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電影《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捷克斯洛伐克正式版海報
想要細數(shù)有關戰(zhàn)爭的電影,相信就算有一百根手指頭都掰不過來,想想大致可以籠統(tǒng)的分為兩派,顧慮經(jīng)費有限,有以互飆文戲為主,透過諷刺和睿智取勝的,有拼命砸錢側重戰(zhàn)爭場面,在視聽效果上下足功夫的,講究赤裸裸的還原歷史,但一般圍繞的主題都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對殘暴、無情和慘烈的戰(zhàn)爭進行強有力的批判和反思,對人性的復雜和深度挖掘個底朝天,八九不離十一般營造的氛圍都顯得十分的沉重和傷感,再回過頭來看捷克導演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拍攝于1966年的這部以二戰(zhàn)為背景的電影《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像是另辟蹊徑似的從影史中脫穎而出,以一種相當別出心裁的角度進行有點另類的刻畫,用布拉格式特有的荒誕和暗諷,表現(xiàn)了一種相較新穎的反戰(zhàn)意識,令人耳目一新。
憑借這片當年伊利·曼佐拿下了第4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雖然爭議不斷,被不少所謂的專業(yè)人士批評過譽,但依舊難掩它的光芒和價值,這部電影也是捷克新浪潮時期的代表作,在影史上留有重要的一筆,很多被冠以大師頭銜的導演,年紀輕輕就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天賦和才華,特別是透過他們早期的作品,基本就奠定了將來不可阻擋的成功之路,前者有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殺手》/1956、老塔(andrei tarkovsky)的《伊萬的童年》/1962,后有pta(paul thomas anderson)的《不羈夜》/1997等等,一出手立馬就一鳴驚人,成為影壇不容小覷的中流砥柱,同樣伊利·曼佐在拍這片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實力令人贊嘆,學院派的良好教育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算是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片處女作,反其道而行的內容顯得十分出挑。
導演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年輕時的照片
眾所周知伊利·曼佐非常崇敬和偏愛捷克著名的文學大師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根據(jù)赫拉巴爾的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特別有名的莫過于那部被”監(jiān)禁“了二十余年的神作《失翼靈雀》/1990(上映日期),重見天日后擊敗了一眾后起之秀,一舉拿下當年柏林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極具戲劇性,同時也反應了在這個波西米亞風潮盛行的神秘國度里,一直崇尚自由和樂觀主義的藝術家們絕不屈服于體制的觀念和原則,這部《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也是根據(jù)赫拉巴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描繪的依舊是那些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平民百姓,主要圍繞著一個車站的人事展開,沒有戰(zhàn)火紛飛,沒有槍林彈雨,也沒有哭天喊地,他們像是一群光顧著過平凡小日子的“局外人”,而一開始通過列車調度實習員米洛斯的一番自述,基本就表現(xiàn)出了這片的基調。
黑白畫質顯得十分的樸實無華,沒有一絲一毫嘩眾取寵的地方,演員也是民眾式的本色演出,米洛斯的扮演者瓦茨拉夫·內茨卡(václav neckár)和年輕時的伊利·曼佐還有那么幾分神似,扮演站長的約瑟夫·索姆爾(josef somr)與伊利·曼佐也是老搭檔了,前后一共合作了5部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另一個與伊利·曼佐合作多次的捷克著名演員伏拉基米爾·布勞德斯基 (vlastimil brodsky)曾主演的電影《秋天里的春光》,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小眾佳作。全片大部分都是在尋常的生活情節(jié)里平鋪直述中展開,算是小成本的最佳范本之一,輕快悠揚的配樂,聽不出一絲悲壯或哀怨的味道,全片圍繞的基本也就幾個人,主要是擅長討好和奉承、道貌岸然的勢利站長,吊兒郎當愛和女孩尋歡作樂的胡比克,從靦腆單純到壯烈犧牲的米洛斯,外加幾個女伴。
剛開始凝重恢弘的古典樂一響,瞬間像是一股腦穿越進了庫布里克的電影里,不過很快就感覺到了捷克電影獨有的韻味和風格,照片間的切換配著米洛斯的旁白很有現(xiàn)實主義的意味,衣衫不整的米洛斯慢條斯理的講述著讓人哭笑不得的家族史,貌似在這個被戰(zhàn)火圍繞的時代下,他們的日子過得反倒異常的安定和舒適,但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一些幸運的公職人員,鎮(zhèn)上留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一些毫無作戰(zhàn)能力的老弱婦孺和虛榮的權貴階級。
