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撰文 / 王擊凡
狂愛粵語歌
金曲歌王曹格9月底發(fā)表的《我為歌狂》滾石40粵語精選,收錄了20首由他本人親自挑選的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樂壇的經典金曲。這是一張試圖喚醒我們聽覺回憶的優(yōu)質唱片,同時也是一張讓很多聽眾都大呼意想不到的驚喜專輯:什么?一直在發(fā)國語歌的馬來西亞人曹格,居然發(fā)了一張全粵語、20首歌的廣東歌翻唱專輯?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曹格跟粵語歌的神奇緣分。進入樂壇之后,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曹格,就曾經給劉德華、郭富城等香港天王寫過廣東歌。祖籍廣東臺山的他,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自小就對廣東話能說會道。在曹格成長期的上世紀八零年代,正好也是粵語流行曲發(fā)展最鼎盛的黃金年代,所以粵語歌對曹格的影響一直都非常深。
其實早在2007年時,尚未拿下金曲歌王的曹格,就已經赴港籌劃他的首張粵語專輯了(后來出于種種原因,粵語專輯無奈擱淺)。由林若寧填詞的頭兩波廣東歌主打《海邊的卡夫卡》《左右無緣》,至今仍是不少曹格歌迷心中的滄海遺珠。有時候我也難免會猜想一下:假如曹格有機會發(fā)一張完整的粵語專輯,到底會是什么樣子?
現(xiàn)在我們聽到的這一張《我為歌狂》,終于把我對曹格當年那張廣東歌專輯的小小遺憾,完整地填補了。在《我為歌狂》里,我們既可以聽到曹格對廣東歌很大膽、很肆意的創(chuàng)新想法,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粵語歌那一份最誠摯的、不加掩飾的真愛。我們都是喝著粵語歌文化的“奶水”長大的一代人,曹格也不例外。
驚喜的選曲
從《我為歌狂》的選曲上,曹格就已經“暴露”了他的骨灰級粵語歌“狂迷”身份。一般意義上的粵語歌翻唱專輯,來來去去選的都是那幾首早已爛大街的熱播歌,聽起來毫無新意。而“狂迷”曹格卻在成千上萬首的粵語歌里,別出心裁地挑選出他最心儀的這些作品。這些歌,不一定那么膾炙人口,但一定真真切切打動過曹格的心。
正如在ktv里飆歌的時候,兩個粵語歌“狂迷”之間最終是否能對得上眼,看的正是對方選曲,到底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對于曹格《我為歌狂》這二十首粵語歌的歌單選擇,我個人是相當滿意的。在囊括了膾炙人口的大熱金曲的同時,曹格又能在選曲上,盡量做到不落俗套,并兼顧作品的流行度與品質,實在令聽眾驚喜萬分。
?
就像人人都愛的粵語天后鄭秀文,很多歌手在翻唱時都會挑她最紅的首本名曲,然而曹格卻在sammi碩果累累的歌曲列表里,選了一首相對沒有那么火的《放不低》。這是不少sammi粉絲心目中的私房最愛k歌,亦很能代表鄭秀文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女人”作品風格:哀而不傷,愛得豁達。曹格這個選擇,真的很對味。
除了鄭秀文的《放不低》,張國榮的《有心人》、梅艷芳的《逝去的愛》、張學友的《寂寞的男人》、王菲的《愛與痛的邊緣》、葉倩文的《女人的弱點》、許志安的《教我如何不愛他》、袁鳳瑛的《天若有情》等,都是《我為歌狂》讓不少粵語歌迷贊口不絕的“神選曲”。只有真心喜歡廣東歌的聽眾,才會懂得曹格藏在這些歌里的心意。
跨文化融合
于是,從9月初推出ep.1開始,曹格《我為歌狂》每星期推出五首歌的打歌節(jié)奏,就已經把很多粵語歌迷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都在猜想:到底曹格這一周選的,又會是哪五位歌手的哪五首廣東歌?四張不同的ep之間,有什么內在的關聯(lián)嗎?而最終組成的20首歌的完整專輯,在曲目排序、專輯構成上,又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最終版的《我為歌狂》專輯封面,曹格是走在“我為歌狂”這四個不同顏色的大字中間,寓意著這些粵語歌正是這樣陪伴他一路走來的。至于四張ep各自的封面,則是紅、藍、黃、綠四色的“狂”字。ep封面的“狂”字,有時是正體,有時是斜體,但不管潮流怎樣變,總有些價值是永恒不變的,比如,我們對粵語歌的不離不棄。
?
