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粵菜十級愛好者私藏書單:萬能工具書+廣州趣聞
《廣州語本字》中,有一個熟悉的名詞“惠食”,原文如下:
惠食,惠者愛也,惠食猶言貪食也,詩北風“惠而好我,傳惠愛也?!?/span>
“惠而好我”出自《詩經(jīng)·邶風·北風》中的一句“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第一次看到“惠食”的解析,恍然大悟,突然想到“惠食佳”直譯過來不就是“愛食好嘢”的意思,當然還有在中山六的老字號“惠愛”跟民國時期還挺有名氣目前已經(jīng)消失風雨中的“惠如”。
嶺南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惜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逐漸失去關(guān)注。作為粵菜十級愛好者,我跟蘇老板都很喜歡每次逛街去逛逛書店或者圖書館,看看能不能翻到一些古舊菜譜或者跟嶺南文化相關(guān)的書本。
歷史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有的路你天天經(jīng)過,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越華路會叫越華路?北京路為什么有一家“永漢電影院”?在孫中山?jīng)]有揚名立萬之前,中山一到中山八路原來是叫“惠愛路”。這些地名路名大家都非常熟悉,當一切變得順理成章后,這些街道建筑背后的故事也就漸漸被淡忘。
由于跟蘇老板就煲湯的選題,還沒討論好要煲“鷓鴣”還是煲“鴿”,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文章,這期不分享食譜,改為分享最近年收集到比較有趣又有用,關(guān)于嶺南飲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一些書。
不知不覺這堆書單足足占據(jù)超過一整層書架,每次遇到都忍不住買回來。當中有少部分是已經(jīng)絕版買不到,從圖書館借來的“秘籍”。廣圖其實有好多七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嶺南文化類跟食譜類書籍,可惜因為沒有再版比較珍貴,只能在圖書館看,不能外借。
本次的書單一共分為兩部分,part1主要是工具型書籍著重操作,里面的菜譜配方經(jīng)過實踐,可操作性還是挺強的,至少能為大家“去市場買菜”提供不少靈感。至于咸淡口味,每個時代的人甚至不同人對口味的喜愛都有所不同,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靈活調(diào)整就ok。
工具型書籍
工具型書籍一共有25本,為什么只有25本?因為部分書因為年代太久遠,去香港的二手書店沒碰到,去廣圖也沒法借出來,部分甚至因為太舊而下架了。為方便大家參考對比,同一輯的書,將會放在一起介紹。直接下拉到自己感興趣的書單看就可以。
記得收藏轉(zhuǎn)發(fā)??!最近都在夾縫中碼字,每天上班碼字下班碼字,快成了一個毫無感情的碼字機器(畢竟一天最高紀錄趕稿寫15k字)。
01|《粵廚寶典》系列
《粵廚寶典》對于粵菜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神級工具書般存在。里面包含各種醬料、食材、菜式的烹調(diào)方法,有詳細的用量,實用度直接拉滿。
《粵廚寶典》的作者是潘英俊老師,老師早年在廣州著名飯店的燒鹵部工作,曾獲得相關(guān)“美食天王”、鏞記酒家第二代傳人甘健成指點,對燒鹵有精深研究。目前老師從事食品的工業(yè)化研究,是烹飪制作擺脫作坊式舊理論建立新思維的專家。[1]
升級版的《粵廚寶典》一套共六本,分別為:
- 《粵廚寶典·廚園篇》--各種烹調(diào)手法,煎炒煮炸燜燉焗幾十種
- 《粵廚寶典·食材篇》--各類香料的詳細介紹
- 《粵廚寶典·候鑊篇》--各類汁醬的調(diào)配、干貨泡發(fā)
- 《粵廚寶典·砧板篇》--料頭準備、肉類腌制、刀工
- 《粵廚寶典·味部篇》--酒樓里面味部的出品,包括燒烤、鹵水、涼菜等
- 《粵廚寶典·點心篇》--各式中西點心和餡料的制作
六本書不是單純介紹菜式制作,更是注重介紹背后的原理,以及當中的故事,而且配有插圖,雖然不如彩色圖片具備視覺沖擊力,但是圖文并茂更方便理解。
《候鑊篇》里面同一種醬汁甚至給了幾種配方和做法,方便大家操作。上一篇更新的煲仔醬正是在這里出來的。如果你也喜歡自己做粵菜,強烈推薦這一套書,直接當它是字典來用。
