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本文介紹的是十大古樂器之一的簫。以下內(nèi)容,僅供參考。"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
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shù)量區(qū)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后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后一。八孔簫為現(xiàn)代改進的產(chǎn)物。"
管樂器名,古代的“排簫”是許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現(xiàn)代用一根管子,豎著吹,亦稱“洞簫”。
簫 - 歷史
簫的產(chǎn)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xué)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zhì)發(fā)聲器,考古學(xué)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xiàn)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于是就形成了骨哨。盡管考古學(xué)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jié)構(gòu)和發(fā)聲原理同現(xiàn)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yīng)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稱它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zhèn)惙ダ鲋駷楣堋钡挠涊d。據(jù)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后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zhèn)惙ブ駷楣艿挠涊d,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開始了。據(jù)傳,后人將伶?zhèn)愃喌穆晒芫幣旁谝黄鹁托纬闪斯糯呐藕崱?/p>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xiàn)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洞笙摹肥枪糯嗣窀桧灤笥碇嗡疄閮?nèi)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jīng)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
單管簫的管體一般呈圓柱形,通常有6~8個側(cè)指孔,吹奏時,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簫為每管一音,無側(cè)孔。排簫的稱呼最初見于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元史》中正式稱多管“簫”為“排簫”。"
現(xiàn)今單管簫,稱“洞簫”。
《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
古簫(排簫)有大小之分,大簫稱“言”;小簫稱“筊”。簫的大小也以管數(shù)多少來區(qū)分,管數(shù)多則為大簫,管數(shù)少為小簫。
《廣雅·釋樂器》:“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p>
簫,古代用于宮廷雅樂邊棱音氣鳴樂器?!鞍艘簟狈诸悓佟爸瘛?。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保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shù)(也稱“彄數(shù)”)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制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zhì)外,還有骨質(zhì)、石質(zhì)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zhì)排簫實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實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實物,距今約3000年。
簫的起源有二說。一說,出自“籟”。《莊子·齊物論》:“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睍x·郭象注:“籟,簫也?!倍f,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龠字既象編管。”籥古字為籥龜?!都崱て胶崱罚骸昂崳蜃骰a龜。參差象鳳之翼也?!?/p>
唐宋時期的排簫因應(yīng)用場合或樂種的不同,衍生出“燕樂簫”、“鼓吹簫”、“教坊簫”、“龜茲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國外,清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高昌、高麗、燕樂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簫,足見它在當時宮廷音樂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認為,單管簫出自羌中,四孔,豎吹。漢代也稱“羌笛”,簡稱“笛”。后經(jīng)京房加一孔,為五孔。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cè)孔邊棱音氣鳴樂器統(tǒng)稱為“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p>
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在此以前的豎笛和橫笛常被后人相混淆,為了區(qū)別比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
宋·朱熹《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云簫方是古之簫,云簫者,排簫也?!?/p>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qū)分開來。依制作材料來分,有竹質(zhì)(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zhì)(紙簫)等。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碑斠蛏貥钒樽鄻菲饕院崳ó敃r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品種
簫一般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簫和銅制的銅簫等。簫的種類分為:
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后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zhuǎn)調(diào)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于獨奏。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后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于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jié),為兩節(jié)簫或三節(jié)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diào)調(diào)時可以更好地調(diào)整曲調(diào)以達到與古琴音調(diào)一致。方便。
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后一六個音孔,常采用貴州玉屏產(chǎn)的黃色竹子制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于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jié)數(shù)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獨奏或合奏。
九節(jié)簫,管身上有九個節(jié)并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涂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jié)簫。這兩種九節(jié)簫,發(fā)音淳厚、音色優(yōu)美,適用于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于獨奏或合奏。
現(xiàn)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采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tǒng)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yōu)點是:音量大,轉(zhuǎn)調(diào)方便。一般在藝術(shù)院校最常用。
經(jīng)典曲目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后,又經(jīng)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nèi)外聽眾珍愛。
《妝臺秋思》:
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優(yōu)美委婉,又帶有淡淡的憂傷。
《平湖秋月》:
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xiàn)了梅花高潔安詳?shù)撵o態(tài),又表現(xiàn)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tài)。常與古琴合奏。
《欸乃》:
此曲系后人據(jù)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皻G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現(xiàn),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關(guān)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邊疆的不滿情緒。
《良宵引》:
根據(jù)古琴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
《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為《瀟湘水云》的序曲,表現(xiàn)“志在駕舟于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于是作《瀟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云》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diào),自第二段從中音區(qū)展開,并貫穿全曲,簫曲反復(fù)重復(fù)主題,圍繞骨干音變化發(fā)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于明代,曲調(diào)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xiàn)。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xiàn)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lián)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币慌稍娗楫嬕獍愕奶飯@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漁樵問答》:
琴簫合奏,頗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與簫聲平分秋色,曲調(diào)搭配是越聽越有意味。音調(diào)時高時低,悠悠而清靜,可以使人心情平和。[7]
《云門夜雨》:
香港著名洞簫演奏家譚寶碩先生《簫中禪》中的精品之一,譚先生曾描述創(chuàng)作這曲調(diào)的感受是這樣的: 夜宿粵北云門古寺 涼夜如水,細雨沙沙。 濃濃的雨絲, 沁潤著寂靜的古寺, 沁潤著寺外的山巒。 雷聲隆隆,雨越下越大。 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 哪是古寺、哪是人。 氣勢磅礴的雷雨, 揮舞在天地之間。雨絲洗滌著世間萬物, 滴滴瀝瀝,綿綿不盡。
《清明上河圖》:
樂曲是根據(jù)宋朝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寫意而成。名畫《清明上河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以其宏偉壯闊的幅面,真實地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汴河及其兩岸在清明時節(jié)的風貌。長卷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卷畫是晨曦初露,郊外河邊道上一支負重驢隊,緩緩走來,行進在城道上。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來的繁榮景色。虹橋之上,行人如織,橋下激流之中,船家緊張忙碌,這是畫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描繪市區(qū)街景:各行各業(yè),應(yīng)有盡有,街上行人往來不絕。
《故園舊夢》:
同出自香港當代著名洞簫演奏家譚寶碩老師《簫中禪》專輯,曲調(diào)來自童年的記憶,旋律里有廣東南音、咸水歌以及童謠的影子。世事變遷,舊時的景物以不復(fù)再尋,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都在編織自己的一生,點滴的回憶,無論是甘是苦,或可對人生有所啟發(fā)。
《桃花渡》:
落英林,桃花渡,木舟半側(cè),炊煙何處?側(cè)臥不似碧水孤,簫聲悠悠,吹散風云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