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我為歌狂》這張翻唱專輯,其實也很像是曹格“夫子自道”式的一次自我剖白,甚至可以說是曹格的半生前傳。曹格選出來的這20首粵語歌,曾經深刻影響過他的成長歲月、他的創(chuàng)作脈絡,并最終使得他變成了現(xiàn)在我們聽見的這個曹格。那些藏在音樂背后的人生故事,大概才是我們更想要關心的部分。
祖籍中國廣東,出生于馬來西亞,9歲到加拿大讀書,15歲在新西蘭留學,成年后赴中國臺灣發(fā)展,后來又在中國香港推出粵語歌……曹格的音樂軌跡,幾乎跨越了大半個地球。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最終都成為了曹格滋養(yǎng)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而把不同國家的樂器、曲風融合起來的《我為歌狂》,更是把多元文化匯聚于一體的集大成者。
了解曹格的朋友就會知道,除了《背叛》《世界唯一的你》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鬅峤鹎?,曹格也不時劍走偏鋒,開創(chuàng)新的音樂融合方向,把風格多元的跨界音樂玩得出神入化。比如,曹格2011年發(fā)表的全英文爵士專輯《sensation》,就跟阿根廷、巴西多國音樂人合作,以jazz音樂作為基調,把華人歌手的音樂,帶到不一樣的層次。
外來者的視角
跨文化的成長背景,讓“音樂狂人”曹格的視角異于常人。所以,他經常能在創(chuàng)作上,琢磨出一些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狂想點子,并能從更新穎、更刁鉆的角度出發(fā),為音樂添上不一樣的瘋狂色彩?!段覟楦杩瘛防锫牭降倪@些廣東歌,聽起來可能并沒有那么的像“廣東歌”,那是因為曹格在歌曲里頭,加入了很多專屬于他自己的音樂配方。
讓聽眾大感意外的《傻女》,曹格以跟陳慧嫻原曲截然不同的顛覆式演繹,令不少人記住了2022年的這個全新版本;而原本是男女對唱歌的《教我如何不愛他》,也變成了曹格“一人分飾兩角”、兩個聲部之間的左右互搏;至于古裝片《倩女幽魂》的插曲《黎明不要來》,則被曹格選擇以類似于西方音樂劇的演唱方式“重繹”……
從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葉麗儀,到張學友、陳慧嫻、王菲、葉倩文,還有鄭秀文、關淑怡、太極樂隊、鄭伊健,曹格在《我為歌狂》里選的每一首歌,可以說,都是分量十足的。但曹格并沒有因為這些粵語歌的輝煌往績,就因此而變得束手縛腳。他反而更勇敢地把整張專輯的創(chuàng)作過程,變成了近似于“二次創(chuàng)作”式的推倒重來。
背井離鄉(xiāng)、到處闖蕩的曹格曾經自嘲,無論在哪里唱歌,他都很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外鄉(xiāng)人。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子的“格格不入”,卻讓曹格的音樂作品擁有了與別不同的“外來者”觀察視角。正如曹格在《我為歌狂》里改編twins的《下一站天后》,也代表了曾赴香港發(fā)展的他,以一個更冷靜的抽離角度,對香港樂壇的誠懇觀察。
《我為歌狂》的這些歌,初聽起來,雖然好像不那么像“廣東歌”,然而經過幾番仔細咀嚼,卻又為曹格的大膽冒險拍案叫絕:兼容并包,開放多元,這才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樂壇最原汁原味的創(chuàng)作精神?。】梢哉f,曹格非常精準地把握住了廣東歌內在的“狂”,并在這一次的翻唱過程中,淋漓盡致地實現(xiàn)了這一份“粵語之狂”。
愛滾石,愛曹格
作為一張向滾石唱片四十周年致敬的紀念專輯,雖然《我為歌狂》滾石40粵語精選里的二十首歌,大部分都并非出自于滾石,但曹格在改編時,投射在這些作品之上的“狂人”創(chuàng)作精神,卻又是那么的“滾石”。眾所周知,滾石對于不同的音樂風格與品類,向來都是最包容、最開放的,這也是我們之所以那么瘋狂熱愛滾石的原因。
我在曹格的《我為歌狂》里,仿佛聽見了上世紀90年代,那一個完全屬于滾石唱片的黃金年代。那時候,每個人都在為華語音樂瘋狂起舞,優(yōu)秀的流行曲多不勝數(shù),有才華的音樂人都能盡情揮灑心中所想,不需要為了商業(yè)化顧忌太多。在人人都循規(guī)蹈矩、流水線工業(yè)化生產的大時代,感謝曹格,重拾了華語音樂最寶貴的那一點“狂”。
《我為歌狂》的“狂”字,就是曹格一整張粵語歌翻唱專輯的重要核心。曹格并不想做那一種平鋪直敘、毫無水花的乏味翻唱,他想要透過這一次的《我為歌狂》,讓經典老歌成就某種意義上的“狂野”顛覆。即便是所有人張嘴就會唱的粵語k歌,曹格也希望能以充滿誠意的改編、制作與演繹,實現(xiàn)時代金曲在當下的“大變身”。
living recording+真實樂器的錄音方式,也讓我相當想擁有一張《我為歌狂》的實體。大概只有透過充滿儀式感的實體聆聽過程,我們才能更完整地感受到這張唱片在錄音室里的一氣呵成,并在聽覺世界里一秒穿越回到廣東歌的輝煌年代。所以,由德國cs mastering母帶制作工程師為《我為歌狂》制作的黑膠專屬版本,各位樂迷千萬不要錯過。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