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環(huán)女帶你環(huán)球游,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新冠肺炎引發(fā)地域歧視之初,南非喜劇演員特雷弗·諾亞(trevor noah,中國粉絲常叫他崔娃)的一段脫口秀在微博意外走紅。
崔娃兼?zhèn)鋯慰谙矂⊙輪T、zz評論員、電視主持人、制片人、暢銷書作者等多重身份,而他作為女權(quán)主義者的身份卻并不常被粉絲談及。
今天,2月20日,是崔娃的36歲生日。
就讓我們回顧崔娃的成長經(jīng)歷,探索一名男性女權(quán)主義者的艱難養(yǎng)成史吧。
女權(quán)主義媽媽
崔娃的媽媽,派翠莎·諾布伊賽洛·諾亞(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天生反骨。
在上個世紀種族隔離法下的南非,黑人女性的職業(yè)選擇不外乎當女工和當女仆。但是派翠莎選擇了上秘書課程,學習打字。
崔娃在自傳《天生有罪》中評論:
當時,一個黑人女性學習如何打字,就像是一個盲人學習如何開車。這是一種令人欽佩的努力,但你根本沒可能有機會被叫去執(zhí)行這項任務。
還好,到了80年代初,南非政府迫于國際壓力,開始允許極少量的黑人從事低端的白領工作。派翠莎因此獲得了一份秘書工作。
崔娃來到這個世界,也是她想生就生的結(jié)果。崔娃的爸爸羅伯特是一個瑞士德國人,是和派翠莎隔了兩間公寓的鄰居,年長她22歲。兩人性格一靜一動,但意外地談得來。
崔娃不知道他們之間有多少是愛情,有多少是友情。只知道有一天,派翠莎向羅伯特借j生子。
“我想要個孩子?!彼f。
“我不想要孩子?!彼f。
“我不是叫你要孩子。我是叫你幫我生一個我的孩子。我只要你的j子。”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勸說,羅伯特同意了。1984年2月20日,混血兒崔娃出生,而這違反了種族隔離下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
派翠莎不是教科書般的女權(quán)主義媽媽,但她做的最女權(quán)的育兒決定,就是以解放兒子的思想為教育目標。
她毫不忌諱地向崔娃傳授男女相處之道,從各種細節(jié)出發(fā),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教導他如何尊重女性。
她鼓勵崔娃閱讀,與他平等對話,歡迎他和自己辯論,培養(yǎng)他獨立思考、質(zhì)疑權(quán)威的能力。
她拒絕接受任何束縛黑人的規(guī)訓,即使經(jīng)濟拮據(jù),也會帶著崔娃溜冰、看露天電影、郊游,去許多黑人被禁足的地方。
崔娃后來回憶:
她像把我當成一個白人小孩一樣養(yǎng)大——不是文化上的白人,而是讓我相信世界可以由我盡情發(fā)揮,我應該為自己發(fā)聲,我的想法和決定是重要的。
在種族隔離下,許多黑人已經(jīng)內(nèi)化了這個不平等制度。他們認為,派翠莎帶著崔娃做的許多事,是白人小孩才會做的事。
“為什么要做這個?他永遠都無法離開貧民區(qū),那為何還要向他展示這個世界?”鄰居們質(zhì)疑道。
“因為即使他永遠都無法離開貧民區(qū),他也會(通過這些活動)知道貧民區(qū)不是整個世界。如果我只能做到這一點,我也已經(jīng)做得足夠多了?!迸纱渖鸬?。
派翠莎對崔娃的教育出發(fā)點,并不是為了幫助他實現(xiàn)階層躍升,而是為了培養(yǎng)他超越束縛的能力。她不滿于南非社會充斥著種族隔離、男尊女卑的亂象,所以她才會向崔娃傳遞平等、自由、思辨的理念。
在崔娃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女權(quán)主義者時,他就對種族歧視這種與性別歧視本質(zhì)相同的現(xiàn)象有過深入的思考:
崔娃在自傳中指出,種族隔離不僅將黑人和白人割裂開來,還讓黑人們在內(nèi)部形成鄙視鏈。
他身上一半的白人血統(tǒng),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優(yōu)待,但他對此并不感到舒適。人們與他之間微妙的疏離感,反而讓他更加關注受到差別對待的人群。
