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作者:浙江傳媒學院副院長 張梁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大節(jié)點,主旋律電影響起新變奏。今年國慶檔在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的強勢推動下,總票房突破50億,觀影總人次超過1億。三部獻禮片從小人物的故事出發(fā)描繪重大歷史事件,展現(xiàn)個體與時代的相遇與共振,喚起了普通觀眾的強烈共情。這是電影工作者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是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從高原向高峰的奮力沖刺。值得關注的是,不僅院線電影風起云涌,網絡電影也不甘于靜寂,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網站紛紛推出網絡電影,可謂精彩紛呈。在這之中,由優(yōu)酷推出的國慶檔網絡獻禮片、優(yōu)酷首屆光影英雄季s級影片《大漢十三將2烽火邊城》,以歷史英雄精神呼應新時代家國情懷,用愛國精神感染和鼓舞當代年輕人要不忘來路、拼搏奮進。
電影《大漢十三將2烽火邊城》海報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重點項目,北京市和浙江省網絡視聽示范項目的《大漢十三將2烽火邊城》,把國慶70年的時光拉回到久遠的東漢時期:大漢戰(zhàn)神耿恭肩負使命捍衛(wèi)邊塞安定,斬殺叛賊粉碎分裂陰謀,亮出“分裂國土者有多少、滅多少!”的衛(wèi)國宣言,狠狠回懟國際社會中一小撮“令人噴飯”“怨婦心態(tài)”的陰謀家和無良政客,傳遞出中國人民對陰謀搞分裂的宵小之輩堅決無情打擊、奉陪到底的民意、決心和信心。
講述英雄故事是電影人的責任
“邊疆”一詞早在《左傳》中就有記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邊疆”釋義為靠近國界的疆土,顧名思義,邊疆安寧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民族利益和尊嚴緊密相連。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中,戍邊衛(wèi)國是“大義”,歷史上如李廣、霍去病、戚繼光,皆是因守土開疆而名爍古今。唐代李益詩句“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是中國古代有志有為將士戍邊報國的真實寫照。中國歷朝歷代軍人戎馬倥傯,甘為國家和百姓行萬里、戰(zhàn)虜寇,生則靖遠固邊,死則馬革裹尸。
并非所有的英雄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電影的主創(chuàng)團隊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嚴格把好導向關,認真講好英雄故事。在《大漢十三將之血戰(zhàn)疏勒城》里,三百大漢將士對陣兩萬匈奴大軍,守城難度之大令人咂舌。耿恭和大漢將士們用血肉身軀構筑鋼鐵長城,用斑駁足跡勾勒大漢輪廓,正如詩云“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忠勇將士們的堅守,國及國民才能時刻享受著固若金湯的安全感。
《大漢十三將2烽火邊城》以“說書人”的視角展開,再度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勇有謀的守邊英雄耿恭,向世人傳達一個觀點:英雄的故事需要更多“說書人”講述。這“說書人”何嘗不是電影人的化身呢——講好英雄故事,是電影人的責任和使命。著名作家、編劇劉克中講得好,“《大漢十三將2烽火邊城》是一部用歷史英雄精神呼應新時代家國情懷的情書,用愛國精神感染和鼓舞當代年輕人應當不忘來路、拼搏奮進”。
新時代更須傳承先烈的英雄精神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歷來不乏英雄,帶領三百將士大戰(zhàn)兩萬匈奴大軍的耿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抗擊倭寇的戚繼光,驅逐荷蘭的鄭成功,對日海戰(zhàn)中與軍艦共存亡的鄧世昌……這些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在多少中華兒女的心中傳頌著。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被稱為“中國抗戰(zhàn)軍人之魂”的張自忠,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無數(shù)革命英雄蕩氣回腸的偉大事跡,令多少中華兒女為之動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中,以身許國、以心許民的豪情壯志薪火相傳,“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740多位航天英烈,郭永懷等一大批“兩彈一星”功勛人物,以焦裕祿為代表的一大批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奉獻者……他們矢志不渝的追求,令多少中華兒女追隨。
每一次對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喚醒人生意義的自我點名;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一次砥礪使命責任的鄭重宣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抬望眼,新時代史詩般的實踐,必將催生出更多史詩巨作。(張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