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中國戲劇從起源、形成,并延續(xù)至今,回首清代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中的發(fā)展,實屬于跨越式的。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無論創(chuàng)作、改編還是流行戲本,無論宮廷詞臣還是民間劇作家,皆令人為之一震。
言近旨遠宮廷劇
清代宮廷戲劇演出與民間演出在根基上是相通的,且不同時期亦有交流,只是觀眾本身有著根本區(qū)別,因而使得演出目的、場所及物質條件等都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形成劇本、舞臺、砌末等諸多方面的較大差異。(圖1)正是這種差異,令清宮戲劇演出的研究有其獨特的一面。加之宮廷生活的神秘性,民間對宮廷亦有諸多傳聞,一些史實真?zhèn)坞y辨。
1.《平定臺灣戰(zhàn)圖?清音閣演戲圖》,清,紙本設色,55.6×91.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圖中描繪了乾隆皇帝為犒勞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歸來的戰(zhàn)士而賜予他們一起看戲的場面,真實再現了承德避暑山莊福壽園園內清音閣戲樓盛大的戲劇演出情景
清代宮廷演劇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種頗為特殊的戲劇藝術現象。由于宮廷演劇直接傳達了清帝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對民間產生了深遠影響。清帝的“家班”自然由負責皇家事務的內務府管理。南府自成立始,便屬內務府管理。清代皇家劇團既是宮廷的戲劇管理機構,又是演出和教學單位。南府時期的內廷演劇代表了同時期清代演劇的最高成就。隨著康熙、乾隆的數次南巡,江南各府衙極力撰寫迎鑾大戲,組織戲劇演出,較為出眾的民間伶人還被招入宮中成為教習,這大大加強了宮廷與民間的演劇交流,使有條件的民間演出團體向宮廷水平靠近。
清中晚期,伴隨著國力衰退,道光帝改制,昇平署只能完成日常的常規(guī)演出,無法再現南府時期內廷演劇的輝煌。此時的民間演劇日益繁盛,最終代表了同時期清代演劇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兩個時期,恢復了民間伶人入宮承應,并采用了“但遇傳差,仍進內演唱,唯演畢即退出耳”的方式。這種辦法今日看來亦相當合理,單就戲劇演出而言,民間的流行劇本、唱腔第一時間傳入宮廷,對好娛樂戲的晚清諸位統治者來講是最合適的。如意館畫師們秉承圣意繪制的《戲出畫》冊、《性理精義》圖冊等一批戲出人物畫,無疑是晚清宮廷演劇輝煌的另一種縮影。它們不是孤立的劇目展現,談戲出人物畫,離不開對清宮演劇歷史的剖析。
美不勝收萬壽圖
清宮戲出人物畫,早期以局部的形式出現在清人繪《康熙萬壽圖》卷(圖2)上。據《萬壽盛典初集?卷四十?慶祝一?圖畫一》載:“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上六旬正誕,天下臣民赴京慶祝者以億萬計。時上方幸霸州水圍。臣民擬自暢春園至神武門,輦道所經數十里內,結彩張燈,雜陳百戲,迎駕登殿受朝賀。既上自霸州回鑾,經營業(yè)有成規(guī),止之不可,始允臣民之請。于十七日由暢春園奉皇太后還宮。上御涼步輦,設鹵簿大駕,皇子皇孫二十五人扶輦,不施警蹕,令臣民咸得仰瞻天顏。頒賜克食數千席于道左,耆老夾道歡呼萬歲。越日,直省臣民咸以幸生盛世,恭逢天子萬年,慶祝之隆古所未有?!保ㄗ?)
