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最近呢,就有兩件大事,一個是新的一年到了,另一個是《誤殺2》的上映!
按理說呢?大公是要帶你們一起裝*的。
但是賀歲檔這個坑太深,加上年底忙,我就不準備蹚了。
如果各位新年時分想要約人看電影,并且有裝*需求呢?這里直接公布答案:
去看《虎膽龍威》吧。第一部??!
那絕對是圣誕電影里最大最精良的制作,雖然說有點年代感,但絕對是精彩的。
尤其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原來《虎膽龍威》也是圣誕電影。
去看吧,1988年上映的,絕對比你另一半的年紀還大。她看過的可能性很低。
如果覺得漫漫長夜無心睡眠,想找點樂子的話,那就要看看王晶1995年翻拍的那部《鼠膽龍威》了。對比一下和原版的差異點,還是很有情趣的!
尤其是在一個劇本框架下,不同風格的演繹!
這點在《誤殺2》上也許大家的感觸更深一些。
先聲明,因為疫情本地(溫州)電影院關了,《誤殺2》我是看不到的,所以大公我也很負責任地不去評價它的質量。
之前的《誤殺》因為結局不符合政治正確,進入國內真的要改的。這也讓《誤殺》的結局變得拖沓無比,完全喪失了印度原版那種一氣呵成的暢快感。我不知道陳思誠的為什么在影片節(jié)奏上忽然放緩來塞入一個認罪的結局。
我同意為了政治正確可以更改原著結局為認罪,但真的有必要破壞原先的節(jié)奏嗎?
除了讓這個結局更加顯得突兀之外,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
這也許就是我們和好萊塢電影人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底蘊。
很多人會說我們和好萊塢的差別在資金,技術,人家拍超級大片幾十年了,我們追不上是很正常的。
你這話2000年說就真的是很對,但現(xiàn)在的好萊塢配么?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最近好萊塢大片越來越不賣座了,里面的回答就很接近真相了。
漫威尤其毒瘤!
曾經的好萊塢,不是這樣的。好萊塢的底蘊,也不是這樣的。
就拿《迫在眉梢》來說吧!《誤殺2》的源頭,還有《西虹市首富》的原版《布雷斯特的百萬橫財》,都是90年代黃金時期的作品,看一遍感受一下當時好萊塢制作的風格就挺好的。
這種風格真的不好解釋,就像好萊塢那深邃的底蘊一樣。就比如說,制作一部戰(zhàn)爭片,一部優(yōu)秀的戰(zhàn)爭片,能不能不依靠戰(zhàn)爭場面,而純粹依靠劇本,甚至純粹依靠故事來征服觀眾呢?
《迫在眉梢》的主演丹澤爾華盛頓1995年的那部《紅潮風暴》就是這樣的作品。
《紅潮風暴》的魅力,怎么說呢!用流行話說就是小刀拉屁股,給當時還年幼無知的我開了大眼了。
一部電影,看他的賣點在哪里,以及爽點和賣點是不是重疊,這決定了影片的壽命,任何東西都會過時的,哪怕是當時極具新鮮感的高科技,比如1999年的《星戰(zhàn)前傳.幽靈的威脅》,相比七十年代的《星球大戰(zhàn).新希望》來說絕對是電影重工業(yè)的巔峰(當時),但現(xiàn)在二十年后再看,當時的cg特效是不是還不如模型實拍過癮呢?起碼模型還是在物理層面實打實的存在的。
cg特效最為爽點,因為更新?lián)Q血的頻率太高,其實沒有多少保質期可言,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之所以經典,正是因為它誕生在cg還不發(fā)達的年代,所以才保持了實物實拍特效的純真魅力。
而另一個不那么容易過時的東西,是故事,或者說是劇本。
這其實是兩個東西。當然在同一部電影里你可以將兩者等同。但有時候同一個故事,不見得就是同一個劇本。
畢竟故事只是相比特效不那么容易過時而已,并不代表他們永遠不會過時。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
以《東方快車謀殺案》來說吧。同一個故事,幾十年來多個國家各種翻拍。你最喜歡哪個?
