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算是香港武俠片較為繁榮的時代,其中優(yōu)秀導(dǎo)演、演員和武術(shù)指導(dǎo)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且張徹、胡金銓兩位大師還在世,李小龍的功夫旋風(fēng)和尚處在巔峰的楚原導(dǎo)演皆在七八十年代。尤其在70年代初武俠電影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可推薦的武俠電影也同樣可觀。
邵氏
邵氏武俠作為香港武俠片的標桿,無論從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在70年代都到達了高峰。從70年代初的張徹武俠到70年代中期的楚原奇情武俠,被許多武俠迷們奉為經(jīng)典,尤其狄龍和姜大衛(wèi)的雙俠合作更被稱為一段佳話。其中優(yōu)秀的包括張徹的《新獨臂刀》《報仇》、葉榮祖的《黑店》、何夢華的《飛龍斬》、楚原的《楚留香》和《倚天屠龍記》三部曲等,皆為邵氏武俠的代表作。邵氏武俠不僅佳作頻出且風(fēng)格多樣,幾乎成為華語武俠的代名詞。
嘉禾
嘉禾自1971年成立之后迅速發(fā)展壯大,在70年代初簽約了天龍八將和李小龍,更有與邵氏分庭抗禮的趨勢。李小龍在70年代的功夫片可謂影響巨大,主演的功夫片更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效果;而其他如茅瑛、張翼和王羽的武俠片同樣大受歡迎。與邵氏不同的是,嘉禾電影弱化武俠元素,以功夫和民族情懷為主,反而更受大眾的喜歡。代表作有《唐山大兄》《猛龍過江》《合氣道》《密宗威龍》。
進入70年代后期,洪金寶在嘉禾受到重用,1977年拍攝了第一部處女作后,便成為嘉禾最全能的電影人之一,其中包括主演《林世榮》《鬼打鬼》《a計劃》《雜家小子》等電影,把嘉禾的功夫喜劇推向了新高度。其中成龍、林正英、元彪、元華組成的袁家班成為80年代嘉禾公司的主力。
吳宇森作為70年代嘉禾最受重用的導(dǎo)演之一,期間拍攝了《少林門》和《豪俠》等武俠片,尤其《豪俠》更見吳宇森導(dǎo)演功底,為后來《英雄本色》的成功打下了基礎(chǔ)。
思遠
吳思遠先生曾是邵氏公司的管理人員。70年代從邵氏獨立后,自創(chuàng)思遠電影公司。吳思遠更如成龍、袁家班譚道良和黃正利的伯樂,出品的《醉拳》、《鷹爪鐵布衫》、《南拳北腿》等電影,不僅讓成龍和黃正利一炮而紅,更讓袁家班成為80年代香港最優(yōu)秀的電影創(chuàng)作班底。1982年,袁家班的《奇門遁甲》更是開創(chuàng)了玄幻武俠的巔峰。
新藝城
黃百鳴、麥嘉、石天聯(lián)手穿創(chuàng)立了新藝城,期間吸引了許多優(yōu)秀電影人才加入,如徐克、張艾嘉和程小東等,而80年代《倩女幽魂》成為武俠片的代表,而1986年與徐克工作室合作的《英雄本色》更讓吳宇森功成名就,奠定了香港一線導(dǎo)演的地位。
小編列舉的主要是熒屏上較為可知的幾部,還有七劍下天山,蜀山傳都是徐克拍的吧,比較出名的是黃飛鴻系列,詠春系列,還有方世玉,洪拳與詠春,龍門客棧和新龍門客棧,金庸大師作品改編的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東方不敗等,古龍大師作品改編的大地飛鷹,絕代雙驕,圓月彎刀等,還有比較比名的六指琴魔,俠女俠女,仙鶴神針等等。七八十年代寫武俠的作家比較多,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也比較多,七十年代是臺灣作品比較突出,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武俠崛起,臺灣武俠逐漸沒落,大概也跟古龍大師英年早逝有點關(guān)系,后繼無人,新的作品跟不上時代需求。如有遺漏歡迎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