崔娃對于歧視的敏感和反抗,在童年就已生根。在近年的表演和主持工作中,他對性別問題的態(tài)度,常常遵循他討論種族問題時的思路。
家庭暴力的創(chuàng)傷
崔娃在成長過程中,見證、經(jīng)歷過各式暴力。這些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他的“厭男”氣質(zhì)。
在一個由女性掌權(quán)的家庭長大,崔娃沒有多少優(yōu)秀的男性榜樣:舅舅貪杯好斗;外公浪蕩風流,情緒不穩(wěn)定;姨父也是盡顯傳統(tǒng)男子本色,又霸道又暴力。
當?shù)啬行越o崔娃的教誨是:“如果你不打你的女人,你就是不愛她?!?/P>
少年時,崔娃的媽媽和技藝精湛的修車工亞伯結(jié)婚。亞伯在一個極度父權(quán)的文化中長大。他渴望一個傳統(tǒng)的婚姻和一個順從的妻子,又偏偏被派翠莎這樣的獨立靈魂所吸引,便希望把她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他就像一個珍稀鳥類的收藏家。他不想要一個自由的女人。他的夢想是將她放回籠中。”派翠莎說。
一次,亞伯因為受不了派翠莎指責他醉酒后差點誤燒了房子,而對她家暴。派翠莎前去報警,竟被警察反問“你讓他生氣了嗎”。警察拒絕立案,倒是和趕來的亞伯有說有笑。
崔娃目睹了媽媽被家暴,自己也曾被亞伯下套暴揍過一次。
他對比過挨媽媽打和被繼父暴揍的區(qū)別:
盡管他討厭挨媽媽打,他從來不怕媽媽。他明白媽媽打他是出于懲戒的目的。此外,媽媽為他培養(yǎng)的閱讀習慣,也讓他看到一個與現(xiàn)實不同的世界,還有暴力教育的徒勞。少年崔娃將閱讀中看到的新世界反饋給媽媽,幫她改掉了體罰弟弟們的習慣。
而被繼父亞伯家暴時,他感到了極端的恐懼。他感受到繼父對他這個非親生兒子的憤怒和毀滅欲。
繼父對媽媽的家暴是偶爾但長期的,媽媽的報警則是屢屢無果的。困擾崔娃多年的是媽媽為什么不離開。
多年后他才明白,在一個家暴普遍、政府和警察不保護受害者、人們視單身母親為妓女、家暴者會報復逃離的受害者的社會環(huán)境中,媽媽是多么無助。
長大后,他曾經(jīng)和亞伯談判,阻止他繼續(xù)家暴媽媽。但亞伯說:
我知道。我很抱歉。我不喜歡做這些事,但你知道你媽媽是怎樣的人。她話很多,但她不聽人說話。我覺得你媽媽有時不尊重我。她會來(修車行),在我的同事面前不尊重我。我不能讓其他男人看到我不知如何控制老婆的樣子。
多年后,當亞伯槍擊報復離開他的派翠莎時,他給出的理由是:
你偷走了我的生活。你從我這里帶走了一切?,F(xiàn)在我要把你們所有人都殺死。
當崔娃事后和亞伯電話對質(zhì)時,亞伯告訴崔娃:
如果我找到你,我也會殺了你。
對于自己的小兒子,亞伯則這樣解釋自己的殺人動機:
因為我很不開心。因為我很悲傷。
在自傳中,崔娃詳細記錄了亞伯的家暴言行,字里行間透露著清晰可感的憤慨。
經(jīng)歷、目睹了多年家暴的崔娃,對迷戀男性尊嚴、缺乏情緒表達能力的同性有著深刻的思索。種族隔離與家庭暴力的痛苦經(jīng)歷,為他后來成為一名女權(quán)主義者埋下了伏筆。
進化中的女權(quán)主義者
在支持性別平等方面,崔娃并非與生俱來。
他的女權(quán)意識是成長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而且一直在進化。
2017年,他在接受訪問時透露,自己“毫無疑問”是女權(quán)主義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從沒想過這么稱呼自己:
我曾對女權(quán)主義者這個概念有著扭曲的想法:我曾認為它的意思是一個憎恨男人的女人。我讀了奇馬曼達·南戈齊·阿迪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我們都該是女權(quán)主義者》(2014)后,才感到:
“哦,這正是我媽媽教我的。這很簡單,我搞不懂為什么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做?!?/P>
2015年接手美國深夜zz諷刺新聞節(jié)目《每日秀》后,他和團隊在節(jié)目策劃和邀請訪問嘉賓時,比前任主持人喬恩·斯圖爾特更加注重多樣性。
