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焦柳鐵路前身是枝(城)柳(州)鐵路和焦(作)枝(城)鐵路。1987年12月31日兩線聯(lián)通,改 稱焦柳鐵路。焦柳鐵路同京廣鐵路平行,聯(lián)通華北、華中、華南地區(qū),全長1655公里,是縱 貫我國南北的第二條鐵路重要干線。焦柳鐵路廣西段1970—1987年稱枝柳鐵路水團—柳州段, 建筑長度256.2公里, 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于1970年10月動工修建。枝柳鐵路水團—柳 州段修筑工程由自治區(qū)組成會戰(zhàn)指揮部,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織形式,先后動員廣西40多 萬民兵和專業(yè)隊伍參加施工。1974年1月,工程移交柳州鐵路局負責收尾配套,1983年1月實 行臨管運營,1985年元旦正式投入運營。
焦柳鐵路是我國一條從河南焦作到廣西柳州的鐵路。起于月山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境內),止于柳州南站,全長1645千米。全線共有車站179個。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河南焦作到湖北枝城,稱焦枝鐵路 ,它于1969年動工,1970年建成。南段從湖北枝城到廣西柳州,稱枝柳鐵路,它于1970年動工,1978年建成。1988年兩條鐵路合并,改稱焦柳鐵路。焦柳鐵路連接數(shù)座工業(yè)重鎮(zhèn),與太焦鐵路等共同構成了中國中西部地區(qū)的一條南北向鐵路干線。
線路自太新線上的月山編組站向南引出,在連地跨越黃河,過邙山隧道,在洛陽東站附近以立體交叉方式跨隴海鐵路,進入汝河東岸臺地;過平頂山魯山后進入伏牛山區(qū);過九里山隧道后進入南陽盆地;在襄陽(原名襄樊)與漢丹線相交后到荊門;過長江到枝城;向南過界溪河進入湖南境內,在石門縣北站與石長鐵路連接,在懷化與滬昆鐵路、渝懷鐵路相交;在彭莫山進入廣西境內,在柳州洛滿分為兩路,一路南下經柳江縣(現(xiàn)稱柳江區(qū))后北上為原線路走向,另一路走黔桂線到柳州站后沿湘桂線南下,均最終到柳州南站。焦柳鐵路是平行于京廣鐵路,聯(lián)系華北、中南地區(qū)的另一條南北大干線。
1970年9月, 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成立枝柳鐵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會戰(zhàn)指揮部于融安, 領導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簡稱鐵二局)、大橋局、柳州鐵路局等專業(yè)施工隊伍,負責橋梁、隧 道及鋪軌等施工任務。 會戰(zhàn)指揮部下設柳州、桂林、南寧、玉林、梧州、百色、欽州等7個 專區(qū)指揮部(簡稱分指),組織民兵40多萬人,負責土石方及小橋涵洞施工。分指的施工方法 采取“冬閑突擊,春忙下馬”,常日則留少量民兵配合各專業(yè)隊伍進行大、中橋及隧道等工 程施工。
枝柳鐵路廣西水團—洛滿段1970年10月全面動工。施工中,廣大鐵路員工和民兵開展技 術革新,推廣應用新技術,創(chuàng)造葫蘆炮、連環(huán)炮等加快石方的開挖。隧道施工推廣使用光面 爆破、蘑菇形開挖法,隧道內溶洞處地基采用旋噴樁加固。橋梁工程采用圓形空心墩和柔性 墩等。融水鐵路公路兩用大橋采用懸臂拼裝法架設鋼梁。支擋建筑物工程采用板柱式、拱腹 式、 扶壁式及抗滑樁,并試用垛式、斗式等多種新型式,推廣氣熱浮升焊接工藝,完成了3 座2000立方米柴油罐體焊接等,施工質量得到改善。
至1973年12月,水團—洛滿段完成投資30687.5萬元,為批準總概算43990萬元的69.8%。
1974年1月1日起,根據(jù)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總指、區(qū)指撤銷。水團—洛滿段的剩余 工程交由柳州鐵路局繼續(xù)施工, 柳州鐵路局成立枝柳鐵路工程指揮部,留用民兵1.2萬人配 合,除抓緊鋪軌架橋外,以融安區(qū)段站、融安內燃機務段等工程為重點,逐項逐點完成配套 工程。鐵二局則繼續(xù)完成收尾工程。