肯尼斯·布拉納2017年這個版本是我最不喜歡的版本,爛透了。我在電影院里差點沒尷尬地吐出來。我最不喜歡的鏡頭就是最后那個自作聰明的最后晚餐構圖。當然這還是次要的,主要是劇本的深度。如果你看過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版,好吧就是肖恩·康納利有份演的那一版,你會對劇本深度這個名詞有新的認識的。
這個版本太經典了,以至于我有些審美疲勞,其實我最喜歡的是日版。因為日版是全球各種版本中故事性最好的版本。
在原著,英版,美版中都被隱藏在臺詞中的阿姆斯特朗上校家族的悲劇,日本人很細心地重寫了劇本,把來龍去脈拍出來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盡管它沒有1974版那么經典,但依舊是我最喜歡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扯遠了。總的來說,故事和劇本,如果拍得足夠多,影響力足夠大。比如射雕英雄傳,東方快車謀殺案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墓适?,它也是會產生審美疲勞的。而且也會具備時代感,像之前時代的電影電視劇,節(jié)奏沒有現(xiàn)在的快,很多人現(xiàn)在已經回不去了。
但與此同時,一個優(yōu)秀劇本的時代印記,可能是他獨一無二的氣質,隨著時代的變遷,變成烙印深深刻在你的心里。在這以后就很難找到屬于那個時代的情懷了。
比如香港人再也搞不出邵氏片場里的金戈鐵馬,日本人可能再也找不回泡沫經濟時代的那種文化自信,以及美國人怕是再也尋不回冷戰(zhàn)時期的那種制度自信了。
《紅潮風暴》就上映于那個冷戰(zhàn)最高峰的1995年。
你肯定會說別欺負我不懂歷史,冷戰(zhàn)不是1989年就結束了么?
政治上也許吧。我是說“也許吧”。眼下美國對俄羅斯的態(tài)度和里根時期有什么區(qū)別嗎?
有嗎?
也許吧!
但在文化上冷戰(zhàn)從未結束,直到去年的《信條》里俄羅斯人還是堅挺的好萊塢反派。911之后美國人倒是希望撥亂反正一把,拍了不少反恐題材,但阿拉伯人和各路恐怖分子的氣質根本不是紅色警戒能比的,也就是俄羅斯最近越來越拉胯了,不然也不會直到去年諾蘭依舊選擇了俄羅斯臉蛋當大反派。
俄羅斯的拉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點可能對年輕人們不太了解?,F(xiàn)在年輕人看蘇聯(lián)解體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似乎是幾天就完成的事情。但實際上直到索羅斯1998年狙擊俄羅斯之前,盡管已經解體,盡管經歷了慘烈的通貨膨脹,但俄羅斯做為主權國家的顏面和超級大國的派頭還是勉強存在的。索羅斯也吃定了這點,以為俄羅斯會像英國一樣認輸離場,萬萬沒想到主權國家居然真會賴賬!
這起賴賬行為,索羅斯輸?shù)袅艘粋€離場的機會,但俄羅斯輸?shù)舻氖钦麄€外包裝。從此,它將裸奔!車臣戰(zhàn)爭的失敗和金融系統(tǒng)崩潰的連底褲都守不住了。
而文化領域有一定滯后性,一時沒反應過來,兩年后新上的美劇《24小時》還只是把敵人設定成南聯(lián)盟將軍,依舊是舊紅色陣營的軍閥,直到2001年那幾起空難的發(fā)生。
你看,在文化領域,冷戰(zhàn)的高峰可以說直到2000年都還沒結束,當然你也能找到像《空軍一號》那樣描寫對美國俯首稱臣的虛弱的俄羅斯類的電影,但那多數(shù)只是好萊塢電影人小爽一把的意淫而已,你看哪怕是《空軍一號》的反派,不也還是高唱著國際歌的鐵血紅色小天狼星么。
那《空軍一號》為什么是這個劇情呢?車臣戰(zhàn)爭俄羅斯不是打輸了么?電影里俄羅斯總統(tǒng)不乖的像只小花貓么?為什么還會冒出個哈薩克軍閥出來高唱國際歌?
《空軍一號》是沃爾夫岡·彼得森1997年的作品。而《紅潮風暴》是1995年的,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類似的背景,都是表現(xiàn)了冷戰(zhàn)背景下一個不確定的超級大國在火藥桶旁邊反復玩火的那種恐懼!
也就沒幾年后,湯姆·克蘭西的一部小說也搬上了熒幕,依舊是這個題材,片名更直白,直接就叫《恐懼的總和》。
現(xiàn)在人很難理解,俄羅斯就這個慫樣,為什么要恐懼?
