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小學老師岡野面對的是38名稚氣未消卻性情各異的小學生,性格柔弱的他因此陷入苦戰(zhàn)。班級里的小野因患有遺尿癥而受到同學的言語欺凌,小野的母親不問因由便向岡野興師問罪;神田因懼怕繼父而不敢回家,每日只以面包充饑, 岡野上門與神田的繼父理論卻被劈頭蓋臉訓斥了一頓。
如果說繼父虐待繼子的動機尚可被理解,但在另一個故事中, 母親水木對親生女兒的虐待,則無法不讓人為之驚詫。電影也在此試圖揭開水木內心的晦暗。丈夫在外地工作只是略約相關的背景,真正的原因則是水木小時候同樣受到家人的欺凌。陰影在成人之后變成了對施虐的上癮。在影片中,每當她粗暴地打過女兒后,都要在背地里暗自哭泣。這樣呈現(xiàn)的目的并非為她開脫,而是以一種宿命論的論調宣告了所不能承受的悲涼。
在第三個故事中,患有初期老年性癡呆的老太太秋子獨守空巢,每曰都沉浸在對舊時的無限懺悔與現(xiàn)實的輕微妄想中。她與患自閉癥的小學生弘也意外成為朋友,弘也怪異的舉動在秋子看來非但沒有不妥,反而能體會到他身上難得的纖細與善良。備受煎熬的弘也的母親也第一次從他人口中聽到對孩子的贊許,只不過這個“他人”卻是一個患病的空巢老人。電影在此并不只是想要呈現(xiàn)兩種精神性病患以引發(fā)同情,而是借“只有病人才能理解病人”這一看似荒誕的表達去嘗試觸及生命本身的荒誕。
電影在講述這三個故事時,并沒有止步于表達憂患與譴責, 而是試圖深入事物的內部,去探討現(xiàn)實與人性之間的共謀與撕扯。冷漠還是熱忱,都不過是在現(xiàn)實中的不同折射——對與錯,善與惡——在不同的立場與視角下,也都有著各自的心安理得與不勝委曲。所以當水木在打完女兒躲到洗手間痛哭時,她所愧疚的對象不是女兒而是自己;即便是小學生, 嘲諷小野的同學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言行有什么錯誤。
吳美保當然不會以如此晦暗和絕望的基調為電影作結,正如電影的標題和結尾所預示的那樣,雖然只存在于特定情境下的“那里”,卻依然有著無法阻擋的“光在《你是好孩子》里,吳美保同樣不愿意就這樣與命運茍全。她要讓與水木有相同宿命的陽子用自發(fā)光的方式去感化水木,還要讓弘也的媽媽在弘也與秋子的巨 動中看到弘也身上散發(fā)的神圣光輝。然后,在電影的最后一幕, 她還要讓被感情與工作折磨得快要崩潰的岡野,在遭受了神田繼父的謾罵后依然鼓起勇氣,敲響那扇門。
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并沒有影響電影所要表達的深意,雖然略顯理想化的處理會讓一些影迷覺得不過癮,但這也許是電影在藝術表達與大眾傳播間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平衡了,因為在世俗希望與終極絕望之間,我們依然渴望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