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說起于承惠大家知道的印象應該還是停留在少林寺中的王仁則,七劍下天山當中的莫問劍主傅青主,還有倚天屠龍記的張三豐等。甚至有的人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是只要看到他的照片便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他。當今的美髯公。與其他的動作演員不同,于承惠是一個真正的并且武林公認的武術大家。他飾演過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個人認為氣質十分符合。但直到看了“倭寇的蹤跡”與“箭士柳白猿”之后才感覺此人絕不僅僅如此。他的武術造詣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當中,老爺子在田埂上隨意的打了幾下。寥寥幾拳就可以知道它是由真功夫的。幾下形意拳的散手一氣呵成,一個74歲高齡的老人動作華麗瀟灑,干脆,而且勁道十足。打出了金雞抖翎勁。金雞抖翎勁是所有內(nèi)家拳修煉的理想狀態(tài)。力量由兩腳之間升起,螺旋搖擺而上,直達兩手。表現(xiàn)橫豎結合的混元力。嘆為觀止。
"
到了箭士柳白猿這部電影當中,我對這位傳統(tǒng)的武林人有了更深的理解。練太極的有抖桿子長功夫的練法??催^老先生抖桿子的視頻。個人覺得,不可能把那么短的木桿抖出那么大的花。但于承惠老爺子演的太好了,徐導的想法太好了??粗纯?,不花哨,帶勁兒。整部電影就那幾個槍花,把我震驚啦。槍花就值回票價。
整部電影價值就在這幾分鐘里了,從倆人對槍開始就看得出來,徒弟攔拿靠后手“搖”,扎槍靠步子轉身,那后手搖的都快比腦袋高了,老爺子最后那點就看得出來都是腰勁,而且腰上崩起來看不見動靜,這一點可以找找比較年輕的練大槍的武術家,同樣是腰間發(fā)勁,他們腰扭得跟麻花似的,就是功夫不夠。"
尤其后面老爺子直接把槍按到腰上,這是完全的腰勁,大家可以試試,功夫不夠槍根本不動,更別提還能抖出槍花來。徒弟的槍走上了鉆研技巧的路,匡一民給他展示的,是功力。功大欺理,什么招數(shù)都沒用了。徒弟一看就知道自己錯了。功夫不是招數(shù),而是一種修煉。"
《柳白猿》里用的武術是在民間存在的,而不是獨創(chuàng)的,只不過將其搬上銀幕是比較少見的。例如在片中使用了劃勒巴子(兩個人面對面坐在條凳上,膝蓋抵膝蓋進行比武,先倒下或者摔出去的為輸)。劃勒巴子在上世紀1910年-1920年的天津非常流行,但是近年來知道,并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和比武的人也比較少了。但是你如果問一些正宗的武林后裔,他們是知道劃勒巴子的。我也是小時候見過。
《箭士柳白猿》,主要拍了兩種兵器,弓與槍。射箭之道與君子之道有很多共通之處,射箭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講究靜,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中國北方流行大槍主要有兩種,岳武穆十三槍和趙子龍十八槍,而這兩者都是剛猛凌厲的驍將??镆幻褚簧非蟮氖墙üαI(yè),而柳白猿則是一支離弦之箭尋找射回來的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事業(yè)的槍,與代表內(nèi)心的弓,兩者之間進行了對決,即“外在對決內(nèi)在”。電影里,這兩種代表傳統(tǒng)的兵器跟西方的槍有一次微妙的交集,是西方的火器跟東方的冷兵器的歷史交接,是一次冷兵器的絕響。電影并沒有把習武之人寫成喪家之犬,他們知道歷史的變化,但在這之前有一次華麗的謝幕。我在這個電影里要呈現(xiàn)的,是人性的風骨,是末世武人被時代碾壓之前的體面。
但是這么優(yōu)秀的武術演員在2015年7月5日已經(jīng)與世長辭。不得不說是中國武術界的損失不得不說死中國動作電影的巨大損失。于承惠被人稱為中國最后的劍圣,是因為他恢復了失傳的雙手劍法,并自創(chuàng)了雙手劍法螳螂穿林。他的離去正是中國武林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