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李云雷
肯·洛奇的電影雖然關注左翼運動與工人階級,但這并非他題材的全部,他的作品還涉及到民族問題、性別問題等各個層面,正如他自己所說,
人類生活無限多樣,無限趣味。這讓你愿意拍攝電影。但是,你不能和你看見的世界脫節(jié),你必須決定拍攝什么色彩的電影,不要拘泥于其中一類。關于工人階級領導權的問題,我相信有一個時期要關注它,但并不是說每一部電影我都要說這個問題。你的視野要寬,你覺得‘這個故事有趣,得弄點錢拍它’,就去拍。電影形態(tài)多種多樣,你必須沿著一條相當實效的路子繼續(xù)下去。
在新題材與新主題的拓展中,民族問題與“文明的沖突”是肯·洛奇最為著力的。獲得金棕櫚獎的《風吹稻浪》(2006)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愛爾蘭共和軍同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之間的抗爭;后半部分敘述愛爾蘭同英國簽訂妥協(xié)性停戰(zhàn)條款之后,愛爾蘭共和軍中妥協(xié)派與主戰(zhàn)派之間的斗爭。而這個故事是在一個家庭的框架中講述的,在前一部分中特迪與丹民兩兄弟并肩作戰(zhàn),共同對付侵略者,而在后一部分中,由于觀念的分歧,兄弟二人分屬不同的陣營,最后以兄弟相殘而告終。
《風吹稻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與《勇敢的心》、《傲氣蓋天》等同樣描寫愛爾蘭題材的影片不同,如果說《勇敢的心》、《傲氣蓋天》關注的是英雄人物,那么《風吹稻浪》關注的是“小人物”,如果說《勇敢的心》、《傲氣蓋天》關注的只是民族的話題,那么在民族的話題之外,《風吹稻浪》則更關心階級的話題,這也是影片中特迪與丹民兩兄弟之間的區(qū)別所在,而最終導致了這一場悲劇,正是在這里,突顯出了肯·洛奇的立場,正如影片中的臺詞所言:“如果底層民眾沒有掌握政權,那么資產(chǎn)階級會用公司、銀行等形式繼續(xù)統(tǒng)治人民?!?/p>
另一點是影片的現(xiàn)實指涉性,在一次訪談中,肯·洛奇曾明確表示,他拍攝這部歷史片其實是對現(xiàn)實中的國際政治發(fā)言,尤其是對伊拉克戰(zhàn)爭問題,在接受金棕櫚頒獎時,他說出了《風吹稻浪》的意義:
我們對歷史說實話,就是對現(xiàn)在說實話。
現(xiàn)在,在伊拉克,我們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名字,但是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殺死了。所以占領區(qū)人民生命的價值被認為遠遠低于占領者生命的價值。我說的這只是一個例子,但是像愛爾蘭一樣的故事總是在重復發(fā)生。
如果說《風吹稻浪》對現(xiàn)實國際政治的發(fā)言還比較曲折、隱晦,那么《911事件簿》這部多個導演的短篇合集則是對“911事件”的及時反映,而其中肯·洛奇拍攝的部分則直接將這一事件與1973年9月11日發(fā)生在智利的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一天,美國支持的政變行動轟炸了圣地亞哥,包括阿連德總統(tǒng)在內(nèi)的三萬多人死于非命??稀ぢ迤嫱ㄟ^將兩個“911”并置在一起,以反思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及其“自由民主”意識形態(tài)的虛偽性。他的這部短片獲得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與以上影片相比,《深情一吻》(2004)則更深入一層,從現(xiàn)實政治切入到文化或文明的“沖突”,以兩個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折射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沖突,以及這兩種文明與現(xiàn)代世俗社會的沖突。在這個故事中,當?shù)氐陌突固挂嵝』镒涌ㄎ髂窇偕狭颂熘鹘虒W校教鋼琴的女孩羅斯琳??ㄎ髂返募彝バ欧钜了固m教,他們按照風俗將卡西姆與他的表妹訂婚,當卡西姆提出解除這個婚姻時,這個家庭陷入了痛苦與混亂,這在他們生活的圈子看來是一種奇恥大辱,從此他們的家庭被周圍的人看不起,由于他成了敗壞家庭名譽的“害群之馬”,他的姐姐也面臨被退婚的危險。
