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正本清源 族譜當先
——《蜀南古氏族譜》序
撰文:古小彬
作者:古小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海南儋州市客家聯(lián)誼會創(chuàng)會人/副會長,《中華古氏》總編輯,古家酒業(yè)(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
兩年前,南溪縣教育界知名人士古仁田宗親,通過網(wǎng)絡(luò)上的古氏史料板塊,認識了我,并與我多次電話、信息、郵件的溝通與交流,相識恨晚,相談甚歡。仁田宗親還提及南溪古氏家族正在籌編《古氏族譜》之盛事,我見南溪古氏宗親對編修族譜的領(lǐng)導(dǎo)班子落實得當,大家熱心其事,亦樂觀其成。
話說2008年5月,當四川省隆昌縣舉行《隆昌縣古氏族譜》發(fā)行典禮之際,我受隆昌宗親古昭平、古家湘等盛情邀請,前往祝賀。期間,還與來自南溪的草茂、世槐、仁田、仁華等宗親第一次謀面,并抽空到南溪縣走訪,對正在編修的南溪《古氏族譜》進行了初步探討,提議將周邊縣市的古氏家族進行聯(lián)譜,得到宗親們的贊同。
這次蜀南六縣(南溪、富順、江安、長寧、興文、宜賓)古氏聯(lián)修族譜工作,甚得南溪古世槐、古草茂、古仁田及其他各縣諸宗親之大力。今《蜀南古氏族譜》編竣,既是蜀南古氏大家族的偉大創(chuàng)舉,又是同宗之間的族情與親情的深層凝聚,更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xiàn),特撰文祝賀!
眾所周知,族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族譜不但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具有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lián)情、承前啟后之作用,她還是宗法思想、家庭道德、家族制度、經(jīng)濟、民族、人口、人物、民俗、宗教、華僑、教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素材與史料。并且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
但是,要修好族譜卻并非易事,馬虎不得,特別是在支脈源流、遷徙時間上的考究,更花費時間,稍有懈怠,就會出現(xiàn)訛誤。
譬如,原南溪縣《古氏族譜》,分別把古弼(北魏宰相,河北人)、古之奇(唐朝才子)、古冶子(春秋時期勇士,山東人)、古初(東漢孝子,湖南人)、古牧(東漢名士,四川人),列為父、子、孫子、曾孫、玄孫等關(guān)系。殊不知,時間、地點與人物的關(guān)系,是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據(jù),如此明顯的錯誤(此種錯誤現(xiàn)象,并不是只出現(xiàn)在南溪《古氏族譜》中,川渝多處的族譜都有這種現(xiàn)象),確實貽笑方家了。
又如,原長寧縣《古氏族譜》記載:“三十世祖風度公,妻羅氏。古風度和古剛皆倜儻出群,勇膽過人,力能扛鼎,兄弟(堂)同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中武舉……而古風度則于甲戌科(1754年)考中武進士”, “四十四世祖成學公(1633-1703)年,妻任氏,生于大明崇禎六年七月十八日卯時,故于康熙四十二年癸末年正月十一日亥時”。我們不妨梳理一下,發(fā)現(xiàn)族譜中的“33世祖”古風度于1750年中舉,而“44世祖”古成學,卻出生于1633年。從“33世”至“44世”這11代人,從生活時間上、世次輩份上,直系關(guān)系都不成立,也是讓人笑掉大牙之事。
再如,江安縣之古氏,有入川時間、入川前的祖籍地、入川人物,可謂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俱全,但古仁田宗親和我遍查手中所有古氏族譜,都沒有查找到線索。甚至還對“應(yīng)斌、應(yīng)懷、應(yīng)清”的“應(yīng)”字輩,與客家話相近的“運、永、裔、亦”等字輩人物,進行比對通查,都沒有結(jié)果。在甚感遺憾的同時,我們還是相信始終會有線索浮現(xiàn)的那天,我們期待著。
修譜是件大事,編修人員的擔子都十分重,責任非常大。以古世槐、古草茂、古仁田、古仁華、古仁杰、古照仁、古貴廷、古文彬、古正常、古子先、古偉、古仁惠、古炆峰、古明星、古世彬、古永等為編輯隊伍的成員,在編修過程中,多方調(diào)查、走訪,查族譜、謁碑碣,旁參正史、方志之外,還綜合性地修正舊族譜的訛誤之處,把錯誤降到了最低。并化繁為簡,力所能及地將各個支系脈絡(luò)理清、理順。以通俗的語言,配以圖片,做到圖文并茂,使讀者能夠讀懂古氏家族輝煌史的同時,多一份情趣,多一份依戀,多一份敬意。