2.《康熙萬壽圖》卷,局部,清,絹本設色,45×393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大壽,承應均為民間戲班,所唱基本為昆腔和弋陽腔。之后,乾隆朝崇慶皇太后的數次萬壽及乾隆八旬萬壽均以此為例。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初一日,兵部右侍郎宋駿業(yè)上“謹奏為普天同慶,萬姓騰歡,恭請繪圖以昭盛典事”的奏折,得到康熙的恩準。從宋駿業(yè)勾出第一份墨線稿開始,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月二十六日,康熙諭“萬壽圖畫的甚好,無有更改處”為止,共有王原祁、王奕清、冷枚、鄒文玉、徐玫、顧天駿、金崑等人參與,最終繪成兩卷工筆設色紀實繪畫。畫中細細描繪了康熙帝萬壽前夕鑾駕由暢春園還宮途中,各親王、地方各府衙紛紛搭臺演戲為康熙祝壽的情形。此圖卷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畫竣,后入藏乾清宮,并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
《康熙萬壽圖》卷本為祝壽的皇家巨制,但因畫中呈現的49座戲臺和23出戲,皆為紀實性描寫,而成為清代早期戲劇的重要研究對象(有些戲臺上演的是舞蹈、說唱)。朱家溍在其文章《〈萬壽圖〉中的戲曲表演寫實》中,仔細分析了23出昆弋劇目,分別從戲本、戲衣、扮相、舞臺等方面闡述了畫中寫實性的特征。如“內務府正黃旗祝壽戲臺,卷棚重檐式,前面加一卷廊檐,后臺五脊重檐歇山,其他臺都是兩卷,這是一個三卷的臺。臺上演的昆腔《單刀會》,關云長剛剛唱完‘這是那二十年前流不盡的英雄血’,在吹打聲中和魯肅見面寒暄的情景,臺上共四人:魯肅和中軍在上場門一邊,關云長和周倉在下場門一邊”;又如“蘇州府棕結戲臺,五脊歇山式,后一卷是平臺式。在后檐墻窗戶露出五頂盔頭,架上掛著髯口四個,戲衣箱蓋掀開著,有盔二頂、翎一副、玉帶三條”;“茶飯房祝壽戲臺,演的可能是《雙官誥》。最末兩座是直隸的竹式戲臺,臺上堂桌左右二椅,一椅坐一官員,頂戴袍褂,一椅坐一女子,梳兩把頭。這出戲可能是演當代故事,所以著時裝。另一臺上很像是《鳴鳳記》。這兩座臺的地點已離暢春園不遠了”。(注2)紀實繪畫是清代宮廷繪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種類,康雍乾時期,宮廷畫師們以紀實手法創(chuàng)作了大量畫作,像《康熙南巡圖》《康熙萬壽圖》《崇慶皇太后萬壽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晚清如意館的畫師們秉承圣意,繪制了獨特的戲劇畫,別具一格,頗有建樹。
著手成春老佛爺
咸豐四年(1854)十一月十九日,慈禧的名字首次出現在《恩賞日記檔》中:“敬事房孫祿傳旨,二十五日辰時懿嬪接冊。”慈禧由蘭貴人升為懿嬪,應是受咸豐帝寵愛的開始。慈禧對皮簧的喜愛受到了咸豐帝的影響。當時的皮簧還稱為二簧戲,徽漢合流后的皮簧戲并未以獨立的劇種自居?!肚灏揞愨n》記述道光末年的皮簧戲仍是“詞語鄙俚,無復昆弋之雅”的狀態(tài)。后來就算發(fā)展到入宮演出,在社會上還是沒有地位。同治二年(1863),國喪期過,戲班重新具結申請開業(yè)時,三慶班班主程長庚未注明自己是什么劇種的班社,四喜則自稱是秦腔戲班。到了光緒三年(1877),四個皮簧班依舊沒有一個能夠說明班社的劇種。而此時,昇平署的檔案中也只是以“二簧戲”稱謂。但晚清戲出人物畫中,基本確定的劇目都是皮簧。從畫風上看,其創(chuàng)作集中期應是同治、光緒朝,即慈禧實際主政時期。
咸豐五年(1855),昇平署在京師各戲班中挑選民籍教習、學生,與太監(jiān)同在宮中演出亂彈戲。咸豐十年(1860),京城三慶、四喜、雙奎、春臺、怡德堂等著名戲班的伶人相繼被選入昇平署當差。即使在逃往熱河行宮后,咸豐帝稍一安頓,仍急不可待地要看演戲,而且興趣全在二簧戲上。咸豐帝駕崩的前兩天,還扶病觀看《琴挑》《借響》《查關》《白水灘》等戲。在熱河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昇平署演戲320多出,其中亂彈幾乎占到三分之一。
