量兩只手都算得過來。
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就是70年代美國的3800線民謠歌手,還是糊到查無此人的類型。
到現(xiàn)在,制作人依然無法理解,如此出色的歌手為何會被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到底是歌曲色彩有問題,還是專輯配色不對,“我不明白,他這么優(yōu)秀”。
由于專輯銷量太差,在發(fā)行了第二張專輯之后,蘇塞克斯唱片公司解雇了羅德里格斯。
他短暫的歌手生涯,僅維持了兩年。
他又回到了底特律的貧民窟,做回了那個依靠體力維生的平凡工人。
就在此刻,羅德里格斯的聲音,卻傳進了一片新大陸。
1970年的南非,正處于“種族隔離”的水深火熱之中。
社會處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白人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而其他種族的人民就只能接受控制。
他們不能看電視,沒有網(wǎng)絡(luò),不能出國,要多保守就有多保守。
羅德里格斯的歌聲,恰巧給這一片寂靜黑暗,帶來了彌足珍貴的星點微光。
他成為了南非人民心中的“反叛偶像”。
那些歌曲中所誦唱著的自由和反抗,擊中了正飽受制度壓迫的群眾心理。
他們從歌中學會了,什么叫反抗,什么叫自由,什么叫解放。
羅德里格斯的音樂拯救了蒼生,讓他們的靈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救贖。
自由和信仰之光,開始蔓延在南非的大街小巷。
唯一困擾的,是關(guān)于這位“圣人”的故事,所有的南非人民都一無所知。
就連羅德里格斯的音樂是怎樣流傳進南非的,也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他們所掌握的,僅有他美妙的歌聲。
以及專輯封面上小小的、戴著墨鏡的頭像,臉都看不清。
時隔多年之后,南非唱片店老板斯蒂芬·席格曼(外號“糖人”)在一次與友人的交談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
原來美國人們都不認識羅德里格斯!
他受到了驚嚇,在南非,人人都聽過羅德里格斯,而卻在羅德里格斯音樂誕生的美國,竟然查無此人。
或許是出于好奇,他決定尋找羅德里格斯的蹤跡,一定要找到這位救贖了萬千南非人的“小糖人”。
開設(shè)尋人網(wǎng)站論壇、給再發(fā)行的唱片寫推薦語、與南非同為歌迷的記者一起合作……
他們費盡全力,能夠得到的信息,少得可憐。
阿姆斯特丹、喬治亞、美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只有這些了。
關(guān)于羅德里格斯的“真實故事”,一下子傳言四起。
有的人說,羅德里格斯還活著,還在酒吧唱歌。
也有的人說,羅德里格斯已經(jīng)死了。他背對著舞臺,用槍頂著腦袋,華麗地自殺了。
不放棄尋找的“偵探們”,順著音樂版權(quán)費用的線索,摸到了曾經(jīng)為羅德里格斯發(fā)行唱片的美國蘇塞克斯公司。
另一個關(guān)鍵的突破點,在歌詞里。
記者發(fā)現(xiàn),在歌曲《冷冰冰的事實》里出現(xiàn)了“我在迪爾伯恩認識了一個女孩”,這樣的字句。
迪爾伯恩,位于底特律。
就這樣,他們在1997年找到了曾經(jīng)為羅德里格斯制作專輯的邁克·西奧多。
那些困擾了他們多年的問題,他的歌是怎么寫的、他的專輯在哪里錄制的、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終于,都有了正確的答案。
反而是制作人被問懵了——
“你說死是什么意思?他沒死啊?”
西斯托·羅德里格斯還活得好好的,生活在底特律。
與此同時,那個曾經(jīng)幾近廢棄的尋人網(wǎng)站,收到了一條振奮人心的留言。
“羅德里格斯是我的父親,我沒有開玩笑,你們真的想認識我父親嗎?”