2019年,《每日秀》告訴《華爾街日報》,在同類的深夜訪談節(jié)目中,《每日秀》邀請的女嘉賓人數(shù)和少數(shù)族裔女嘉賓人數(shù)是最多的。
聆聽女性觀點并不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節(jié)目的多樣性,而是因為女性真的能看到男性容易忽略的問題。
崔娃在《每日秀》中經(jīng)常表達對女權(quán)議題的真切關注。
在2018年的一次場間秀中,他激動地談到特朗普如何善于讓男性覺得他們才是米兔運動的受害者。
當時,克里斯汀·福特博士公開指稱美國最高法院提名人布雷特·卡瓦諾曾在26年前對她實行x侵犯。特朗普為卡瓦諾辯解時,稱米兔運動中可能出現(xiàn)惡意指控,誤傷無辜男性。
崔娃分析,特朗普的話術(shù)旨在于男性內(nèi)部制造恐慌,鼓動男性反對米兔運動。
特朗普曾將同樣的話術(shù)運用在白人身上,讓他們擔心少數(shù)族裔追求種族平等,會讓白人利益受損。崔娃回憶種族隔離結(jié)束后,同樣的邏輯就曾出現(xiàn)在南非,引起白人恐慌。
他反駁了流行的“女性受害者是為了名利才進行x侵指控”的說法,批評特朗普公開嘲諷福特博士的行為:
我為福特博士的遭遇感到心碎,不是因為事情可能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發(fā)展,而是因為她的生活、她的形象、她作為人本身,遭到了美國總統(tǒng)的踐踏和摧殘。
主持之外,在近年的單口喜劇表演中,崔娃也不再只關注種族問題,還更頻繁地批判有毒的男性氣質(zhì),支持女權(quán)。
男性要長成一個真正的女權(quán)主義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突破自身性別的局限,真正學會換位思考,持續(xù)修正日常中隱性的性別偏見和歧視,甚至還要抵制其他男性強迫他留在男權(quán)陣營。
波伏娃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可男人何嘗不也是如此?
愿我們能用愛和溝通,塑造更多像崔娃這樣的女權(quán)男性。
參考資料:
born a crime: stories from a south african childhood (trevor noah著)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 “dear ijeawele” & raising a child to be a feminist | the daily 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ogwq34x1y
trevor noah: 'i grew up in a world where authority was female'
https://www.glamour.com/story/trevor-noah-i-grew-up-in-a-world-where-authority-was-female
daily show creators on representation & crossing borders with comedy | future of everything fest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cmdj-5e7m
trump weaponizes victimhood to defend kavanaugh - between the scenes | the daily 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z3p1sv9je&t=390s
關注環(huán)球女性,關注不一樣的她。
作者:哈哈
喜歡娛樂新聞,9歲入坑,傳播學研究碩士,關注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暴力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