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文/言言
《克萊默夫婦》這部影片是一部老電影了,最近聽大家在談?wù)撆杂X醒和尋找自我的幾部片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它,1979年拍攝的家庭倫理片,同樣說的是女性的覺醒和獨立,但是它還在家庭倫理方面做出了探討,即家庭婚姻不穩(wěn)定帶給家庭成員的傷害這一問題為主旨,最后獲得了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以及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男配角等四項提名。
電影劇情:克萊默夫婦像普通的美國夫婦一樣,克萊默先生(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在外工作掙錢,克萊默太太(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飾)則在家照料6歲的兒子比利(賈斯汀?亨利 justin henry 飾)。由于克萊默先生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而且意識不到妻子的付出和辛勞,總是對妻子要求甚多,克萊默夫人某天憤然出走,留下了父子倆。
克萊默先生忽然間生活陷入麻煩中。他以前沒有照顧過孩子,不知道除了工作以外的那些麻煩事。幸好在女鄰居的幫助下,克萊默先生逐漸適應(yīng)了單身父親的生活。父子倆越來越親密,互相依賴。
一年多后,克萊默太太回來了,她已經(jīng)是紐約一名出色的設(shè)計師了,收入豐厚,工作前景不錯。她回來要拿回比利的撫養(yǎng)權(quán),夫妻倆最終對簿公堂,當然,法庭上的陳詞也讓雙方之間在冷靜過后有了對彼此的新的認識,也增加了了解,最后妻子決定不要撫養(yǎng)權(quán)了,三口之間眼看著就回到了最初幸福美滿的樣子……
下面我們就從片子中克萊默太太喬安娜要離家出走尋找自我的救贖之路來探討,為什么這部片子能在1980年斬獲多項大獎,時至今日依然受到好評?
01
首先,對一個健全的家庭而言,家庭功能的完滿狀態(tài)是家庭主成員(夫妻)至少要擁有三種功能(父/母、夫/妻、事業(yè)),否則就可能導(dǎo)致家庭危機
《克萊默夫婦》這部影片中,克萊默是一位生活在紐約的廣告職員,他整天忙碌而忽視了妻子喬安娜,因為不順心,對已經(jīng)很疲憊的妻子還表達了各種不滿。
妻子喬安娜有一個好的工作機會,她索性離開了,這對父子倆來說,簡直就是個災(zāi)難,因為少了條理清晰、承擔了太多生活重任的女主人,父子倆人第一天早上甚至都沒能吃上簡單的早飯,克萊默還把手給燙傷了。
廚房里一片兵荒馬亂,兒子比利看上去憂心忡忡。以他6歲的心智,理解不了媽媽為什么一定要離開,可是眼下卻只有這個不靠譜的爸爸能依靠,比利小小的內(nèi)心里恐慌多于安定,他會擔心爸爸不來接自己放學(xué)怎么辦,父親許諾說一定會來接他放學(xué),孩子甚至問那要是你死了呢?父親說沒事,那你媽媽就會來的。
好在克萊默算是個善良的好爸爸,在意識到以往自己一直是在缺席孩子成長的情況下,他毅然決然(當然也是不得不)在妻子走后開始學(xué)著要照顧孩子,在相伴中逐漸和兒子的感情逐漸加深。
我們?nèi)绻呀?jīng)為人父母會理解在克萊默因為兒子從鐵架上摔下來,他抱著孩子心急如焚地往醫(yī)院跑的動作急促性上,就意味著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照顧孩子放到了人生第一位,說實話,他這一刻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為以往的所作所為懊惱不止了,只是還不知道該如何去挽回喬安娜,人生中很多考驗必須是你經(jīng)歷了你才能說感同身受,否則根本無從談起。
02
要解決夫妻倆之間的家庭危機,就需要利用“性別角色功能倒置”的敘事技巧,讓夫妻二人體會對方的心境和困境
克萊默每天要送孩子上學(xué),要時刻條理化地安排生活中的瑣事,還要學(xué)著做妻子以前做的各項家務(wù),他越來越能干,和孩子的感情也越來越好。生活中的各項事務(wù)都能駕輕就熟地去處理,這時候的克萊默應(yīng)該是能領(lǐng)悟喬安娜說的再這樣下去,我就會瘋了。