咸豐帝駕崩后,國喪期間,宮中不曾承應戲劇,之后整個同治朝宮中演戲也相當節(jié)制。這一方面是因慈安太后位居慈禧之上,且對宮中承應戲劇加以管制;另一方面,慈禧獨政預謀已久,靜觀時機,也對觀戲加以克制。
同治四年(1865)九月,“文宗顯皇帝奉安”后,十月初一日開禁唱戲。十二月二十四日,開戲于漱芳齋,承應《吉曜承歡》一出。光緒九年(1883)六月十三日,慈安太后27個月的服期剛過第一天,宮內即開鑼唱戲,從早至晚共承應近十小時,可見慈禧忍耐已久,終于如愿。
晚清宮廷演劇的高潮至此開始。而此前三個月,慈禧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民間戲班挑選角色。據《恩賞日記檔》載:“三月二十五日,奴才邊得奎謹奏,為求恩事。奴才再四思維,所當差使,實實欠缺教習。奴才恐后差使遲誤,叩求恩賞民籍十門角教習、場面人等二十九名,奴才不敢自專,請旨教導,如蒙允準,請交內務府大臣辦理。謹此奏請?!薄芭胚叺每F記教習人名十九名——凈:袁大奎;旦:張云亭;丑:姚阿奔;旦:嚴福喜;外:殷榮海;小生:王阿巧;生:張長保;生:陳壽峰;凈:方鎮(zhèn)泉;小生:鮑福山;弋腔正旦:紀長壽;正生:劉長喜;武行:楊隆壽、許福英、李順亭、許福雄、彩福祿、李永泉、朱廷貴。場面十名——慶玉、張大、劉祥、杜四、劉祿、張興、張七、長順、永福、老兒。謹此奏聞。”(注3)
慈禧喜愛皮簧戲,而棄昆弋二腔,并非宮中不再承應。儀典戲在宮中的位置此時已大大降低,可稱為“尊祖制的過場戲”,而以皮簧戲為主體的娛樂戲大行其道。當時民間對皮簧戲十分熱衷,各名角云集京師。慈禧命昇平署挑選伶人進宮當差,只其名在冊,而身在宮外,屬于“兼職”,有吃皇糧的待遇,宮中傳差時隨叫隨到,戲畢即可出宮,平日仍舊搭班唱戲?!肚扒鍍韧⒀輵蚧貞涗洝贰独咸O(jiān)的回憶》兩本書中對民間伶人入宮承應供差稱為“供奉”。這是一種流行于民間、太監(jiān)之間的說法,并非朝廷對民間伶人的稱謂。民間樂于此道大約是覺得體面,給唱戲之人套上華麗的外衣。而宮內檔案一直稱“外學”“學生”“教習”。早期教習與學生的區(qū)分比較明顯,自道光改制后,人員減少,身兼多職,咸豐朝更是連待遇也統一起來。到了光緒九年(1883),“再挑民籍,但與前不同者,自此以后,所挑進之伶工,悉數稱為教習,除有傳差之時,進宮演戲而外,尚須傳授內宮太監(jiān)們戲藝”。這種方式自有其方便之處。被選進宮的名伶基本上都是各戲班的臺柱,入宮之后,原則上是教習與演員合二為一,但誰以教習名義前去授藝,還要聽令于慈禧的挑選、詔命。從入選的具體名單上看,民間各班已經成為代替宮廷“培育”伶人的地方,唱紅的伶人一一被昇平署挑走,這不僅加強了宮中與民間在戲劇藝術上的互補,也有利于宮廷戲劇的發(fā)展。
神形并妙戲出畫
宮中繪畫活計最早由造辦處的“裱作”承接,即使康熙三十二年(1693)單獨設置了“畫作”,承辦各項繪畫活計,但依然附在裱作之下。雍正三年(1725)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雍正朝養(yǎng)心殿造辦處下設有“繪畫處”或稱“畫畫處”。雍乾時期,養(yǎng)心殿造辦處的規(guī)模日漸擴充,逐步撤出慈寧宮舊址,新增了咸安宮和啟祥宮行走,還在圓明園建立了圓明園造辦處。乾隆即位之初,又設“畫院處”,繪畫處隸屬其下,同時在圓明園設內廷作坊“如意館”。
“如意館”一名,最早出現在《圓明園陳設檔》中,當時只是建筑名稱而非機構,位于圓明園福園門內東側、“洞天深處”的東北部。初期的如意館主要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包括畫裝飾畫、臨摹古畫、畫圖譜、配圖、畫圖樣、著色),也兼制玉器、象牙等物件。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如意館的繪畫職能新增設年節(jié)畫、宗教畫、歷史畫、紀實畫、肖像畫等。通常認為清代畫院在名稱、建制、職稱等方面都有別于前代。在早期的中國繪畫史研究中,陳師曾、潘天壽都認為清代無獨立畫院。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焚圓明園,如意館化為灰燼。同治朝改于紫禁城內北五所重建如意館,此時隸屬于內務府,而非如前朝直接聽命于皇帝。同治、光緒朝一律稱如意館畫師們?yōu)椤爱嬍俊?,其繪畫功用主要表現在紀實、裝飾、案頭觀賞三個方面。