回到上面,記住,冷戰(zhàn)不是在1989年東歐劇變的時候結束的,蘇聯(lián)也不是1991年解體就完犢子的。蘇聯(lián)解體后歐美確實如同打贏冷戰(zhàn)一樣彈冠相慶,但共產主義的幽靈哪有那么容易就煙消云散......
葉利欽作為一個伏特加資深愛好者,也沒有《空軍一號》里那么溫順。
現(xiàn)在的建政鍵盤俠可能都知道1991年強勢的葉利欽跑上講臺要求蘇順帝戈爾巴喬夫必須照著稿子念的宣布蘇聯(lián)解體的事情!這就像蘇穗宗赫魯曉夫在聯(lián)合國脫了皮鞋敲桌子一樣成為了新聞史上的名場面。
但這就叫強硬么?
戰(zhàn)斗民族的強硬遠不是這么簡單的哦。
兩年后 1993年,葉利欽和最高蘇維埃(也就是國家議會)發(fā)生了點小摩擦。作為總統(tǒng)的葉利欽解散了議會。按理說解散議會大家聽的多了,不稀奇是不是,但這次動靜有那么點大。
簡單說,就是葉利欽派軍隊包圍了最高蘇維埃大會堂(簡稱白宮),時間是9月27日,一直圍到10月4號,終于雙方都繃不住了,軍隊開始向議會大樓開火,隨后炮擊白宮,最終俄羅斯官方數(shù)據(jù)是死亡157人,受傷384人!史稱10月事件。
總統(tǒng)就這么物理上解散了議會!
想象一下,如果繃不住的是另一邊呢?這可是一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超級大國,有多嚇人可以參考《恐懼的總和》。
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因為存在幸存者偏差的緣故,大伙兒可能感觸沒那么深。現(xiàn)在也基本沒人提這事了,大家都在渲染819事變,3天,兵不血刃的就把蘇聯(lián)給弄解體了。和平演變,不流血不流淚,皿煮了一切就都好了。殊不知俄羅斯是流過血的,是用大炮轟開的議會大門。
要說當時美國人的態(tài)度,從事后好幾年還層出不窮的上映超級大國核崩潰題材就能看出當時有多害怕。核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在好萊塢編劇的頭頂,看著似乎隨時會降下血雨。
在《紅潮風暴》中其實也有隱晦提到,反對派領導人是依靠洶涌的民意上來的,不論正義與否,他們做出什么事情都將得到強有力的支持。
民眾有多不靠譜,美國人自己也懂。
這幾個題材電影里,最精彩的應該是《空軍一號》,但寫的最好的絕對是《紅潮風暴》。
其實《紅潮風暴》是有很認真的在做特效,做為一部潛艇片,托尼·斯科特和他的特效團隊發(fā)明了一種“干帶濕”的技巧,就是在純干燥的空氣中直接拍攝潛艇模型,在魚雷,誘雷彈等細節(jié)上加入水中特效,來模擬水下效果,因此你會在影片中魚雷是有航跡的,但潛艇的螺旋槳只轉,卻沒有航跡。尤其是片中還有一段潛艇失去動力的特寫,對螺旋槳的轉動拍的尤其清楚。
應該說做為95年的電影,片中的特效場面現(xiàn)在看依舊不過時,但如果你去豆瓣上逛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如此優(yōu)秀的特效居然被看過電影的影迷朋友們集體忽略了。
大家都在說,這是一部基本以對白為主的純文戲電影!
是的你沒看錯,純文戲的戰(zhàn)爭片。名字還叫xx風暴。
明明電影里的潛艇戰(zhàn)那么精彩,這幫人瞎么?