[1] 《粵廚寶典》-作者簡介
02|江獻珠《珠璣小館》與《家饌》系列
這兩套書的作者是廣州著名美食家江太史(江孔殷)的孫女江獻珠女士。非常喜歡她在香港雜志《飲食男女》專欄中說過的一句話:
是個瀕臨絕種的飲食人,我還有值得年輕一輩求問的罕有經(jīng)驗。有生一日,我當竭盡全力維護傳統(tǒng),讓如今的人知道吃是福氣,要好好珍惜,要知味辨味,要對食物有要求,不要囫圇吞棗,這樣才能保守我們良好的飲食傳統(tǒng)。
這句話頗有感觸,前段時間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在很多人連真正“砵仔糕”的味道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已經(jīng)覺得那種用馬蹄粉做出來透明的“砵仔糕”就是正宗砵仔糕。
但我始終堅持,這個并不是正宗砵仔糕,真正的砵仔糕不是這樣子。正宗的砵仔糕承載的不僅是一份味道,背后更蘊含這食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習俗與歷史。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個無可厚非,傳統(tǒng)食物不能滿足所有現(xiàn)代人的“新口味”,這種新式砵仔糕固然有他存在的意義,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取代”傳統(tǒng)的砵仔糕,我可以不愛吃傳統(tǒng)的砵仔糕,但是我認為不能直接把傳統(tǒng)砵仔糕的歷史淵源直接埋沒。
這兩套書里面的食譜,有不少是《食經(jīng)》里面介紹過的食譜,但相比《食經(jīng)》過于簡單的操作方法,這兩套書里面的步驟介紹就詳細很多,對新手也比較友好,而且是彩色打印,即使覺得文字描述依然不夠直觀,還可以通過圖片輔助理解。里面有不少菜式之前都有在文章里面分享過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找。
家饌(zhuàn)系列與南粵家鄉(xiāng)菜偏日常菜式,當中不少是傳統(tǒng)菜,有的雖然不難,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而矜貴菜系列,主打一個“山珍海味”,里面有不少珍貴海味的烹飪方法,值得一試。除了海味,也會有野菌菜式,最近兩年菌子成了個小熱門,也可以嘗試自己在家做做,味道不會比外面差。里面有一道“燕窩鷓鴣粥”制作過程相當繁復(fù),我們自己是沒法在家做,不過有幸前兩年在102小館開餐時,偶遇了這道特別的菜,令人回味。
江獻珠在2001年時還跟師傅陳夢因(特級校對)合作寫過《粵菜文化溯源系列》,可能因為年代太久遠的關(guān)系,一直沒找到全新或者二手,圖書館也沒找到。不過因為下面要介紹的《嶺南飲食文化》的作者周松芳在書中表示看過這本書,而且對這本書某些觀點不太認可,讓我更想找到這本書來一看究竟。
03|《每日一膳》系列
如果說“女人是水造”那么,廣東女性,無論老幼大多都是“湯水+糖水”部分還可能有“涼茶”。在種草《每日一膳》系列之前,曾經(jīng)也買過另一個比較“有名”的湯水食譜系列,但無奈可操作性相對較低,分量用料很難把握,加多了味道太濃,分量不夠又差點意思。
《每日一膳》這個系列,是在省中醫(yī)院的公眾號上面被種草的,因為上面有這個欄目的連載,看過覺得挺不錯的,后面就直接入手放家里備用,不同季節(jié),特別是秋天潤燥,夏天去暑這種特殊時候,不知道可以吃什么菜煲什么靚湯都會去翻翻看。去年冬天的時候這本書的“冬天”系列還直接賣斷貨,看來反響還是很不錯。
《每日一膳》系列的作者,是廣東省中醫(yī)院的主任中醫(yī)師,楊志敏教授,是國家中醫(yī)養(yǎng)生與治未病學科學術(shù)帶頭人。臨床擅長湯劑、膏方、膳食集合而用,促進人體健康。
嶺南飲食文化中,講求“不時不食”,這不僅是從口味去考慮,更強調(diào)的是食材季節(jié)性,選用當季地道食材烹調(diào)美食,不僅能使食材的色香味發(fā)揮到極致,更能順應(yīng)“自然之道”保健養(yǎng)生。
整個系列一共有五本書,分別是:
- 《每日一膳·春令節(jié)氣養(yǎng)生篇》
- 《每日一膳·夏令節(jié)氣養(yǎng)生篇》
- 《每日一膳·秋令節(jié)氣養(yǎng)生篇》
- 《每日一膳·冬令節(jié)氣養(yǎng)生篇》
- 《每日一膳·增強體質(zhì)篇》
