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大尺度情欲、同性、暴力、血腥。
最會拍女人的他,帶著這部話題滿滿的電影殺回來了。
《圣母》
這部電影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登陸。
一經(jīng)放送,就被冠上離經(jīng)叛道四個字。
不過看看導(dǎo)演是誰,這一切都不稀奇了——
保羅·范霍文
《她》、《土耳其狂歡》、《黑皮書》、《本能》......
他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是絕對話題。
關(guān)于他的爭論很多。
但影迷們不得不否認,他是所有在世導(dǎo)演中最愛拍女人,且把女人拍得最復(fù)雜,最決絕的。
妖艷性感是標(biāo)配,永不乏殺伐果斷,內(nèi)里如謎的女子。
這一次的《圣母》,依舊如此。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17世紀意大利的故事。
女主角,叫貝妮迪塔。
在她身上,我們能看到三個身份。
第一個,耶穌的妻子。
這是一個信封耶穌的時代,人們相信神能擊退死神,瘟疫,戰(zhàn)亂。
和神相關(guān)的一切,是帶有光環(huán),也是有門檻的。女孩要進修道院是不容易的,當(dāng)個小修女,父母是要付費的。
從小,貝妮迪塔就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性。
這是一系列偶然和必然造成的。
在被爸媽送去修道院的時候,全家遇到一群搶匪,小小年紀的她,非常無畏的用圣母的名義嚇唬匪徒。
本是無心的一句話。
此時,卻突然從樹中沖出來一只鳥,拉一泡屎在匪徒頭子臉上。
似乎冥冥之中,圣母聽到了她的呼喚。
匪徒不敢再放肆,悻悻離去。
第一次在修道院過夜,徹夜難眠。
她半夜跑到圣母像下祈禱,講訴自己孤苦的心境。
結(jié)果,圣母像竟然轟然倒下。
圣像大小和成年人差不多,石料做成。
這么沉的一塊石料倒在小孩身上,她竟然毫發(fā)無傷。
兩次奇跡事件,在幼年的她心里萌芽一個種子。
她是天選之子。
成為修女,一輩子無法婚嫁,人們稱呼這群女人是耶穌的新娘。而她認為,自己才是耶穌唯一的新娘。
做為耶穌的新娘,就要忠于耶穌。
但是,她并不能,因為她的第二個身份是——
女同性戀。
女性意識的崛起,和她意識到自己喜歡女人的過程是同時發(fā)生的。
修道院收留了一個牧羊女,她被父親,兄弟輪奸,暴打,在生死邊緣的險境游走,可憐可嘆。
但是,絕美。
牧羊女洗澡的時候,她不敢看。
遞送洗換衣服的時候,她不敢碰。
就像你第一次見到喜歡的對象那樣,無措,慌張。
但是對于修女而言,這種情感中又多了一重——恐懼。
在十七世紀的世界,同性戀是一種罪。
在她的世界,愛上耶穌之外的人是一種罪。
為了抵抗這種心理,她故意懲罰牧羊女,讓對方伸手去撿開水中的紡錘。
她被燙得紅腫的手,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
恐懼并沒有被壓制,卻更多了一層——罪惡感。
罪惡感來襲的時候,她能看到很多幻像......
但在這些幻想中,有兩個是非常有意思的。
一個幻想中的場景是自己被一群匪兵圍攻。
她的右手中了一箭。
而巧的是,牧羊女被燙的就是右手。
潛意識里,她在為自己的行為贖罪,想用同一種痛苦來懲戒自己。
之后,幾位匪兵準(zhǔn)備強暴自己。
強奸她的人,其實是她沉溺于女性之愛的內(nèi)心。
她想要抵抗這種心理,因為這種心理正在奪走她的貞操。
但是,一個人是無法抵抗愛意和性取向的。
自然而然的本能,帶著巨大洶涌的潮汐之力向她涌來。
一個幻像疊加一個幻像。
......