那是因為這部戲的文戲太牛逼了,光芒亮到大伙看不見戰(zhàn)爭戲份了。
或者說,它的戰(zhàn)爭戲就是它的文戲,畢竟,戰(zhàn)爭是多方面的。
影片實際上只描述了一種斗爭,你可以叫它政治斗爭,制度斗爭,甚至職場斗爭,內核其實平平無奇,但透過故事架構的搭建,節(jié)奏的精妙設計,張弛有度的控制,讓這場戰(zhàn)爭戲不用出現(xiàn)敵人也能精彩紛呈。
劇情很簡單,一個叫拉得琴科的反對派領袖通過選舉上臺了,隨后舊政府軍發(fā)動內戰(zhàn)武裝推翻這位民選總統(tǒng),但正因為這位極端民族主義總統(tǒng)是民選的,總有人會支持他,所以忠于拉得琴科的“叛軍”控制了勘察加半島上的軍事基地,那里有一個海軍基地和彈道導彈基地,理論上具備毀滅世界的可能。
在這個大背景下,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副艇長亨特調到了海軍彈道導彈戰(zhàn)略核潛艇阿拉巴馬號上。因為據(jù)說功勛艇長林西的副艇長得了盲腸炎。
功勛艇長林西在劇本上應該是個狂熱的戰(zhàn)爭分子。至少劇情簡介上是這么說的。但實際上金·哈格曼飾演的林西是個講道理的好人,一個典型的保守派共和黨精英份子,始終帶著一頂紅帽子(20年前看不覺得,經歷過川普那場選戰(zhàn)后再回味就很扎眼了)。其實林西從始至終都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攻擊性”,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硬漢,堅毅的有些過了頭,有一種舊式保守派特有的威嚴。他堅持他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利己,但也絕對有利于國家安全。
而黑人副艇長亨特就缺乏這種堅毅以及干練,顯然不具備獨立領導事物所應有的決斷。
兩位領導的第一次交鋒源于一場火災,作為一名優(yōu)秀到足以擔任副艇長的稱職軍官,亨特帶領艦艇損管小組奮力撲救,但艇長卻在此時下達了戰(zhàn)略武器戰(zhàn)備檢查的演習通知,亨特表示很難理解,為什么艇長會放著顯而易見的危險不顧在這個時候做訓練演習。
我們都知道真實的實戰(zhàn)遠遠比這個兇險的多,經歷過這一切的艇長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但顯然年輕人無法理解這點。
正如出發(fā)時丹澤爾·華盛頓向全體船員通報戰(zhàn)備情況時說的那樣,上一次這種戒備還是32年前的古巴導彈危機,亨特在劇中也就40左右,那會他還是個孩子,而林西艇長經歷過真實的冷戰(zhàn)對抗。
當然金·哈格曼飾演的林西艇長并不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當他得知廚房水兵在火災中殉職的消息后立刻叫停了演習。
這個角色據(jù)說原來想找阿爾·帕西諾扮演,但顯然意大利抑郁臉的阿爾·帕西諾不具備金·哈格曼這種紅脖子傳統(tǒng)老白男的那種堅毅氣息。如果真的換成他來,可以參考一下《忠奸人》。
之后在軍官餐廳有一場戲很值得說說,尤其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帶著紅帽子的老白男艇長不可一世的傲慢口吻問黑人副艇長丹澤爾·華盛頓,你怎么看對日本人投原子彈?
丹澤爾·華盛頓做了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回答。
具體回答了什么大家去看原片吧,絕對政治正確。
我想編劇可能萬萬沒想到二十多年后,一個日裔編劇會聯(lián)合一個華人導演在一部漫畫超級英雄電影里為這個問題洗地。
他們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丹澤爾·華盛頓在二十多年前的標準答案。
其實影片對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亨特是植入了種族歧視元素的。當然沒有直接上系著紅絲帶的西瓜這么離譜。但各種細節(jié)很多,這次白人艇長傲慢的問話如是,還有潛艇的名字,以及登艇前艦長和士官長演說強調的艇名:阿拉巴馬號!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應該很熟悉阿拉巴馬州,它的首府小石城曾經發(fā)生一起嚴重的種族歧視事件,因為拒絕黑人學生上學,州長率領州兵拿著步槍守在學校門口,號稱黑人想要進入學校就從他尸體上跨過去。最后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出動聯(lián)邦軍隊101空降師(就是兄弟連里那只部隊)武裝護衛(wèi)學生進學校,聯(lián)邦軍隊和州兵還對峙了一下,差點打起了內戰(zhàn),阿甘全程參與了該事件,還幫著黑人女學生撿起了書本。
后面亨特團結的聲吶部門負責人也明顯是個有色人種。不得不說對于政治正確風氣還沒那么明顯的1995年,好萊塢電影還沒有束手束腳到現(xiàn)在的程度。
之后就是精彩紛呈的戰(zhàn)爭環(huán)節(jié)了。
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發(fā)來了緊急行動令,探得“叛軍”正在為導彈加注燃料,立刻發(fā)射20枚三叉戟導彈對俄羅斯勘察加地區(qū)發(fā)起先發(fā)制人的核打擊。
命令得到了各方(包括副艇長本人)的確認。那就執(zhí)行唄。
偏偏這時候不太方便,他們被叛軍阿庫拉攻擊性潛艇盯上了。等解決完,該發(fā)射導彈了,他們又收到了一小半不完整的命令。
分歧就在這里,林西艇長認為不完整的命令毫無意義,先執(zhí)行現(xiàn)有的命令才是正經。
而亨特副艇長并沒有發(fā)動戰(zhàn)爭的魄力,他堅持潛艇應該上浮,接收完整的命令,然后在決斷,即使當時潛艇通訊部件損壞,還被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盯上,并沒有客觀條件去滿足這些。
但是亨特指責林西是戰(zhàn)爭狂人是不對的。林西艇長發(fā)射導彈是執(zhí)行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的緊急行動令,命令和決斷都不是他做出的,發(fā)動戰(zhàn)爭怪不到他頭上。他只是準備執(zhí)行現(xiàn)有的命令,向一個具備毀滅自己核反擊能力的超級大國發(fā)射核彈。
這也是遵循體制規(guī)定的必然選擇!