在這次的聯(lián)譜工作中,有些縣市的古氏支系,因為先祖入川后沒有續(xù)修族譜,或族譜在“文革”、“破四舊”期間遺失,造成祖籍地與先祖脈絡(luò)無法稽考。編修人員尊重了歷史事實,沒有亂接支脈世系,或揣測其接近之世次,而是將遺留的問題留待以后慢慢考證,避免了再次造成訛誤,因為大家都相信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還宗親們一個滿意答卷。畢竟目前漢族古氏家族,主要有四大脈絡(luò):唐朝末期自山西省南遷至江西省的古云應(yīng)支系,宋朝初期自河北省南遷江西省的古志道、古向道支系,宋朝自河北省南遷至江西省的古良材支系,明朝初期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出的支系。雖有其他小分支,但未構(gòu)成大脈絡(luò)。就以唐朝古云應(yīng)支系為例,遞傳至第六代古全規(guī)、全望兄弟時,經(jīng)一千余年的發(fā)展壯大,后裔的輩份產(chǎn)生很大的懸殊,如古全規(guī)派下,已經(jīng)傳至第46世;而古全望派下,十一世祖古革的后裔亦有43世者,古鞏的后代則多在36、37世。所以說,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在同一年代中,輩份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故而沒有采取估約祖先的輩份的方式去做。
在這里,我順便將“湖廣填川”的特殊歷史背景與遷徙地的關(guān)系,作個簡要介紹。因為當前川渝古氏,基本上是“湖廣填川”時“填”來的,祖籍地在江西贛中南、湖北麻城、廣東梅州地區(qū)及福建客家地區(qū)等。
我于2002年執(zhí)筆編著的《古姓史話》,就提到:“湖廣,是地區(qū)名。宋代有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設(shè)立湖廣行中書省,管轄地域為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明代的時候,劃分為湖廣、廣東、廣西三個布政司,這時的湖廣,泛指湖南、湖北二省?!?/P>
“湖廣填川”這一歷史過程確實是存在的,這是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清朝初年連續(xù)進行的長期的移民運動。特別是清朝初期,四川在清初順治元年(1644)歷張獻忠起事攻入四川后,建立大西政權(quán),多年的屠殺,人民外流,田園荒蕪,戶口凋零,戰(zhàn)亂歷30余年之久。繼之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清,先后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生靈涂炭,形成地曠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無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于事實,權(quán)衡內(nèi)外與社會狀況,先后相繼采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如順治十七年(1660),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墾田;康熙十年(1671),清廷頒行四川招民條例,命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可謂是清初“湖廣填川”開始??滴跏辏?673),清廷在四川實行招民墾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開荒者,耕種滿10年才征稅。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又規(guī)定凡留寓愿墾荒居住者,將其地畝給為永業(yè),后來人們稱“插占為業(yè)”,就是墾荒者自己劃占一片土地為自己墾殖的田業(yè)。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令各省編審人丁,將增加之數(shù)進行統(tǒng)計上報,另立清冊,永不加賦;這一年湖廣人民來四川墾荒者甚多,湖廣人民來巴州墾荒者自此年開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續(xù)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雍正七年(1729),清廷準各省入川人民每戶酌分水田30畝,或旱田50畝。從清世祖順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間,入川移民達100多萬,其中因湖廣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數(shù),所以“湖廣填川”成了后代川渝人對移民的通用語。
2008年12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召開“‘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邀請我參加。因我要參加其他會議,實在抽不出空前往,但我為該會撰寫了一篇《川渝客家古氏源流概述》論文,文章提到:“(客家古氏)入川祖有元朝1人、明朝6人、清朝70余人,其中江西武寧縣1人、遂川縣12人、瑞金縣1人、于都縣1人、安遠縣1人,湖南宜章縣3人、岳陽縣2人;湖北麻城縣7人、荊州1人;福建平和縣2人;廣東梅縣4人、興寧縣1人、五華縣40余人、平遠縣1人。”這是2008年的資料,當然,隨著對古氏文化的不斷挖掘,現(xiàn)在整理出來的數(shù)字肯定有所增加了。
在研究過程中,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是:我們祖先自湖廣來到四川的營生狀況?以及路途遙遠,又是怎么來到四川的呢?
