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erma馮
注意:本文嚴重劇透
《急速逃脫》是國內(nèi)甚少引進的德國電影。因此,盡管影片在中國的上映日期,和德國本土上映日期間隔了一年半,絕大多數(shù)觀眾在走進影院之前,對這部影片估計并沒有太多的了解,對電影的導演和主演想來也“臉盲”。這對于一部主打懸疑的電影,或許倒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增加一些神秘色彩。

《急速逃脫》是一部翻拍電影,翻拍的則是西班牙的懸疑影片《炸掉銀行經(jīng)理》。說起來,西班牙電影在懸疑這一類型片領域近年來頗有建樹,陸續(xù)引進國內(nèi)的《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和《隧道盡頭》,都收獲了不錯的觀眾評價。沒能引進的《炸掉銀行經(jīng)理》,是2015年的“老”電影,錯過了從2017年開始的這波引進紅利,倒便宜了這部翻拍的《急速逃脫》。

客觀來講,跟《看不見的客人》這幾部相比,《炸掉銀行經(jīng)理》/《急速逃脫》的劇本確實遜色不少。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急速逃脫》做到了把故事講完整和講清楚的本分,該有的反轉和該抖的包袱,也都沒有拉下,值得看過《炸掉銀行經(jīng)理》的觀眾去“二刷”與“找不同”,也值得兩個版本都沒有看過的懸疑電影愛好者去感受一下緊張刺激的氣氛。
盡管是翻拍,《急速逃脫》基本沒有對原作電影進行大的改動,敘事節(jié)奏和情節(jié)節(jié)點都如出一轍,鏡頭語言更是接近于復刻。影片最主要的調整,是將《炸掉銀行經(jīng)理》里男主角的職業(yè),從銀行經(jīng)理,替換為了建筑商人?!墩ǖ翥y行經(jīng)理》拍攝和上映的時點,距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已經(jīng)過去了七年,但西班牙經(jīng)濟仍未全面復蘇,“笨豬四國”(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pigs)的綽號仍時有見諸報端,影片將角色設定為遭遇炸彈威脅的銀行經(jīng)理,多少有點諷刺和報復的意味。至于德國的金融體系,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并沒有受到嚴重波及,再拿銀行經(jīng)理開涮,就未免有些不厚道,也激不起本國觀眾的情感共鳴?!都彼偬用摗贰吧拼蹦兄鹘牵巧殬I(yè)生涯里不光彩的負面歷史,也連帶著讓男主角的家庭氣氛比《炸掉銀行經(jīng)理》里更和睦——至少是表面上。
對比《急速逃脫》和《炸掉銀行經(jīng)理》的開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編劇的這一改寫意圖(兩部影片都由意大利人阿爾貝托·馬里尼創(chuàng)作劇本)。《炸掉銀行經(jīng)理》以銀行經(jīng)理卡洛斯在起居室漫不經(jīng)心并習以為常的早餐時分,作為敘事的開端。幾分鐘的鏡頭和對話,完成對人物家庭關系的交代,也暗示讀者這個看似和睦的一家四口,其實并沒有彼此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親密。因此,當主角遭遇炸彈危機,又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還面臨著家庭危機時,作為旁觀者的觀眾,不但不會意外,甚至會對主角隱隱生發(fā)出幾分幸災樂禍的快感。
《急速逃脫》則增寫了一段看上去和主線劇情毫無關聯(lián)的機艙戲作為電影開場戲。主角卡爾急切地想要返回家中與妻子慶祝結婚紀念日,對偶遇的陌生女乘客的主動挑逗,完全無動于衷。電影讓主角成為一個大眾認知意義上的“好人”:因為忙于事業(yè)而疏忽了家庭,對家庭潛伏的危機懵然不知。這樣的中年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他所遭遇的炸彈危機和家庭危機,是一場徹底的無妄之災,而不是由于其工作上的“原罪”,所招致的遲來的“報應”?!都彼偬用摗芬赃@樣的處理方式,避免觀眾在對主角的道德認同上產(chǎn)生困惑,但代價是削弱了情節(jié)的戲劇性和復雜性,可以說有得有失。


與《炸掉銀行經(jīng)理》一樣,《急速逃脫》在十來分鐘的開場戲后便快速進入正題:卡爾開車帶兒子和女兒上學,卻在車上接到陌生電話,得知車上安裝了炸彈,一旦離開座椅,炸彈就會引爆。想要活命的唯一辦法,是按照電話里的指示,將所有的財產(chǎn)都轉移到匪徒指定的銀行戶頭。從此處開始,影片便進入了一個標準的敘事模板:即在限定時間內(nèi),于一個密閉空間,完成一項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換句話說,《急速逃脫》是一部可移動的汽車版《狙擊電話亭》(2002,柯林·法瑞爾主演)。