另一邊妻子的工作也很順利,有滿意的工作和理想的薪水,但是她卻要定期去接受心理治療,還躲在玻璃窗后看克萊默父子倆的親熱的情景,而自己好像是個局外人一樣。
有一個場景很有耐人尋味的感覺,就是妻子離家出走后,終于來了一封信,克萊默給兒子讀信的場景。當然表面看起來,這場戲只有父子倆在,不可能有什么沖突、也會毫無波瀾。
但是,表面平靜的場面里,卻存在著無形然而卻十分強烈的潛在沖突:
- 對克萊默來說,終于盼來妻子的來信,欣喜萬分,可是妻子的信只是寫給兒子的,并沒一句問候克萊默并表示合好的語言;
- 兒子也非常高興,媽媽的語言雖然親切,卻只虛偽地表示“愛比利”,但是還不露面,也不說什么時候回來,讓比利感覺媽媽丟下了自己,還是不要自己的兒子。
此時,兩人的心境會是如何?克萊默是大人可以掩藏自己的哀傷,兒子比利用放大電視聲音的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縱使家庭不是造就一個人性格的全部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絕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先決條件。然而,在夫妻決定離婚的一剎那,解放的是兩個人,所有惡果卻全部交由給了孩子來承擔。
妻子回來了,但是提出了離婚并要爭取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為了應(yīng)付這個官司,克萊默雖然剛剛因為兒子失去了工作,也還是積極去找了另一份工作來全力爭取兒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
這一段很多讀者應(yīng)該想到了《我的前半生》里的羅子君為了爭取兒子撫養(yǎng)權(quán)去打官司的那個過程和畫面,時間過去了40年之久,你看,家庭倫理的處理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依然差不多。
03
影片的處理比較溫暖,給大家留下了一個相對光明溫暖的結(jié)局
回到《克萊默夫婦》這部影片上來,妻子喬安娜要來把孩子帶走,雙方都在法庭上陳詞,兒子如何理解要離開緊密相連生活在在一起的爸爸,去媽媽身邊生活呢?能看出來他很悲傷,孩子在家庭關(guān)系被破壞之后,是最先失去安全感的“小動物”,內(nèi)心的缺失感顯而易見。
妻子拿到了撫養(yǎng)權(quán),這一天就要來接孩子了,父子倆的最后這一天的早飯時間,導(dǎo)演用了一個足夠長的鏡頭來表現(xiàn)父子倆配合在一起做早飯的有條不紊和默契有加,跟前年妻子離開第一天早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好在,夫妻兩人都特別愛這個孩子,妻子看到了丈夫的改變,也看到了父子情深的一幕一幕,所以決定放棄撫養(yǎng)權(quán),雖然丈夫已經(jīng)給孩子做好了思想工作,這點兒讓人看了很感動,小男孩的大眼睛無辜清澈,圈粉不少。
我們注意觀察會發(fā)現(xiàn)導(dǎo)演有意識地安排這三人在畫面上是失衡的,孩子比利始終是和父親或者和母親處在一個空間之中,父子同框或者母子同框,但是有意識不讓三人在同一畫面上出現(xiàn),這也是利用影像語言告訴我們他們目前無法真正實現(xiàn)“父—子—母”三位一體的關(guān)系。
至于未來,我們應(yīng)該是看到了希望,這個家庭的情感在夫妻分開這一年來,情感并沒有真正破裂,也看到了彼此的改變,看到了為了孩子雙方作出的犧牲和努力。
《克萊默夫婦》等于是在美國開了倫理道德電影的先河,而這之后,家庭倫理片成了一個固定的種類,也影響到了周邊其他國家的電影創(chuàng)作。
因而,在我們探討女性獨立的尋找自我的題材電影時,不妨再對《克萊默夫婦》這部片子做一個嚴肅而認真的審視,這也是對在倫理道德和生存困境中苦苦掙扎的像喬安娜一樣的女性所做出的的嚴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和觀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