1974年9月開始,枝柳鐵路水團—柳州段分段辦理臨管運營。1975年5月26日,水團—洛 滿段221.04公里通車。 1978年3月, 洛滿—柳州南編組站一段開工, 由柳州鐵路局施工。 1980年因投資不足, 處于半停工狀態(tài)。1981年3月復工,1982年12月26日建成30.852公里通 車。至此,枝柳鐵路水團—柳州南編組站建筑長度251.89公里全部竣工,共計完成工程量: 土石方3065.6萬立方米,路基加固及支擋建筑物圬工35.139萬立方米,橋梁117座10951.3米, 隧道79座25360米, 涵渠808座18106米, 正線鋪軌251.9公里, 站線66.1公里, 房屋建筑 180677平方米,以及通信、信號、電力、給水等工程。購地16140.7市畝。完成投資46596萬 元,其中,洛滿—柳州南段投資3870萬元,共使用人工3575萬工天,鋼材(不含軌料) 19686 噸,木材94756立方米,水泥32萬噸。
1982年3月, 鐵道部確定柳州鐵路局與廣州鐵路局在牙屯堡站北1370.058公里處分界, 同年3—7月,鐵道部組織有關單位對枝柳鐵路初步驗收。初驗評價為:水團—柳南段的設計、 施工基本上是好的。但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工期延續(xù)達12年之久,加之技術管理不善等原 因,設計施工還存在不少遺留問題。經檢查發(fā)現(xiàn)重點路基病害有21處,鋼筋混凝土簡支梁幾 乎全部頂緊,隧道21座68個工點不符限界要求,有的裂紋、漏水,有的設備不配套,或超過 大修期需要大修等。 1982年8月,鐵道部將原湖南省枝柳鐵路會戰(zhàn)指揮部修建的牙屯堡—水 團14.395公里線段及完成投資5214.89萬元(平均每公里造價362.3萬元),按固定資產移交柳 州鐵路局,柳州鐵路局管轄枝柳鐵路為牙屯堡—柳州段269公里。
1982年12月,國家計委、建委組成枝柳鐵路驗收委員會,22個單位參加驗收。驗收認為: 枝柳鐵路設計符合國家一級干線標準,技術選線比較合理。橋隧設置得當,質量良好。線路 基本穩(wěn)定,石碴充足,發(fā)現(xiàn)的病害進行了整治。通信電線路、信號、電力、給水、機車、車 輛、房屋建筑物等運營設備布局比較合理。在設計和施工中,三廢治理、安全生產和生活衛(wèi) 生等都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和要求采取了措施,基本上達到正常生產和使用要求。工程質量總評良 好。但枝柳鐵路建設初期正處于十年動亂時期,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強調“靠山、 分散、隱蔽”,使部分線路走向不盡合理。同時,工程倉促上馬,沒有初步設計就搞一次定 測,給勘測設計和施工都帶來不少困難,多花了國家不少投資。國家驗收委員會決定:枝柳 鐵路從1983年1月1日起臨管運營一年,1984年1月1日起正式運營。
1983年柳州鐵路局接管枝柳鐵路廣西段后, 進行線路中線校正;全面加強線路,更 換非標準鋼軌和扣件, 增補石碴,對重點病害進行整治;改善頂緊的橋梁;整治隧道漏 水和限界;更新和加強通信、信號、給水、電力設備,增加部分職工住宅和生活福利設施 等。
1983年6—7月,枝柳鐵路廣西段先后發(fā)生線路、橋梁水害和塌方事故42次。三江 — 程村間1437.925—1438.075公里處高路堤被山洪沖毀150米,斷道370小時,柳州鐵路局 組織搶險修復慢行通車,當年10月在斷道處改建3孔24米鋼筋混凝土橋梁1座, 1984年1 季度竣工并交付運營。1983年12月,1418.700—1418.900公里草頭坪古老滑坡,由于在 交付運營前沒有徹底整治和處理,整個山體大部下滑,路基隆起擠出,嚴重威脅行車安 全,搶險處理采用三排抗滑樁10—12根,椿深12—28米,并改善滑坡排水系統(tǒng)。1985年 1月整治竣工并交付使用,山體趨于穩(wěn)定。
1983—1985年, 包括處理驗收中設計施工的遺留工程和增加工程等,共投資1810萬 元。
枝柳鐵路于1985年元旦正式交付運營。 到同年末,枝柳鐵路廣西段總計完成國家基本建設投資48406萬元,平均每公里造價187.76萬元。(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