前面4本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作為分類,以每個季節(jié)里面的節(jié)氣作為節(jié)點,分享不同的藥膳食譜,除了有常規(guī)的煲湯、燉湯,還會有茶飲類、甜湯類、燜燉菜肴甚至家常炒菜都有。偶爾沒有靈感想做什么菜,可以翻開當時的節(jié)氣,看看適合吃什么。
每份食譜的用量已經(jīng)比較準確,彩色印刷,相對比較“好看”;不過做法比較簡單,需要自己多推敲被省略的步驟,不過每篇菜譜,楊教授都會貼心在后面放上“小貼士”,針對特殊體質(zhì)人群可以適當調(diào)整或者增減食材。
而新推出的《每日一膳·增強體質(zhì)篇》,里面部分菜譜會跟上面的四季養(yǎng)生篇有重復(fù),不過菜譜的排序邏輯有所不同,增強體質(zhì)篇是按照“健康狀態(tài)”與“常見病癥”來對應(yīng)。
例如根據(jù)你體質(zhì)屬于寒、熱還是虛、濕,來推薦不同的食譜。另外就針對具體的癥狀,例如是咳嗽、咽痛、消化不良、失眠這種都市人常見的亞健康癥狀,都可以試試跟著食譜嘗試做做。如果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又能幫助身體恢復(fù)那就一舉兩得。
04|《燒味·鹵水·小吃》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可能不及前面幾本書的作者名聲“響”,不過實力一樣是非常強。這本書有兩位作者,分別是廖教賢師傅和陳永瀚師傅;前者擁有超過30年工作經(jīng)驗,獲得過多項專業(yè)資格,目前擔任飲食顧問、烹飪中心導(dǎo)師和電視節(jié)目廚藝專家;而后者入行多年先后在多家著名食肆任職,例如:翠園、利苑、翠玉軒等,實踐經(jīng)驗相當豐富。
燒味的制作在家庭小廚房難度確實不低,撇除的硬件因素,本身燒味所包含的烹調(diào)手法比較多,除了燒、臘還有鹵、熏等。這本書就教大家利用“家庭小灶”也能做出不輸酒樓味道的燒味。此外除了有懷舊燒味,還有創(chuàng)新菜和適合聚會的小食,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結(jié)合。
之前菜譜中出現(xiàn)過的桂花叉燒跟紅油牛腱就出自這本書的配方。里面的瑤柱金腿貴妃雞也是非常好吃,學會這道菜,再挑剔的廣東人也肯定有贊無彈(瘋狂點贊)。
05|李曾鵬展-系列菜譜
說到烹飪節(jié)目,我想廣東的朋友一定記得“方太”,小時候在亞視見到方太就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那種“不太純正”的粵語是我對方太的第一印象。不知道大家印象中見過的是第幾個方太?我的印象就只剩下左邊第一位方太。
長大后自己開始下廚房做菜會找菜譜,才發(fā)現(xiàn)“方太”的菜譜相當之實用,而且原來媽媽當年的菜式也有不少是參照方太的節(jié)目。不知道有多少同學在家吃過“老少平安”這道小菜?今天的主角并不是方太,畢竟方太不需要多推薦,懂的都懂。
今天分享的是一位跟方太一樣,曾經(jīng)在亞視(前身麗的電視)主持烹飪節(jié)目的李曾鵬展。李太是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電視主持烹飪節(jié)目,對她并沒有太多兒時印象,她的菜譜是在廣圖偶爾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如獲至寶”里面有挺多很有創(chuàng)意的菜式,或者說是當年常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的菜譜。
李太烹飪不主張用貴價材料做名貴菜,更擅長用普通材料,用最少的錢通過最精細的心思與巧妙的配搭制作可口佳肴。李太出版過數(shù)十本菜譜,也是因為時代久遠的關(guān)系,不少已經(jīng)找不到,上次去香港在舊書店偶遇三本,肯定是馬上帶回家。
目前廣圖有部分廣東出版社出版的李太菜譜,內(nèi)容跟港版一樣,主要差別是繁簡字體差異,而且內(nèi)地與香港兩個版本都帶有英文版,相當國際化。
今晚食乜餸系列,主打一個idea,每天安排一個2菜一湯。菜式不會很復(fù)雜,甚至很多都比較簡單,但是不知道要吃什么菜的時候,翻一下就能有不少啟發(fā)。
而且里面有很多廣東靚湯,喜歡喝湯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就不用天天紅蘿卜玉米煲豬骨。這套書里面的烹飪方法相對簡單,如果是新手下廚房,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菜式先練練手。
06|《法芙娜·巧克力甜品精選》
糖+淀粉+黃油+奶油+巧克力,怎么會不好吃?
