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教育焦慮”,一直是不少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如何解決焦慮,也一直處于教育話題的風口浪尖。為了探尋解決之道,去年的11月,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和她的團隊,開始了跨六國的解惑之旅。從崇尚平等的芬蘭,到集體主義的日本、階層分化明顯的印度、追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以色列以及推崇精英教育的英國,最后再回到中國。從不同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文化出發(f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又該怎樣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呢?或許在《他鄉(xiāng)的童年》里,我們能找到一些答案。
拋棄慣性教育,我們需要新的教育方式
雖然我們已經(jīng)成長為新一代的父母,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解決了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教育問題,甚至,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繼承著上一代的教育觀。我們談論很多問題常常會陷入一種困境,就是明知給孩子的回答是有問題的,但也沒有新的語言去回應。
講起拍《他鄉(xiāng)的童年》的原因,導演周軼君講了一個故事。有次與兒子分別,兒子不舍得媽媽的離開,臨時來替班的外婆和孫子說,“媽媽不工作,怎么有錢給你們買玩具買好吃的?”這讓周軼君產(chǎn)生反思:媽媽工作只是為了錢嗎?媽媽有工作是不是就可以不斷要玩具?這么說是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恥?如何在十秒之內(nèi)有力說明媽媽工作是為了什么?
“爸爸媽媽不工作,怎么有錢養(yǎng)你”是個非常糟糕的說法,卻沒有新的答案。我們總是以上一代給予的教育慣性來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但事實上,世界的變化速度奇快,如果我們留心觀察的話會發(fā)現(xiàn):最好的教育,在于家長先擺脫教育的慣性,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看見"他鄉(xiāng)的童年,只是這部記錄片最淺層的價值,畢竟發(fā)出一陣羨慕和感嘆太容易了,它更深刻的價值是,促使我們?nèi)タ纯雌渌鼑业慕逃涸鯓拥钠焚|(zhì)、能力,才是對孩子真正重要的。我們雖然不能改變整個大環(huán)境,但卻可以牢牢把握好我們的家庭教育。
教育焦慮的來源,是我們急于讓孩子過上“標配”人生
在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方案網(wǎng)絡(sdsn)發(fā)布的2019年《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蟬聯(lián)全球最幸福國家。芬蘭的教育體系,也一直被視為典范。芬蘭教育的出眾之處到底是什么?紀錄片也給出了它的答案:平等,自由,積極教育。
學校之間的資源是平等的、師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答案是:離家最近的一所。師生都擁有充分的自由,教師可以自由選擇授課方法,沒有考核,沒有競爭;孩子們可以自由穿著,上課時可以坐著、躺著、趴著。而積極教育體現(xiàn)在,即便孩子不擅長數(shù)學、不擅長文學、不擅長藝術(shù),都不是什么大事,因為他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可能動手能力強,可能是團隊合作好。
與芬蘭沒有競爭、和諧自由的教育相對的,是我們這代可能是天下最焦慮的家長了。
在親子關系中,焦慮的傳導應該是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各種需求的產(chǎn)生和新事物的未知,會產(chǎn)生各種焦慮。父母作為經(jīng)歷過的成年人 ,通過涵養(yǎng)孩子的焦慮,將焦慮的負能量慢慢轉(zhuǎn)化為正能量,讓孩子得以成長,這就是心理學家比昂所說的“阿爾法功能”。
但是,在中國親子關系的現(xiàn)實中,情況恰恰相反。競爭越來越強,導致社會對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高。父母將無處安放的焦慮在潛移默化中傳導給孩子,讓孩子來容納。
在芬蘭那集紀錄片中,不會作畫的周軼君第一次嘗試為別人作畫,當?shù)弥徸睦咸珡奈磳W過作畫,幾十年來僅僅因為熱愛而堅持著,周軼君情緒失控,“我們小時候總是被說,你這個不行哪個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這個……”我們的教育充斥著焦慮,卻忘記了學習不只有功利性的目的,也可能是一種純粹的、慰藉心靈的熱愛。
周軼君也在她的文章里有感而發(fā):“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了。這也是我們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在芬蘭,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也很寬泛——有工作,有房子,有老婆,就已經(jīng)很好了。再往上,就都是附加的東西了?!?/p> "
但在中國,對成功的定義基本是,有一份穩(wěn)定的高薪工作、有車有房、在合適的年齡結(jié)婚生子……成功的目標通常非常具象非常狹窄,意味著可能終其一生,都只能是個生活里的失敗者。