這就陷入了一個標準的美式主旋律電影的尷尬。
一直以來美式主旋律總在一條自己劃定的特有脈絡線中如履薄冰的行走,左一點,右一點,都不行。其實只要閱片量足夠多就能輕易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
那就是只要是抵抗組織的就一定是好人,至于抵抗組織到底是什么?他們抵抗個什么東西?這其實不重要,甚至于還不能說。
因為他們要抵抗的,多數(shù)時候是政治不正確的對手,而和你旗鼓相當?shù)膶κ?,比如蘇聯(lián),其自身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思維是有其魅力的。如果是行將就木的腐朽帝國那也就算了,偏偏70年代還是火紅的年代,大量左派政治領袖的個人魅力風頭無量,看看當時有多少人把切·格瓦拉紋在身上就知道了。而那正是這一代好萊塢劇作者的童年時期。
因此,他們創(chuàng)造反派,尤其是紅色陣營的具體反派的時候,用力點總是怪怪的,既要表現(xiàn)出邪惡,又要極力規(guī)避紅色陣營本身所具有的競爭力,避免陷入反向宣傳的怪圈。
但優(yōu)秀的劇作者并不是那么多,大多數(shù)只是庸才而已,所以他們一般會選擇避而不談,只告訴你體制是邪惡的,但回避邪惡的具體內容。
《紅潮風暴》中也是如此,林西艦長只是堅毅的履行一個戰(zhàn)士應有的職責,他的愛國心毋庸置疑,他是對的。亨特副艦長錯了嗎?按照規(guī)定也是是錯了,但編劇總會讓他對的。在所謂“戰(zhàn)場局勢”上。
今年法國人也拍了一部電影《狼嚎》,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但劇情卻沒有美國式主旋律的那種必須“反骨”的掣肘,更加符合冷戰(zhàn)思維。
一旦對手發(fā)動先發(fā)制人的核打擊,不用懷疑,祖國已經滅亡,因為你的對手毫無疑問有這個能力,做為核反擊力量的最后一環(huán),核潛艇應該立刻切斷通訊,不惜一切代價立即還擊。
對,所以要阻止他發(fā)射只能派自家的攻擊型潛艇去擊沉他。
初看也許覺得這劇情也太扯淡了。我同意劇情確實扯淡,那是編劇的能力不行,但邏輯沒毛病。
核彈發(fā)射就是這樣,不像《碟中諜》那樣有什么毛線自毀裝置,也不像鍵盤俠嘴里那樣有什么gps制導。你不能發(fā)個信號關上他,也不能關閉衛(wèi)星干擾他。核彈很純潔,像哥斯拉大結局那種純機械的純潔。
因為如果核彈收個信號就能關閉,那敵方就有可能破解這個信號,如果核彈要依靠衛(wèi)星引導,那敵方就有可能破解引導信息讓核彈偏航,所以說,想什么呢?戰(zhàn)略核打擊這么不嚴謹?shù)拿矗?/span>
核彈這玩意發(fā)明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準確且不受干擾的擊中目標,所以只有躺在發(fā)射架上才最安全。要摧毀他只有攔截一條路,這點韓國那部《鐵雨》真拍出了這個畫面,可以參考。
所以說這種可以“反體制”的劇情也就天生反骨美國寫的出來。
還別說,劇情真的很精彩,緊張,刺激!尤其是國配版,對于一部臺詞為主的電影來說,話劇配音腔是一種享受。極致的那種!
(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