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一篇淺顯而有味道的老課文
暑假,寒假,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假期。最近讀朱文叔等編寫、1933年4月發(fā)行的《小學國語課本》初級第四冊最后一篇課文,其題為“暑假”,覺得內(nèi)容很有趣。正文如下:
明天就要放暑假了。暑假期中,有一個多月,我們做什么呢?到那(哪)里去玩呢?
我定了一張課程表,規(guī)定上午溫習國語、算術,下午寫字、畫圖。以前學過的功課,總要不忘記。
星期日還是休息,或則約幾個同學玩耍,或則去訪我們的級任先生談談。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呢?
長長的暑假,“我們能做什么呢?”“到那(哪)里去玩?”這兩個問題設計得好,發(fā)揮了教材的引導作用,也體現(xiàn)了孩子的天性。這篇課文對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習上的引導,體現(xiàn)在“課程表”上。你看,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和下午排得滿滿的,堪比現(xiàn)在的孩子假期培訓安排。不過,教材更多的是引導,沒有強制,“以前學過的功課,總要不忘記”,這就在說原因,講道理,提醒學生要“學而時習之”,假期不要荒廢學業(yè)。
自主安排上,體現(xiàn)在“玩”。星期日這個寶貴的周末,可以約幾個同學玩耍,可以拜訪老師。先是“同學”,接著是“級任先生”,這兩點,體現(xiàn)了編者的用心,既順應了孩子的天性,又鼓勵孩子多與師長交流,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是在長假里,也不要淡忘了老師的存在。
平時休息時間的課文
長假有課文,平常的課余生活,課文也不少。如《修身國文》第三冊第二十三課,有一則題為“好學”的課文:
學生功課 不可間斷 晝必入學 夜必溫課
筆者查閱手頭一套人教版語文教材,由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這套書是“根據(j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在12冊課本里,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課文,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新教材有關暑假的課文
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有3個頁面的“入學教育”,卻沒有一頁“放學教育”“放假教育”。課文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在課本中,有關于假期安排方面的課文,對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有不可輕視的價值。
讓人驚喜的是,語文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4課,有一篇題為“快樂的暑假”的課文,彌補了筆者這個遺憾。不過,要是把這課文讀完,又有些失落。且看這首詩中的兩節(jié)內(nèi)容:
……
跳進清涼的海水,/我們是一群無拘無束的魚兒,/相互潑灑著海水,/快樂便四處飛濺。/我們綻開的笑臉,/比陽光還要燦爛。
大人們驚覺:/放下沉重的書包,/我們?nèi)允悄侨?率真的小孩兒。
……
細品一下,“大人們驚覺”這一節(jié)是不是有怪怪的味道?或許它是當下真實心理的寫照,但這首詩對學生的心理、老師和家長的引導,都有不太合適東西,比如在書包前加了個耐人尋味的詞——“沉重”。可見,這首詩抒發(fā)“暑假的快樂”時,忽略了對學生“主業(yè)”的正確引導,容易給學生帶來負面認知,顧此失彼。
從這個角度講,此詩不宜作課文。編者選此文,很欠考慮。相比之下,《小學國語課本》里的《暑假》更有味道。
暑期過半,這個暑假,如果你是學生,怎么過的呢?如果你是家長,又是怎樣過的呢?這篇老課文,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