根據(jù)川渝古氏譜牒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永川縣《古氏家乘》記述:“古習文,系廣東省嘉應(yīng)州長樂縣琴江都橫流約(今五華縣安流鎮(zhèn))地名小塘生長人氏,康熙戊子年(1708年)上四川營謀生理,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創(chuàng)業(yè)田產(chǎn),地名四川東道重慶府江津縣思里五都七甲?!?/P>
富順縣《古氏族譜》記述:古汝選,廣東省長樂縣南門赤梓樹下(今五華縣華城鎮(zhèn)高華村)人,“于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十二月十三日由赤梓樹下起程,一路福星,遷移到四川省富順縣下東路古佛場,佃田耕種十年?!庇帧坝谇∈四辏?753年)癸酉,回到長樂,將(母)卓祖妣之金骸,攜至四川省安葬”。
瀘縣云錦《古氏族譜》記載:古維連,“系廣東省惠潮道直隸嘉應(yīng)州長樂縣梅林約(今五華縣梅林鎮(zhèn))兩口塘老屋基生長……(雍正年間)到四川省,在下南道直隸瀘州安賢鄉(xiāng)六甲,地名石馬場腳下馮石踏屋基,寫來佃種?!璺N多年以后,有了銀錢,買來自己耕種。”
隆昌縣《古氏族譜》記述:“(古維天)公世居廣東省興寧縣下堡下車,至大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歲,率領(lǐng)二子次曰文貴、四曰文輝,自廣東‘遵示’遷于四川省敘州府隆昌縣東鄉(xiāng)三里地名五坡場立宅置業(yè)?!?/P>
而入籍重慶江津的古三立,原籍廣東省嘉應(yīng)州長樂縣琴江都(今五華縣梅林鎮(zhèn)琴口)洋坪約嵋山下,父子九人,一路同行,“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歲新正初八起程,至四月初八日,到四川省重慶府江津縣中白沙白家垣子棧宿,后移于名門鎮(zhèn)思里七都七甲地名九樹灣?!保ㄖ貞c江津《新安堂古氏族譜》,古宗揚等編,清朝同治五年[1866]手抄本)老幼一家九口,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整整行程了三個月,才“移”到四川江津落腳生息。
如此等等,我之所以較累贅地羅列這些史料在這里,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古氏后人,洞悉祖先入川時沿途的奔波,要行程四五個才能抵達四川,靠租佃別人的田地來營謀生理,稍有發(fā)展,還不忘回到祖籍將母骸移葬于四川祭祀。我們要從中領(lǐng)悟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弘揚傳統(tǒng)的勤、儉、孝、悌之優(yōu)良美德。
為弘揚古氏宗族燦爛的文化,傳承優(yōu)良家風,在古世槐、古仁田、古草茂、古照仁、古仁華、古貴廷等的共同主編下,《蜀南古氏族譜》翔實地記述了古氏源流與播遷史,真實地還原了古氏歷史人物,糾正了舊譜存在的訛誤,增補了新的文獻資料,續(xù)寫了一篇篇絢麗的瑰章。并采取聯(lián)譜方式,節(jié)省了資源,聯(lián)絡(luò)了親情,促進了團結(jié),增強了凝聚力。更為重要的是:家家有據(jù)可依,戶戶有譜可查,不再支脈紊亂,脈系難分,修譜者勞苦功高也。
正本清源,族譜當先。當這部沉甸甸的《蜀南古氏族譜》捧在手中時,我們的熱血頓時沸騰!一頁頁的譜牒,一行行的字里文間,無不讓我們喟嘆祖先的偉大!先祖?zhèn)優(yōu)榱藝业姆睒s昌盛,為了子子孫孫的長遠發(fā)展之計,響應(yīng)朝廷政策,遠離粵贛鄂故土,篳路藍縷,歷盡艱辛,來到天府之國,扎根蜀南,創(chuàng)建家園。是啊,敦親睦族,血永遠濃于水!
蜀南人杰地靈,民情敦厚,文風頗盛。自清朝初期古氏居蜀南以來,誕生了軍政工商學農(nóng)等各界英才,如:清朝同治年間庠生古賢相;光緒乙巳年拔貢古賢模;黃埔軍校畢業(yè)生、國民黨部隊少將古柏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并多次立功授獎的古劍超;南溪縣第一個中共黨員, 18歲就擔任區(qū)委副書記,后來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李先念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親切接見的古世槐;當代知名詩人古照仁;南溪縣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領(lǐng)導(dǎo)古仁田;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校軍官、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宜賓市分行副行長古仁華;享譽四川省內(nèi)外的民營企業(yè)家古草茂;四川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宜賓市拔尖人才古利奇;高級工程師、副廳級干部古德軍;南溪古氏家族中第一位女副縣長古德芳;四川省達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掛任國家發(fā)改委副司長古正舉;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巾幗文明標兵古仁惠;哈佛大學博士后古良才,以及被宜賓市政府授予“宜賓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70后古氏女杰古熠,等等,佼佼出眾,令他族刮目相待。此實乃先德有靈,后裔有福,亦期將來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今蜀南六縣古氏第一次聯(lián)譜成功,誠表熱烈祝賀的同時,還要對所有參與編修工作的宗親們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地敬意與嘉佩,您們辛苦了,您們做的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偉業(yè)。
小彬不才,以“源自亶父,望出新安,支系贛粵,脈衍蜀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