清代晚期(1851—1911),宮廷戲劇演出在繁盛與低潮之間反復中向前發(fā)展。民間戲班、內廷承應及后來慈禧的本家班的交替演劇構成了晚清宮廷戲劇的獨特景觀。如意館畫師秉承圣意繪制了精美的戲出人物畫。這些戲出人物畫共分四類:一是戲中角色半身像;二是戲中角色全身像,如《性理精義》圖冊;三是舞臺演出的場面圖,如《戲出畫》冊、《清人戲出冊》;四是戲臺戲樓全景圖,如《清人畫戲劇圖》軸、《大戲樓慶壽圖》。其中《性理精義》圖冊、《戲出畫》冊、《清人戲出冊》《清人畫戲劇圖》軸是檔案中明確有記錄的,屬清宮舊藏;角色半身像及《大戲樓慶壽圖》暫不敷陳。
3.《性理精義》圖冊之《群英會》,清,故宮博物院藏
《性理精義》圖冊又名《五彩戲片》(此名為清室繕后委員會在1924年核查壽康宮的重新定名,千字文登記號“出二四五”),共兩冊為一套,每冊配有木質夾板,夾板用仿宋織錦糊裱,粘有泥金紙簽,縱25.7厘米,橫3.8厘米,上書“性理精義”。圖冊采用蝴蝶式裝裱,每本25開,共計50開,畫心絹本,尺寸相同,均是縱40厘米,橫28厘米。冊內為單幅人像畫,共100幅,描繪了44出戲目,且每幅人像皆標注了劇中人物名,《群英會》(圖3)、《善保莊》(圖4)等戲還標注了劇名。《性理精義》圖冊沒有落年款,這一點同其他畫冊一樣。朱家溍在《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中,通過對圖冊中的戲目、角色、畫風等多方面的分析,推斷其繪制年代在咸豐朝。(注4)比如他指出畫冊中鐵鏡公主的“兩把頭”梳法的細節(jié),停留在早期的式樣,而戲臺上的旗裝屬于時裝的性質,這些與同治及晚期式樣有明顯的區(qū)別。
4.《性理精義》圖冊之《善保莊》,清,故宮博物院藏
《戲出畫》冊,共四冊為一套,每冊配有木質夾板,夾板用仿宋織錦糊裱,粘有泥金紙簽,縱38厘米,橫5.7厘米,上書“□出畫”。圖冊采用蝴蝶式裝裱,每本20開,共計80開,畫心絹本,尺寸相同,均是縱57厘米,橫56厘米。冊頁內容為舞臺演出的場面圖,共160幅,勾金工筆重彩。夾板上還貼有文物清點及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的紙簽。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在1924年編撰的《清宮陳設檔》中對此套畫冊作了說明,即“(永)二百三十六號《戲出畫》冊,四冊”?!豆蕦m物品點查報告》也記錄了《戲出畫》冊曾收藏于養(yǎng)心殿后寢宮東耳房體順堂內。
《清人戲出冊》(圖5、6)與《戲出畫》冊大體相同,所繪皆為舞臺演出的場面圖,其繪畫手法、著色一致,唯獨沒有成冊,疑為沒有完成的另一冊《戲出畫》。
5.《清人戲出冊》之《空城計》,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葉長海、劉政宏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6.《清人戲出冊》之《斬子》,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就《戲出畫》冊與《清人戲出冊》所演戲目而言,有一出戲一幅的,也有一出戲兩幅以上的畫。如:《取滎陽》《捉放》(圖7)、《陽平關》(圖8)各兩幅;《打金枝》四幅;《乾坤帶》《金水橋》實為一戲兩名;《五花洞》三幅,其中兩幅題名為《三矮奇聞》(圖9)、《二本五花洞》;《探母》四幅,其中一幅題名為《探母回令》;《空城計》六幅,其中五幅題名為《進宮》《盜書》《造箭》《打蓋》《定計》。這175幅場面圖講述了156個劇情,其中《貴子圖》一幅,情節(jié)未詳,待查。
