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
除了“成團”和“出道”之外,“潮流”也成為了近兩年來的最火爆的市場熱點。但是與在偶像體系里打造新星和組團出道不同,“潮流”依舊還是一種小眾文化,目前還未被大眾普遍認知。
所以當綜藝試圖將“潮流”大眾化時,就會面臨模式選擇和綜藝化呈現的問題。近幾年國內外不斷推出各式不同的時尚+潮流的節(jié)目類型,除了愛奇藝《潮流合伙人》、優(yōu)酷《720潮流主理人》、騰訊也在近期推出了《潮玩人類在哪里》。
放眼歐美市場,與時尚設計相關的競賽節(jié)目《時尚的未來》《天之驕子》等已經成為較為經典的模式。而在韓綜市場,除了老羅的微綜藝《麻浦帥小伙》外,從2019年的一檔《高中帶貨王》也接連做了兩季節(jié)目。
時尚、設計、潮流,這些需要一定審美認知基礎的文化,在綜藝化的過程中,究竟怎樣才能更好的被詮釋呢?關于潮流icon的選秀,如何才能拉近小眾文化與大眾網友之間的距離呢?
潮玩人類怎么玩?
騰訊的這檔《潮玩人類在哪里》已經播出了兩期,節(jié)目邀請吳亦凡、吳建豪、李燦森擔任潮流召集人,在55位潮玩人類中各自選擇9位成員,組建三大廠牌,最終角逐最強潮流廠牌。
節(jié)目模式就是傳統(tǒng)選秀的邏輯,已經上線的前兩期恰好是海選階段的內容。節(jié)目通過再制新生remake、創(chuàng)意森林這兩輪比賽的設計,讓三位明星選出戰(zhàn)隊人選。兩期結束,廠牌組建結束,即將開始任務賽段的比拼。
第一期的remake環(huán)節(jié)就是舊物改造,不限任何物品形式,目的就是將舊物改造成新品。可以是衣服、潮鞋,也可以是包包和藝術裝置。比拼的是創(chuàng)新度、好看度、主題性、共鳴度這四個維度。
雖然這是節(jié)目組總結和幫助觀眾理清的維度,但是在節(jié)目中并沒有很好的展現出來。所以這四個方向也可以看做是形同虛設。
而第二期的創(chuàng)意森林就是節(jié)目提供給選手每人一棵純白的樹木,每人在限時4小時內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最后呈現自己的作品和設計理念。
每一輪潮流召集人的選人規(guī)則不太一樣,但“發(fā)放廠牌項鏈”就是節(jié)目關鍵的模式眼。第一輪明星可以直接發(fā)放項鏈讓選手直通,兩位明星召集人通過就可以晉級參與下一輪。
再到第二輪的比拼,選手再憑借創(chuàng)意森林的作品競選加入明星廠牌。在這一階段,選手有更自由選組的權利,可以無限反悔,直到最終決定。最終每組九位選手集合完畢,廠牌組建完成。
潮玩問題在哪里?
對比前兩期節(jié)目,坦白來講第二輪的賽制設計更有明顯的視覺沖擊力,也能讓觀眾對潮流有更直觀的感受。而首期節(jié)目中,不論是舊物再造的內容設計還是整體敘事節(jié)奏,都無法讓人對潮流有明確的感知。
仔細分析第一期,其實有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后期的敘事節(jié)奏和方式沒有幫助觀眾強化對潮流的理解、給大眾建立深刻的認知,潮流表達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故事,觀眾get不到。二是關于潮流創(chuàng)意的展示太過零散,不夠聚焦。
首先第一個問題:在前半段,節(jié)目有意放大真人秀的片段來試圖塑造人物性格,比如兩位女選手關于校服改造的battle,但其實除了強化了已經被淘汰的選手個性外,沒有其他更多的作用。
節(jié)目也沒有在最開始通過話題的引入,讓選手形象更豐富。其實節(jié)目前期的對基礎信息的調研反而更有意思。比如自我判斷個性、以及列出自己不想合作的人,這些信息足夠支撐前期亮相的真人秀內容。
而三位明星召集人也沒有因為這場battle輸出更多的潮流見解,也不能在第一時間就獲得兩個潮流改造更好、更高級的結果。
在中后期階段,敘事節(jié)奏過快,縮短了素人設計師原本該呈現的作品。那些能力得到明星主理人認可、獲得高度評價的選手,沒有通過作品的展現來加深大眾對潮流感的認知,最終只讓觀眾記住了搶人搶不過吳亦凡的李燦森。