在這個車站的大部分時間里大伙都處于一種無所事事混日子的狀態(tài),片中時鐘(響)的頻繁出現(xiàn)也是一個相當明確的暗示,戰(zhàn)爭的氛圍反倒被削弱了,凸顯的是各種五花八門的“性事”,祭壇后的通奸、胡比克接二連三的胡搞、米洛斯的早泄、士兵和護士的廝混、一些有關情欲細節(jié)的遐想和引誘,這些實際都大有深意,一是伊利·曼佐利用最本源的欲望→“性”,把戰(zhàn)爭本身,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性之惡,戲謔和批判得“一絲不掛”,二是用萎靡墮落的表象為心存斗志的捷克人進行有趣的偽裝。
cc正式版海報
全片可以主要圍繞著米洛斯和胡比克兩個中心人物來看,米洛斯看似唯唯諾諾害羞內向,和可愛的列車女售票員墜入愛河,不料卻得知自個“小弟”不給力的事實,于是跑到妓院里割腕自殺,差點被冠以企圖通過自殺逃避服役德軍的莫須有罪名,被救活后米洛斯聽取醫(yī)生的意見到處詢問身邊的人,如何才能獲得一個懂得激活他“小弟”的中年女性,幫助他“小弟”獲得自信。
特別是德國官員一本正經(jīng)的和他探討他的罪名時,米洛斯轉而向他咬耳朵的一段,包括牧師猥褻而虛偽的回應,顯得極其的荒謬而戲謔,結果后來竟是送炸藥的德國女人幫助他擺脫了早泄的煩惱,這太諷刺了,相對應的可視為被德國人看作只會傻笑的動物的捷克人正是透過德軍的侵襲,幫助他們獲得了保衛(wèi)家園的自信和勇敢,一時聯(lián)想到了庫布里克1957年拍攝的《光榮之路》里最后的神結尾,被俘的德國女孩唱到法國士兵集體飆淚,反戰(zhàn)的意圖非常深刻。
前后呼應,一開始米洛斯穿好制服戴帽子的一段顯得尤為神圣,就像一個成人禮,但只有外表的成熟,陸續(xù)經(jīng)過早泄、自殺,甚至后來被德軍抓住后發(fā)現(xiàn)他手上的傷痕,覺得他膽小怯弱,二話不說立馬就放了他,后來經(jīng)過德國女人的一臂之力,身心上獲得了洗禮和蛻變,最后米洛斯孤身一人和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一起毀滅在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看著很振奮也很悲傷,這是戰(zhàn)爭帶來的惡果和代價,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包括片中米洛斯受邀到女售票員叔叔家后,伴隨著炮彈聲屋子突然的倒塌,叔叔肆意的大笑,而最后的高潮就像是伊利·曼佐往觀眾心里投放的一枚幫助覺醒的炸彈,對捷克民族意識的贊頌,也是對戰(zhàn)爭的深刻反思。
再回過頭來看胡比克,他看似只愛和女孩干那點見不得人的事,不怎么正經(jīng),愛尋歡作樂,親人和同事,只要夠正點,一個也不放過,看到后來就能了解到胡比克另一層面上的別有用意,一邊尋樂子,一邊糊弄那些手握權勢的領導階級,他就像是偽裝起來的捷克愛國游擊隊分子,鏡頭對準掛在列車上畫作的一段,像是一道“表里不一”的亮麗風景,接著胡比克教列車員畫畫的一段富有寓意,實際是在交接和暗示,后來他和米洛斯同樣也是照葫蘆畫瓢,效仿游擊隊,將一列嚴密監(jiān)視的列車送上了天,將滿車的軍火化成灰燼,但也因此付出了慘痛而唏噓的代價。
"片中布勞德斯基飾演的紀律委員會成員兼德軍高官,時時刻刻不忘宣揚德軍的正派作戰(zhàn)綱領,為歐洲人的幸福和安定著想的作戰(zhàn)目標,路人皆知戰(zhàn)爭即是野心的邪惡產(chǎn)物,懷著不切實際自欺欺人的幻象和看似崇高實際卑劣的作戰(zhàn)理想,說著冠冕堂皇的屁話,對于列車站的嚴密監(jiān)控和要求也透著一種獨裁者的納粹行徑,內心充滿了對捷克人的蔑視和低估,最后的結局就像一個響亮的巴掌毫不留情地打在了他的臉上。片中最大的神來之筆要數(shù)胡比克將刻有德文的列車印章,調情間印在了電報員澤登娜的私密處,戲謔、侮辱和譏諷的意圖顯而易見,絕妙的想法和構思,有趣的是紀律委員會出面時看到照片和聽到描述時同樣動了非分之想,而一直計劃著有件得體的華服和盼著升職的站長,前后兩次出現(xiàn)在領導前,不是衣衫襤褸就是一身鵝毛,趣味中夾雜著濃郁的嘲諷,最后妻子拿著量身定做的高級制服,站長落寞的轉頭離去,一切早已失去了意義。
看完這片,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幾處細節(jié),一個是胡比克和米洛斯前后在所謂高級沙發(fā)上留下的“性破壞”的印記,另一個是片中的動物象征(通過站長的臺詞得到了確認),人性的本質→始終擺脫不掉的動物性,集體表現(xiàn)在強烈的私欲中,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具象表現(xiàn),性和殺戮,而伊利·曼佐用前者狠狠的諷刺和譏誚了后者,輕松的幽默中不失辛辣的嘲諷和沉重的警醒,尋常的生活中不失深刻的隱喻和巧妙的構想,伊利·曼佐用非常別具一格的形式和切入角度,將我們帶進了散發(fā)著布拉格氣息的歷史背景中,換一種方式和面貌來審視戰(zhàn)爭的殘酷和無情,以及人性的丑陋和卑劣,最后畫龍點睛的一筆,格外的震撼人心,一部經(jīng)典的杰作就此誕生,片中有很多臺詞深得我心,透著優(yōu)美而感傷的文學意味和氣息,特別是電報員澤登娜說的那句頗具詩意并寓意深遠的臺詞:“有翅膀的東西會飛,烏鴉會飛,孩子會飛,時間會飛,火車會飛,戰(zhàn)士會飛,秒針會飛,死亡會飛,一切都會飛。”
"ps:往后我會把一些偏冷門的大愛老片陸續(xù)的收錄到我在豆瓣閱讀的專欄《這些電影值得被銘記》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09249/?icn=from-author-page里,歡迎感興趣的童鞋關注和訂閱。
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