如果影片的故事只講到這里,那么我們所面臨的只是一個伊斯蘭教與“現(xiàn)代化”的矛盾、一個保守與開放的矛盾。但肯·洛奇的深刻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在此止步,而是讓我們看到了另一重矛盾,即西方現(xiàn)代倫理與西方傳統(tǒng)倫理的矛盾,也就是在西方內(nèi)部的“保守”與“現(xiàn)代”的矛盾。這是通過羅斯琳來展現(xiàn)的,在她工作的天主教學校,神父也絕不能允許她與一個伊斯蘭教徒結婚,除非“卡西姆改信天主教,或者他們的后代皈依耶穌”。
這樣,通過將兩種文明或兩種文化傳統(tǒng)并置,肯·洛奇讓我們看到,使他們的愛情遇到問題的并不僅僅是伊斯蘭教,也是天主教。如果我們現(xiàn)代人對天主教的道德、倫理、風俗難以理解,但尊重它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統(tǒng),那么我們也必須以同樣的態(tài)度尊重“另一種文明”——伊斯蘭教。在這里,影片通過將這兩種文明“相對化”,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相似之處,即相對于(西方)現(xiàn)代倫理來說,這兩種文化傳統(tǒng)都是一種束縛,這樣就使觀眾,尤其會使受基督教文明影響的西方觀眾,將對伊斯蘭教的態(tài)度“相對化”,使他們認識到伊斯蘭教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有自己獨特的道德、倫理、風俗,正如天主教一樣。而這兩種文化傳統(tǒng),對于已經(jīng)世俗化、合理化(按照韋伯的說法)的現(xiàn)代社會來說,都是一種約束與“障礙”。
但另一方面,肯·洛奇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將這兩種文化傳統(tǒng)僅僅作為一種“障礙”,而同時也將它們與現(xiàn)代社會倫理對比,以之對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愛情觀念進行了反思,當影片中卡西姆的父親質(zhì)問兒子“她是否可以陪伴你終生,在你年老的時候,在你病重的時候,在你無家可歸的時候?”時,或許有人會為他的執(zhí)著與“迂腐”覺得可笑,尤其是在愛情故事的進展遇到阻礙的時候,而當卡西姆追問羅斯琳去了哪里,羅斯琳說她很寂寞,去了酒吧,“很想與陌生人做愛”的時候,或許有人會覺得她很現(xiàn)代、很時尚,但我們同時可以看到,這種現(xiàn)代愛情的倫理也自有其弊端,這一觀念過于注重欲望、當下性與個人性,但卻不如傳統(tǒng)的婚姻觀更注重精神、長期性與集體(家庭、家族或者更大的社群),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與弊端,經(jīng)過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以及18世紀以來的革命,我們已經(jīng)認識得很清楚了,但它們的長處卻沒有得到認識,而現(xiàn)代社會的愛情倫理的偶然性與脆弱性也沒有得到足夠的反省,在《深情一吻》中,肯·洛奇所反思的不僅是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如何相處的問題,而且也包含了對現(xiàn)代文明本身的反思。在電影的結尾,處于困境中的兩個青年人親密相擁,但等待著他們的無疑是更大的困難,肯·洛奇將這個困境展示給觀眾,讓他們?nèi)ニ伎既绾稳ッ媾R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帶來的問題。
盡管以上影片題材各異,但我們可以看出,在肯·洛奇的所有影片中,他都致力于對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揭示與批判,而貫穿他所有作品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在現(xiàn)代社會,平等與正義如何可能?而這不僅涉及到現(xiàn)代民主理論的核心問題(如羅爾斯的研究),也涉及到現(xiàn)實政治的不同層面,可以說對“平等”與“正義”這一價值觀的堅持,或者說對不義的世界的反抗(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使肯·洛奇超越了民主的意識形態(tài)而直抵現(xiàn)代政治倫理的核心,這正是他在西方文化界、電影界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也是他能給我們以啟發(f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