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話誰說的?
查爾斯·狄更斯
這是《雙城記》開頭最著名的一句話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我也相信和我有同樣認知的朋友不在少數(shù),因為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引用”?!峨p城記》這書絕對不是某個專業(yè)領域的論文,否則就憑這句話被引用的次數(shù),也絕對能在那個“所謂的領域”中獲個大獎。
也正是因為這本《雙城記》,讓我對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國大革命”有了比歷史課上更生動的認知。書里那兩座城市:倫敦,巴黎,雖然在同一個時間段上,但是由于地域,文化,戰(zhàn)爭,等不同因素的時代背景下,就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一個最好的世界,一個最壞的世界,尤其書中結尾那感人的“無私”而造就我對于那本書最后的“一聲嘆息”。
無望,無奈,無可,無為,無助,無力……
在世界經典文學里面,狄更斯可不只有《雙城記》這一本,還有《大衛(wèi)·科波菲爾》和《霧都孤兒》。
《雙城記》的故事是發(fā)生在法國大革命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在1789年到1802年之間的故事,那里,巴黎,那叫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而倫敦則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堂”。
而《霧都孤兒》這本書,應該是描寫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幾十年的故事。但是故事的一開始就與“陽光明媚”可完全是不搭嘎。
真的是霧都,真的是陰霾,一上來就是一個即將臨盆的準媽媽在彌留之際,為這個充滿了陰郁的霧都留下了一名“孤兒”。也為這本書留下了一位“主角”,叫做奧利弗的男孩。
什么叫經典的文學著作,就是我覺得這本翻譯的水平實在是不怎么樣,但還是想看。也或許是我實在是懶得再去找一本更好的版本來看了。
就像是前段時間發(fā)現(xiàn)外甥在看《飄》的時候,居然是薄薄的一本,我不僅感嘆,這是什么版本的書???《飄》應該是挺厚的,至少是兩本一套的書。
我在看的這本《霧都孤兒》在字量上倒不是偷工減料,挺厚,就是那文字的翻譯,有時有點像看“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種舞臺劇的對話方式,讓我有點小別扭,還有就是有時會有種“你這是翻譯軟件”直譯過來的吧?
不過這內容還真是不錯,也讓我在看了一段商業(yè)類書籍之后,換了換頭腦思緒。
你想啊,總是看一種類型的書,看多了,有時候就會覺得無聊,這不,這幾天就開始擔心起那個叫做奧利弗的男孩了。
這孩子,慘,打生下來就沒見過他媽,沒娘的孩子就是慘啊。但這孩子還始終堅信他的母親絕對是一位漂亮又善良的人。不管孤兒院還是那些所謂的貧民收容所里的人,怎么欺負他,他都能忍受,但你只要是涉及到他那“從未謀面”的母親收到“侮辱和謾罵”的時候,他總是義無反顧的捍衛(wèi)自己母親的尊嚴個母親在他心中的位置。
書已經看了一部分了,應該是覺得有幾部分了,這孩子,慘,在最開始的孤兒院,慘。在貧民救濟所,更慘。被“賣到”棺材鋪做學徒,感覺稍微有點“陽光”了,但又被所謂的貴族,和,爭寵的“小人”,所陷害。說實話,本就眼窩淺的我,已經又有些心里不舒服了。
現(xiàn)在,這位霧都的孤兒也已經經歷了三段悲慘的成長經歷,他中午鼓起勇氣,逃走了,按照劇情曲線的猜想,這逃跑之后的“機遇”應該向“晴朗”的調性靠一靠了吧,然后還會然后這位凄慘得奧利弗再經歷幾次人生的跌宕起伏,才能把這故事編號。畢竟看到現(xiàn)在,這書后面還有挺厚的內容沒看呢。而且按照目前看的內容,奧利弗也應該是一路的升級打怪,最終……不猜了,有《雙城記》的結尾做借鑒,絕對是一切皆有可能,而且有可能結尾偏“悲”。
自己瞎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