電影一波三折的反轉情節(jié)設計,借鑒的也是類似題材懸疑片里屢試不爽的橋段。例如,卡爾一開始以為炸彈威脅僅僅是一個惡作劇電話,于是電影便安排卡爾與同事駕駛的車輛相遇,并目睹車輛同樣被安裝了炸彈的同事,在下車時因引爆了炸彈而身亡;卡爾發(fā)現(xiàn)一輛摩托車在對自己的車輛盯梢,認為這便是那個打來威脅電話的匪徒,于是驅車撞過去,卻意外發(fā)現(xiàn)摩托車主其實是暗戀自己女兒的中學男生?!T如這樣的小段落情節(jié)安排,制造出一驚一乍的氣氛,有力地將觀眾引領進了影片所設定的情境中。

電影最主要的兩處反轉情節(jié)設計,一是卡爾被警察誤認為是炸彈事件的策劃者,一切都是自導自演,目的是爭奪子女的撫養(yǎng)權;另一處則是匪徒冒充卡爾的近親,大搖大擺地徑直走到卡爾面前,并繼續(xù)要挾卡爾。很顯然,這兩處情節(jié)設計,在不少經(jīng)典懸疑影片里也似曾相識?!冻聊母嵫颉防锏臐h尼拔,可不就是冒充受傷的獄警,從看守森嚴的監(jiān)獄里順利逃脫?《急速逃脫》的原版《炸掉銀行經(jīng)理》,從版權的角度來講,當然是部原創(chuàng)電影。但類型片之所以為類型片,便是因為一切創(chuàng)作都有規(guī)律和技巧可循?!都彼偬用摗窙]有什么石破天驚的創(chuàng)新,但這不妨礙觀眾為影片情節(jié)的曲曲彎彎而驚呼。只是,影片沒有進行視角切換,由始至終觀眾都站在卡爾的角度來了解情節(jié)進展,對卡爾是無辜受害者這一點深信不疑,這使得卡爾被警察懷疑的情節(jié),只起到了讓氣氛緊張的作用,而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反轉”?!@也是影片無法成為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羅杰疑案》那樣的顛覆性作品的原因所在。
電影在揭秘炸彈危機的真兇及其動機之后,劇情傾瀉直下,盡顯頹勢。特別是最后真兇孤注一擲,意圖與卡爾同歸于盡:這與影片前半程一直試圖樹立的高智商犯罪形象格格不入,是編劇筆力不逮,快刀斬亂麻的收尾寫法。
此外,《急速逃脫》把重心全部放在了主角的自救上,格局反而比《炸掉銀行經(jīng)理》有所縮小——《炸掉銀行經(jīng)理》的諷喻意味更濃:無論是主角那搖搖欲墜的中產(chǎn)家庭成員關系,主角所在的金融機構對普通投資者的欺瞞和哄騙,還是警方內(nèi)部的層級僵化,都在副線情節(jié)里有所呈現(xiàn)?!都彼偬用摗氛瞻崃舜蟛糠智楣?jié),但搬運得不到家和不到位,削弱了原版電影文本的豐富性。

“一本兩拍”的《炸掉銀行經(jīng)理》和《急速逃脫》,也讓人想起9月上映的《冷血追擊》,同樣是從另一部《失蹤順序》的電影翻拍而來。盡管有原版編劇操刀,并且盡管質量都遠在及格線之上,《急速逃脫》和《冷血追擊》一樣,也有點“橘生淮北”的問題。好的懸疑片講究嚴絲合縫,所有情節(jié)都要精巧地焊接在一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讓異地移植的翻拍片,劇情即使全盤照搬,也難免偶有水土不服?!@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翻拍的懸疑犯罪電影,例如《破·局》、《“大”人物》,演員不能說不賣力,編劇在“本土化”上不能說不盡心,但總有點不對味。不過《急速逃脫》這樣對場景和特效都不倚重,又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中規(guī)中矩、不劍走偏鋒的中小成本懸疑電影,倒是可以作為入門教材,用來給新人編劇做“拉片”練習。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類型片市場的繁榮,需要靈感噴涌的才子,也需要踏實做“行活”的工匠。

本期見習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