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為了勝利的一刻,中國軍民浴血奮戰(zhàn)14年。與瓊崖縱隊、八路軍、新四軍并稱“中國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的東江縱隊,是眾多抗戰(zhàn)隊伍中的一支。這支華南抗日勁旅轉戰(zhàn)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后,積極配合全國抗日戰(zhàn)場和盟軍對日反攻作戰(zhàn)。作為“廣東人民抗戰(zhàn)的一面旗幟”,東江縱隊有著歸國華僑及港澳同胞多、知識分子多、婦女多的顯著特點。而利用廣東漫長的海岸線開展海上對日作戰(zhàn)也是東江縱隊的一大創(chuàng)舉。
眾多華僑回國參加東江縱隊
由于廣東的海外華僑眾多,東江縱隊的抗戰(zhàn)也得到了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除了捐款捐物,不少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先后回來參加游擊隊。
深圳市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研究會會長李建國在接受“重走東縱抗戰(zhàn)路”采訪團采訪時表示,東縱人員結構具有鮮明特點,歸國華僑及港澳同胞多、知識分子多、婦女多?!安徽摵畏N出身,人人真的是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紛紛爭先上前,拋灑青春熱血,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的槍炮?!?/p>
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在《堅持華南戰(zhàn)場抗戰(zhàn)的一面旗幟》中回憶:我們保護商旅安全,得到廣大群眾、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擁護和支持。廣大華僑和港澳同胞不僅從精神上、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我們,而且把兒女送回來,參加游擊隊。
據曾生回憶,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筆者注)的經濟來源,全部靠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支援。1939年初,海外華僑經宋慶齡轉給游擊隊的捐款一次就達港幣20萬元。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先后回來參加游擊隊的達1000人以上,對部隊的建立和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
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在《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奮戰(zhàn)八年》中指出,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八年奮戰(zhàn)中我軍犧牲指戰(zhàn)員共2500多人,其中不少是愛國歸僑和港澳同胞。
1944年5月,日軍遠道奔襲東莞縣梅塘,暹羅(泰國)華僑、獨立中隊政委鐘若潮(李中)率部抗擊敵人于梅塘的高地馬山,從拂曉堅持到下午,直到附近我軍趕到進行合圍,才使敵人大敗潰逃。此次戰(zhàn)斗中,鐘若潮壯烈犧牲。此時,離他新婚剛剛3日。
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里陳列烈士照片的展板上,有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的烈士李淑桓被譽為“革命母親”。出生于廣東鶴山縣古勞維墩鄉(xiāng)的李淑桓,年輕時接受了民主進步思想。曾在廣州、香港開辦女子私塾。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積極參加香港的抗日救亡活動,在送長子去延安參加抗日斗爭后,又先后送6個子女參加東江抗日游擊隊,其中,3個兒子壯烈犧牲。
1941年春節(jié)過后,李淑桓來到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部隊安排她在大嶺山對面的大塘村,以教書作掩護做秘密交通情報工作。1941年10月6日,國民黨頑軍進攻大嶺山,她不幸被捕,壯烈犧牲。時年47歲。
海上游擊隊擊毀日軍多艘大船
廣東海岸線漫長,開展海上對日作戰(zhàn)是東江縱隊的另一大貢獻。
《東江縱隊志》中詳細記載了1943年7月6日海上游擊隊進行的馬鞭島海上戰(zhàn)斗:1943年,日軍為遏止游擊隊進入大亞灣向稔平半島發(fā)展,收編了紅海灣龜靈島一群海匪。1943年6月中旬,海匪從紅海灣竄到大亞灣,錨泊在馬鞭島前400米海域。他們白天四處游蕩,把整個大亞灣封鎖起來,敲詐勒索大亞灣漁民和過往船只,嚴重威脅部隊在大亞灣的活動及海上交通線安全。曾生接受群眾要求,命令獨立中隊殲滅匪徒。