事實上,急于讓孩子過上“標配”的成功人生,反而容易讓我們掉入“超限效應”的陷阱。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比如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一件事重復批評或者和孩子不停地翻舊賬,因為他們認為,只有不斷地“提醒”,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可事實并非如此。跟孩子嘮叨多了,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反感乃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不但聽不進去,可能還會反著來。不隨便說、不輕易說、不反復說,可能效果會更好。
以孩為本的教育,怎么做都差不了
其實整部紀錄片看完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起來各不相同的教育,其實它們的邏輯是共通的,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無論以哪種形式呈現(xiàn)都差不了。
以日本和印度為例,日本的教育很重視集體里個體的相處,比如讓孩子學習照顧別人的感受。在藤幼兒園,教室門框密封條特意做成孩子無法一次關上的樣子,導致門無法一下就關好,冬天的時候離門近的孩子就會覺得冷,關門的孩子就會回來再把門重新關嚴。他們想通過這件事來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做徹底,而且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麻煩。
印度的教育重視孩子在有限環(huán)境里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印度有一種思維很有趣,叫做jugaad,意思是“替代方案”。這個思維也滲透在他們的教育中: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最重要的是如何想辦法解決。比如沒有蓮蓬頭,就拿鐵桶戳一些洞,掛在水管上,就變成了蓮蓬頭。當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不可行時,就替代一下,因為解決20%也是解決20%,不接受標準答案,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培養(yǎng)每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特別重情感的聯(lián)結(jié)?!耙患胰耍鸵环帜阄??!薄皠e客氣,客氣就是和我見外。”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一種“病態(tài)共生”的狀態(tài)。在教育中的體現(xiàn)就是,父母很多時候無法做到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而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自體客體”,就是把孩子理所當然地當成“我”的一部分來“使用”。
在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前,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我們和孩子,本身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自己的情緒、目標、理想,以及人生的各種未盡心愿,本來就不該強加于孩子身上。換個角度想,如果孩子一直跟隨我們的意愿走,孩子永遠無法超越我們,而我們,也不過是非常平凡的普通人。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紀錄片一出,就有了很多質(zhì)疑的聲音: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是這樣的?
在耶魯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教授的《愛、金錢和孩子:全球育兒經(jīng)濟學》中提到:父母的教育方式,與社會的貧富差距有很大關系。貧富差距大的中美地區(qū),競爭壓力大,父母們奔波于培養(yǎng)孩子參與各類課內(nèi)外活動,育兒模式是“虎媽狼爸”;相比之下,貧富差距小的北歐地區(qū),競爭壓力相對小,育兒的焦慮相對小,更偏向于“佛系養(yǎng)娃”。
芬蘭的人口少,相對易于管理和分配,人民繳納高額稅,國家再將這些稅反哺到與人民息息相關的領域中,其中教育,就是政府極其重視,且投入巨大的一項。
但反觀國內(nèi),中國是人口大國,芬蘭的人口與一個浦東新區(qū)的人口相近。對比芬蘭,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人口收入的不平等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xiàn)狀。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實行與芬蘭相似的教育體制。
況且,每種教育都有它的閃光點和局限性,其實很難評判好壞,就像我們大贊芬蘭教育的同時,也有教育者認為他們這代孩子缺乏了“西蘇精神”;日本追求集體主義的教育,導致孩子壓抑了自己的個性,“感淚治療師”這個職業(yè)應運而生……大環(huán)境下的教育體系,受到了政治需要、人口數(shù)量以及文化沉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大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開拓自己的思路,將那些來自他鄉(xiāng)的教育經(jīng)驗,內(nèi)化到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導演周軼君有句話讓米媽印象很深刻,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作為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教育自己,永遠不要停止思考、停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