關(guān)于她的第二個重要幻想場景中,定性她的內(nèi)心。
在一片血色的耶穌受難場景中。
她感受到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但是在這種痛苦中,她依舊看見了神的生殖器是女性的。
其實,她只要回頭看看自己,就會知道自己的選擇。
對女性的渴望是一種本能,從小就長在她身體里。
等到成年,這種本能破土而出,枝繁葉茂。
這是一個女性突破時代禁錮而相愛的故事?
如果你這么想,那就太不了解腹黑的保羅·范霍文,這可不是意大利修女版的《小姐》,外表放縱內(nèi)里溫情,這是一個關(guān)于欲望,背叛,謊言的故事。
這也是關(guān)于貝妮迪塔第三個身份的故事——
女修道院長。
女人在性覺醒的過程中,一定伴隨著權(quán)力欲的覺醒。
她堅信自己是耶穌選中的人。
這是小時候就種下的信仰,然后,她堅信自己可以征服這個小小修道院。
辦法呢,就是神跡的顯示。
她的雙手,雙足,都莫名地被插上了釘眼,鮮血不斷涌出,一如耶穌遇難的樣子。
當(dāng)有人質(zhì)疑,她的額頭上沒有耶穌遇難時的傷痕。
沒過幾分鐘,她就開始腦門冒血。
這是貝妮迪塔的小雜耍,在瘟疫橫行的時代,人們需要神跡,那么我就給予神跡。
在她心里,這完全不是一種欺騙。
欺詐這種行為,就是上帝的旨意。
她身上有一種自發(fā)性的,洗腦般的自我認可,這其實是一種思想未開化的,對自我毫無反思的狀態(tài)。
通過神跡,她當(dāng)上了修道院的女院長。
在那間屬于院長的房間,她和牧羊女開始了快樂的雙修生活。
頂尖的騙局,是把自己當(dāng)成騙局的籌碼。
某種程度上,貝妮迪塔和《她》中的游戲公司女老板一樣,是能對自我無情的人。
對于痛苦,沒有憐憫。
將釘子釘入手章,將碎瓷片劃破腦門,她毫無猶豫。
對于生活,她大多時候是憑本能而不是思考。
她這種奇人是男權(quán)與宗教體制下一個不完美的反抗者。
在那個時代,宗教神壇之上,從不缺冷血,虛偽,權(quán)欲熏心的人。
貝妮迪塔的小把戲沒人看得出嗎?大家都不傻,但是,她的行為得到了高層的默許。
一旦神跡發(fā)生,小鎮(zhèn)可以成為朝圣圣地。
小小修道院,會成為閃耀的明星。
院長也會因為這個小奇跡,步步高升。
這是個體的虛偽。
而宗教的另一層,是對個體之愛的區(qū)別對待。
教廷特使,可以娶妻生子。
但是到了女女之愛方面,卻以火刑處之。
表面博愛仁慈,私下兇狠殘酷。
當(dāng)貝妮迪塔和牧羊女的奸情被拆穿時,為了繳獲兩人纏綿時的用具,教會對牧羊女施以非常殘酷的刑罰。
這種刑罰集侮辱和肉體折磨于一體。
陰刑。
鐵杵一樣的大鉗子放入身體,鉗子可以關(guān)閉,也可以撐開。
作為散播仁慈和愛的教會,卻用如此陰毒,下流的刑法手段對待修女。
這是非常反諷的。
從個體,到體制,都體現(xiàn)出這個組織的等級森嚴、冷血卑劣。
貝妮迪塔成為一個權(quán)欲熏心的怪物,其實和這個大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在等級分明的修道院,她要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自己和戀人的空間,她就必須變成一個滿口謊言的騙子。
同時,她需要完全毫無愧疚,全然相信自己。
這一些不是別人,正是宗教賦予她的。
電影的最后,她放棄和牧羊女的生活,重新回到修道院。
大有一種《金枝欲孽》最后一集,如妃重回紫禁城的樣子。
世俗之愛,并不是她所求。
被怪物哺育的怪物,必然以貪欲為食。
保羅·范霍文的女主一向非常彪悍,這一次,《圣母》的女性在情欲、權(quán)力、信仰之間,依舊表現(xiàn)出了非常強大的能量。
這股能量也許不善也不美,但它波濤洶涌,充滿女性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