7月6日晚,海上游擊隊3艘風帆小木船偽裝成漁船,趁夜色接近敵船,對準敵船投擲手榴彈。經過40多分鐘激戰(zhàn),全殲偽軍3艘武裝船。這場馬鞭島海上戰(zhàn)斗被譽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海戰(zhàn)的范例”,為游擊隊控制大亞灣海上通道、挺進稔平半島開辟根據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
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在《東縱戰(zhàn)旗》一文中也回憶了當年海上作戰(zhàn)的情形。根據文中記載,敵人因廣九線被我軍切斷,開辟了兩條海上運輸線,因此,我軍也相應在大鵬半島兩側成立了兩支海上游擊隊。兩個中隊剛成立時,都只有20多人,最初是挑選一些漁民出身的戰(zhàn)士組織起來的。那些朝夕出沒在風浪中的漁民,在茫茫大海中,憑著看多少葉風帆,便可辨認出哪是漁船,哪是“撈家”(即土匪)船,哪是漢奸、日軍的船?!坝辛诉@樣的群眾基礎,我們就像多了一雙‘千里眼’?!蓖踝鲌蛟谖闹蟹Q。
據王作堯回憶,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海上只有敵船是機動的,普通漁民多用單桅帆船。這種船比較小,像個半月形,航行時,扯滿帆,船就側向一邊,尾巴翹得老高,呈“之”字形行駛。漁民們把它叫作“槽仔”?!安圩小膘`活,目標小,速度快,不管是順風還是逆風都能使用。這樣的小船就成了海上隊的“戰(zhàn)艇”。
海上隊的裝備也很差,用的大多是英軍從九龍潰逃時留下來的陸上武器裝備,就連漁民使用的魚炮也是海上隊的主要武器之一。
清晨,太陽從海面上露出半個腦袋,戰(zhàn)士們便與漁民一道出海。遠處,忽然出現(xiàn)了陌生的船只,富有經驗的漁民報告說是敵船,于是,海上隊的“槽仔”便趕在其他漁船的前面,緩緩地向敵船駛去。
日軍看見了漁船,總想撈點便宜,大聲叱喝讓漁船向他們靠攏?!安圩小辈宦暡豁懙毓臐M風帆,向敵船駛去。100米,50米,30米,20米,突然,“打!”一聲令下,沖鋒槍的子彈、手榴彈、魚炮便像刮風似的掃向敵船,毫無準備的敵人在濃煙中倒下去了,敵船就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欲墜,成了海上隊的俘虜。
用這樣的裝備和戰(zhàn)術,海上隊擊毀過日偽軍、海匪的機帆船和大木船十多艘。在香港到菲律賓的那條航道上還截獲過日軍3艘運輸船。
百變劉黑仔讓敵人聞風喪膽
日軍侵占香港期間,香港、九龍曾活躍著一支威震港九、使日寇漢奸聞風喪膽的短槍隊,這就是由劉黑仔率領的廣東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短槍隊。
劉黑仔,原名劉錦進,1919年生,廣東省寶安縣人。1939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發(fā)展教育和團結民眾。1941年擔任短槍隊副隊長,保衛(wèi)民眾,為民除害。因為他身體結實,皮膚較黑,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為“劉黑仔”。
他的槍術讓漢奸、日軍聞風喪膽,而行蹤不定,“七十二變”又讓漢奸和日軍談虎色變,心驚肉跳。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侵略軍隨即占領香港。短槍隊直面日軍“掃蕩”,在九龍半島一帶進行游擊活動,主動打擊敵人。劉黑仔還研究出“滿天神佛”的戰(zhàn)術,將“處處都看見劉黑仔,天天都看見劉黑仔“的假情報散播出去,將敵人搞得身疲力盡,最后殺個措手不及,插入敵人“心臟”。
劉黑仔帶領短槍隊忽東忽西、時隱時現(xiàn)、神出鬼沒地襲擊日本軍營,摸掉日軍崗哨;在觀音山坳巧計引誘六名密探躲進山洞,用手榴彈把他們炸死;化裝成日軍小部隊,活捉日軍高級特務東條正之;扮成敵探,駕著繳獲東條正之的汽車前往漢奸特務隊長肖九如舉辦的豪門宴,在肖九如大言不慚宣告活捉劉黑仔賞5000元后擊斃了他;喬裝打扮,扮成便衣潛入漢奸聚會,一舉擒拿三個漢奸。
1944年2月,日軍出動一個團的兵力,對港九大隊游擊基地西貢、沙田地區(qū)進行“掃蕩”,妄圖將港九大隊主力一網打盡。劉黑仔率領短槍隊潛入九龍市區(qū),撒傳單、貼標語,襲擊日軍巡邏艇,炸毀日軍軍火庫,還襲擊了日軍的戰(zhàn)略要地啟德機場,使日軍主力被迫撤回九龍,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1944年秋,劉黑仔奉命回到東江抗日根據地,參加東江軍政干校學習。12月,東江縱隊組成西北支隊和北江支隊,劉黑仔任西北支隊參謀兼短槍隊隊長,他們開辟了以清遠縣大羅山文洞為中心的抗日基地,成立粵北指揮部。中秋節(jié)那天,劉黑仔所在的西北支隊在龍頭山消滅敵人一個班的兵力,隨后勝利完成掩護撤退和保護電臺、發(fā)電機的工作。
1946年4月,劉黑仔犧牲在廣東與江西交界的界址圩,年僅27歲。
不論何種出身,人人真的是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紛紛爭先上前,拋灑青春熱血,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的槍炮。
——深圳市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研究會會長 李建國
有了群眾基礎,我們就像多了一雙“千里眼”。
——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
采寫:南都記者 吳璇
實習生 何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