7.《戲出畫》冊之《捉放》,其中一幅,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8.《戲出畫》冊之《陽平關》,其中一幅,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9.《戲出畫》冊之《三矮奇聞》,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戲出畫》冊與《清人戲出冊》中的劇名也有很多同音異字,如:《打蓮香》(圖10),今作《打連廂》;《玉龍封官》,今作《遇龍封官》。其中有多處則明顯是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誤寫的,如《女爾(兒)國》《五黨(武當)山》《盜魂靈(鈴)》《沙土(陀)國》《拾玉琢(鐲)》等。亦有形近而誤的,如《取榮(滎)陽》。有少量劇目的角色異名可能是在歷來的演出中變化所致,如場面畫《宇宙鋒》中趙高之女名為“趙玉梅”,而今演出已變?yōu)椤摆w艷容”了。
10.《戲出畫》冊之《打蓮香》,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又如《鍘美案》(圖11)中的女主角,場面畫名為“香蓮”,半身像名為“金香蓮”,而今則多作“秦香蓮”。對于這些人名戲目的處理,《戲出畫》冊、《清人戲出冊》同《性理精義》圖冊一樣,皆有明確標注?!稇虺霎嫛穬?、《清人戲出冊》中,戲目均寫在冊頁右下角,人名則寫在主要人物旁邊。《性理精義》圖冊中角色名寫在頁面左下角或右下角,戲目不是每頁都有,有則在右上角。
11.《戲出畫》冊之《鍘美案》,清,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清人畫戲劇圖》軸(圖12)為兩幅長卷,畫心縱93.5厘米,橫165.3厘米。卷軸除表現了《取滎陽》的兩個演出場面外,還繪制了舞臺樣式、樂隊編制及后臺扮相的場景,在《康熙萬壽圖》卷中出現過局部的類似扮相圖。卷軸未注明時代、地點,通過對圖軸中舞臺的分析,疑為避暑山莊“一片云”,需進一步考證。
12.《清人畫戲劇圖》軸,其中一幅,清,93.5×165.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清宮戲畫》
令人信服的是,戲劇人物畫中的角色裝扮、穿戴與故宮博物院今存的演出戲服基本相符,有的是照相式的還原,這排除了如意館的畫師憑空想象繪制的可能。這些場面圖如實地描繪了當年戲劇舞臺演出最精彩的場景片段,在沒有膠片的時代,用繪畫的形式將演出定格。這些戲出場面畫珍藏至今,對清代宮廷戲劇研究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誠然,廣為人知的半身像譜繪制了80余出戲中的370多個角色,而清宮舊藏的場面圖則繪制了約160出戲中的約800個角色的全身像,且對服飾、扮相、砌末的表現,傳遞了大量珍貴的舞臺藝術信息。更重要的是,戲出場面圖描繪了角色之間的互動,展現了舞臺表演的動態(tài)形象,提供了較為完備的宮廷演劇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譜。這些戲劇場面畫潛蘊于后宮,不僅讓后人得以瞥見清宮帝王生活的一個側面,亦感受到中國戲劇藝術曾經的一種獨特的輝煌展現。
文?圖∣劉政宏,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現任宮廷部原狀陳列組組長、故宮原狀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宮廷原狀陳列、清代宮廷戲劇等
注釋
1.[清]王原祁等纂,《萬壽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武英殿刻本。
2.朱家溍,《〈萬壽圖〉中的戲曲表演寫實》,《紫禁城》,1984年第4期。
3.《恩賞日記檔》,清光緒三十年(1904)昇平署寫本。
4.朱家溍,《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本文刊載于《典藏·古美術》中國版2018年12月刊。原標題:《神似·形似·神形并妙:晚清宮廷演劇與戲出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