作為網(wǎng)站負責人的“糖人”斯蒂芬·席格曼,和自己的偶像羅德里格斯通電話了。
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他終于找到這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甚至改變了南非命運的“小糖人”了。
斯蒂芬·席格曼二話不說,鄭重地邀請羅德里格斯。
“來(南非)吧,你不會失望的。”
1998年,羅德里格斯第一次來到南非。
他就像巨星一樣,豪車接送,記者簇擁,人們?yōu)樗麉群凹饨小?/p>
舉辦演唱會的場館里,人潮涌動,座無虛席,所有人都激動地等待著那個“英雄”的到來。
而羅德里格斯開口的第一句話,更是讓他們淚流滿面——
“謝謝你們,讓我活著。”
所有原本半信半疑走進場館的南非歌迷們,就在這一剎那,夢想成真了。
而對于羅德里格斯,如此天差地別的轉(zhuǎn)變,卻并未改變他的人生軌跡。
回到美國后,他依然做著建筑工,住在破舊的底特律。
甚至在南非住酒店時,他從不睡在豪華的床上,都是蜷在沙發(fā)上就寢,因為不想弄皺了白色的床單。
雖然清貧、老舊,但羅德里格斯依然過得體面,對生活保持熱愛,對音樂充滿熱情。
“你只是你世界里最黯淡的星球,卻給另一個世界無與倫比的璀璨光芒。”
在南非,羅德里格斯的專輯銷量超過50萬張,是金唱片銷量的十倍,知名度遠遠超過滾石樂隊、貓王等這些時代巨星。
但由于早年被解雇、版權(quán)流通影響,他既沒有得到那些他應該擁有的財富,也沒能在壯年之時延續(xù)音樂夢想。
羅德里格斯這一生,平平無奇“小糖人”,卻也救贖了一整個民族。
而能夠陪伴著這個民族,找到這位“英雄”的,正是《尋找小糖人》的導演馬利克·本德杰魯。
本德杰魯花了長達6年的時間制作這一部紀錄片,其中有5年的時間都在陪著唱片店老板“糖人”尋找著。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為了追尋到這束圣光,僅有100萬美金預算的本德杰魯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
甚至,他還賭上了自己的一切,“我向朋友家人借錢,在過去的兩年沒有買過一件衣服”。
片中作為過渡的畫面,都是由本德杰魯親手繪制,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
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由于資金短缺,電影有10%的鏡頭(約20分鐘)使用手機進行拍攝,成本僅花費了購買app的1.99美元。
這所有的一切努力,只為了揭開這束圣光背后的故事,只為了自己同樣平平無奇的電影夢。
幸運的是,夢想實現(xiàn),電影大獲成功,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但不幸的是,在這期間投入了過多感情、承擔了太多壓力的本德杰魯,在患上抑郁癥之后,于2014年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僅36歲。
他們都為了自己的夢想,竭盡全力。
如今,電影依然是無數(shù)人心中珍貴、而又有些奢侈的夢想。
《尋找小糖人》所面臨的窘迫,也是無數(shù)電影人追夢路上正在經(jīng)歷的難關(guān)。
為了支持更多的電影人能夠?qū)崿F(xiàn)夢想,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聯(lián)合華為手機,共同開啟“新影像?手機影片競賽”。
同時,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期間,還首次展映了由華為mate30系列拍攝的三部手機電影。
影片包括有《你的樣子》、《巴丹吉林》、《泳往春天》。
其中,影片《巴丹吉林》由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導演刁亦男監(jiān)制,青年導演任永強導演,以真實人物為原型進行拍攝。
《你的樣子》由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會長李少紅監(jiān)制,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記錄短片獎(攝影)得主曲江濤導演。
《泳往春天》由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張楊監(jiān)制,青年導演孫媛媛導演。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影像創(chuàng)作在藝術(shù)表達、技術(shù)形式、風格美學、文化價值、人性情感、時代態(tài)度等多個維度上都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
無論是視頻博主記錄生活的vlog,還是知名導演嘗試的手機短片,都證明了手機影像創(chuàng)作的可行性與創(chuàng)造性。
使用手機拍攝的影片,也已漸漸成為視頻產(chǎn)業(y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9月,基于徠卡電影四攝的強大影像能力,華為mate30系列宣布開啟手機電影計劃,并與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達成合作,把手機影像推向電影的藝術(shù)高地。
回顧歷史,每一次影像技術(shù)的變革都會催生嶄新的內(nèi)容形式和語言表達。
“新影像?手機影片競賽”的啟動,意味著電影工業(yè)開啟了手機影像的全新紀元。
以華為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影像技術(shù)力量,將賦予影像創(chuàng)作更多可能。
設(shè)備的革新,讓電影語言愈加多元,也讓更多年輕電影人不再受困于此。
技術(shù)的進步,將不斷推動電影藝術(shù)表達的邊界。
在未來,會有更多的青年導演,通過手機拍攝電影,也將會有更多的手機電影登上大熒幕。
與此同時,當手機進入電影工業(yè),也將賦予每一個有電影夢想的人,將光影藝術(shù)的極致發(fā)揮到最大化。
十年前,電影夢,遠在天邊。
但在此刻,只要你拿起手機,電影夢,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