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它在身后》(it follows)是一部青少年題材的恐怖片,光這么說的話,大概很多觀眾能猜到它是怎樣的影片——一個不明來歷的怪物追殺一群年輕人,他們死傷慘重。但這部影片入圍了去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影評人周單元,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導演競賽場,從中走出過無數(shù)大師,歷史上很少選擇過于商業(yè)化的類型片,這仿佛在說明,《它在身后》絕不是一部普通的青少年恐怖片,我們有理由對它期待更多。事實上,大衛(wèi)·羅伯特·米切爾(david robert mitchell)沒有令人失望。米切爾的上一部影片,也是他的處女作《美國徹夜狂歡者的傳說》(the myth of the american sleepover)和本片在某些地方非常相似,也是講幾個年輕人的故事,如今已經(jīng)成了一部小眾心目中的cult片。
《它在身后》作為恐怖片是基于一套有點生硬的設定。存在一種詛咒或者說一個幽靈,它跟隨性關系來傳播,會一直跟在受感染的人背后追殺,直到這個人和另一人做愛,把詛咒傳染給對方,這時幽靈就開始追殺下一個對象。影片女主角jay就面臨這樣的情況。她和男朋友在一次約會后情不自禁地做愛,不料jay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男朋友綁在輪椅上,并被告知自己被傳染詛咒,于是幽靈開始追殺她。這次她僥幸逃走了,幽靈當然不會放過她。幽靈的可怕在于它會化身為各種形態(tài),有時候是赤裸的男人,有時候是老年婦女,有時候會變成自己的親友,施展突然襲擊,防不勝防,而沒有感染的人是看不到它的。jay不得不向姐姐和朋友求助,大家一起來對付幽靈。其中又有幾個男孩喜歡jay,他們愿意和jay發(fā)生性關系以便將詛咒攬到自己身上。
就像許多好萊塢青少年電影的成規(guī)一樣,父母在故事中是基本缺席的,他們只是作為路人出現(xiàn)了幾次,孩子們要獨自面對危險并解決它,不得向任何外部力量求助。不過這部影片中的大部分年輕人并不像其他恐怖片里那樣各自抱頭鼠竄被敵人各個擊破,而是體現(xiàn)出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最后他們設法在游泳池里殺死了幽靈。
導演米切爾是底特律人,他迄今為止的兩部作品都發(fā)生在底特律,并且都很好地利用了這座城市的環(huán)境特征。底特律空曠的街道,衰敗的建筑,荒涼的郊外,簡直是恐怖片天然的外景地,只需要將鏡頭掃過,就平添一種威脅感。
米切爾顯然是一個恐怖片的資深影迷,熟稔大衛(wèi)·柯南伯格和約翰·卡朋特的經(jīng)典恐怖片及近二十年流行的日本恐怖片,并在《它在身后》中融合了這幾種不同的恐怖片風格,所以我們可以在片中看到《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和《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的影子。影片中的幽靈不存在特定的外形和身份,可以化身為熟人,這就讓畫面上每個多余的人都成為潛在的威脅,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幽靈所喬裝,是否會突然發(fā)作,而空曠的背景也成為恐怖威脅的來源,觀眾會代替jay來掃視畫面上的邊邊角角,以便提前發(fā)現(xiàn)敵蹤,從而調(diào)動起了銀幕兩側(cè)的恐懼心理。偷窺感十足的長鏡頭和不停在不同主觀視角之間切換的剪輯也幫了很大忙。這部影片利用了恐怖片類型的程式,但又不會讓人覺得十分俗套。和那些只為了嚇得觀眾尖叫的恐怖片不同,它也試圖用片中人物的愛情和勇氣來打動觀眾。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待青少年性愛的態(tài)度。片中提到的這種詛咒僅通過性交來傳播,真的很容易讓人理解為是對年輕人之間過于輕率的婚前性行為的反對——如果你和一個人上床了,意味著你不僅是在和他(她)上床,也等于和他(她)的所有前任建立了性關系的橋梁,因為某些“臟東西”會以看不見的方式傳播——這就難怪有人將片中所謂的詛咒理解為hiv病毒的比喻,于是影片就成了一部保守性愛觀念的宣傳片和艾滋病防疫廣告。與此同時,影片還提出了一個具有道德意味的問題,既然被詛咒傳染后,唯一的擺脫辦法是和另一個人發(fā)生性關系,那我們可以為了自救那樣做嗎?
記住這個導演的名字吧:大衛(wèi)·羅伯特·米切爾,在多數(shù)人知道他之前。不然等你再次聽說他時,他或許已經(jīng)被介紹為一部當代杰作的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