而召集人對于潮流作品的解讀和表達,也經過后期剪輯在節(jié)目中只留下“我非常喜歡”“給你過”“不過”的結論性答復。而丟失了許多關于“為什么喜歡”“為什么高級”的詮釋,而這些內容對于認知門檻較高的潮流文化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為潮流設計,并不像街舞和說唱,能夠通過現場表演的技巧、氛圍幫助觀眾理解,不論是“單押雙押”等專業(yè)技能向的輸出、還是現場選手氣氛的烘托,即使不懂街舞和說唱,也能對能力有基本判斷。
再到第二個問題:節(jié)目既沒有根據涂鴉創(chuàng)作、特別裝置、服裝、包包這些品類將設計作品做區(qū)分,也沒有按照國潮等主題將選手作區(qū)分。在最開始的群像展示上,就顯得很散亂且沒有邏輯性。
本身又因為潮流文化較為復雜,包含的元素過多,所以到底什么是潮流、哪些屬于潮流,看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最終的結論就是:萬物皆可潮。加上吳亦凡在最開始評審前說道:所謂的評選標準就是沒有標準。關于潮就是虛無縹緲。
到了第二期節(jié)目,因為所有選手的起點相同,都是通過改造一棵樹來闡釋創(chuàng)意,所以直觀上是有明顯的視覺差異的。且每位選手需要向召集人解釋自己的設計理念,觀眾也能更好的明白每個人的想法、了解到個人的才藝。
就像是《高中帶貨王》第二季第一期的衣服山任務,每位選手都需要在同一堆衣服中做好適合自己的穿搭,任務類型相同、時間相同,就更能展現出彼此水平的差異,也更方便對人物建立第一印象。
唯一的遺憾是,由于創(chuàng)意森林的場景有限,每個人的設計作品沒有足夠的空間展現。當數量較多的樹木、紛繁復雜的色彩都被放置在同一個場景內,就很難展示出最清晰的面貌,而顯得空間視覺很凌亂。
相比較之下涂鴉區(qū)域的幾個作品因為有單獨呈現的空間,所以創(chuàng)意的作品足夠清晰,在畫面內也足夠的美觀。
潮流到底是什么?
不論是《潮流合伙人》《720潮流主理人》《潮玩人類在哪里》其實都在用不同方式解讀一件事:潮流究竟是什么。只是每檔節(jié)目的破題方式不盡相同。
《720潮流主理人》的開篇,更是通過一段視頻來解讀潮流。最終都可以將結論總結為:潮流不可以定義,它是一種自我態(tài)度的表達。是的,潮流就是如此抽象的文化內容。
由于潮流的表達太過虛幻和主觀,所以明星代表的潮流態(tài)度就極其的重要。不僅素人選手,每一位明星召集人、品牌主理人都需要展現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和潮流態(tài)度出來。
關于設計美感的差別在哪里、理解的高級點在哪里,其實都需要每一位“評審”做出明確的表達。也就是說,明星在節(jié)目中將潮流的“感受”表達出來,是非常需要的。
歐美的綜藝就更不用提了,強硬甚至“撕”的表達在節(jié)目里已經屢見不鮮了。但是說回《高中帶貨王》這個節(jié)目,在韓國的這檔綜藝里,導師有足夠強烈的態(tài)度表達。
由于節(jié)目構建了高中生選手和資深時尚導師的關系,所以導師站在行業(yè)前輩的角度就可以自然的對設計和審美進行評判,美和丑、高級和低級等主觀判斷,幾乎每位導師都可以有非常直接強烈的態(tài)度表達,并持續(xù)輸出自己的見解。
這不僅是在幫助選手,也是在幫助觀眾構建一套對時尚穿搭的理解。所以對于此類潮流節(jié)目,“態(tài)度”和“表達”真的是內容呈現的關鍵元素。
再看一檔《麻浦帥小伙》,其實是將時尚潮流從神壇拉下,用兩位好朋友比拼穿搭這種簡單的方式,讓觀眾了解什么是好看的穿搭、什么是時尚,且節(jié)目中的老羅其實是觀眾的角色,代入到綜藝里,帶著天然的求知視角,就會將潮流時尚做更簡易的解讀。
可以看到《潮玩人類在哪里》是從尊重潮流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試圖還原潮流圈層的生態(tài)。但是對于小眾化的潮流來說,先解構再建構也許是更好的一種方式,而不應該讓潮流繼續(xù)在頂端俯視著“凡人”。
了解和尊重文化,同時也要讓潮流和大眾生活做更緊密的結合,才能傳遞出不一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