法芙娜巧克力在烘焙圈的大名可以說無人不知。如果哪家烘焙店用了它家的巧克力,肯定就是一個大賣點。這本書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從基礎(chǔ)的巧克力調(diào)溫、甘納許的制作到經(jīng)典法甜的制作都有涉及。
后面經(jīng)典甜品的制作對于家庭操作要求實在太高,前面基礎(chǔ)的內(nèi)容反而是不錯的烘焙入門教程。各類面團、蛋糕胚、餅底的制作都有詳細的比例和講解,想入坑烘焙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可以讓你少走彎路,比網(wǎng)絡(luò)上所謂有手就能做的配方靠譜很多。
07|《面粉·水·酵母·頂級工匠面包圣經(jīng)》
甜點的操作對于我來說實在有點高難度,面包就相對簡單很多。買這本書的時候,純粹是被它標題黨欺騙。本以為只要面粉、水、鹽、酵母就能做出一個美味的硬歐,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還需要很多技巧。
不過勝在書里面各種配料的比例比較準,自己另外學習一下揉面的手法,還是可以做出來。硬歐有非常多的吃法,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夾三文治、做沙拉等,而且低糖低油,相對還是比較健康的(蒜茸黃油、椰子醬、培根、厚煎火腿這些就另當別論)。
08|《面包經(jīng)典烘焙術(shù)》
《面包經(jīng)典烘焙術(shù)》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制作面包的原理、操作技巧,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很多經(jīng)典面包的配方,可以豐富我做面包的種類。某些配方非常實用,無奈受限于個人技術(shù),也是翻了好幾次車。如果你對做面包有興趣,這本書也是可以參考一下。
嶺南文化相關(guān)書籍
實用類的書本介紹完畢,下面推薦的書籍,大多與嶺南文化相關(guān)??赐赀@幾本書,你就知道為什么越華路叫越華路,為什么北京路附近會有一個“接官亭”,永漢電影院為什么要叫永漢電影院。每一個名字和建筑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值得被記憶的歷史。
01|《食經(jīng)》系列
《食經(jīng)》為什么都要放在這一個分類里面?因為相比江獻珠寫的菜譜,食經(jīng)更多是體現(xiàn)當時的飲食文化,雖然也有菜譜但操作介紹相對簡單,不適合新手入門。
江獻珠的菜譜,是在《食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將菜譜現(xiàn)代化和細致化,可操作性會更強。
不過《食經(jīng)》作為文化讀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里面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菜式,以及很多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的飲食習慣。
《食經(jīng)》之外,也衍生了幾本書,包括:
- 《食之道·壹·講食集》
- 《食之道·貮·粵菜溯源錄》(絕版一直沒找到)
- 《食之道·叁·鼎鼐雜碎》(鼐-普通話:nài;粵語:naai5)
- 《食經(jīng)·雋語》
- 《造物妙諦》
前面3本是陳夢因先生(特級校對)自己寫的小書,這三本書是特級校對移居美國后,在各大報刊撰寫的飲食文章合集,跟《食經(jīng)》有所不同的是,這一套《食之道》系列對粵菜文化的認識會有更深層次的見解與講述,同時因為移居國外,生活和文化體驗上跟在香港時多少有點不一樣,也多了幾分“國際視野”。
正如為《食之道·叁·鼎鼐雜碎》寫序的賈訥夫先生所說:
朋友中講究飲食之道的不乏人,能考據(jù)飲食源流不厭求詳,南北食譜滾瓜爛熟如數(shù)家珍的也有幾位,但能隨時隨地攘臂而起,入廚烹治,談笑之間即可制出佳饌以供訪客大快朵頤的則不多見。多年來最令我傾心羨慕的,除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外,當推特級校對。
說到這里,又想念一直沒吃到的“戈渣”,之前102有一道禮云子戈渣,可惜當時因為季節(jié)過了吃不上,再后來佛山的店就沒了,現(xiàn)在要吃應(yīng)該只能去香港或者上海的102。這種傳統(tǒng)粵菜真的是“買少見少”愿意做的人也越來越少。
另外一小本的《食經(jīng)雋語》,你可以理解為是《食經(jīng)》的精煉版,適合想看看《食經(jīng)》,但是又覺得買一整套暫時不太實用的同學。小書精選了一百多段在《食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精彩語錄,你可以理解為是一本“讀書筆記”。里面大部分是食譜中出現(xiàn)過的語錄,少部分是針對飲食文化的“驚人妙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睡前讀物。
《造物妙諦》是江獻珠與其丈夫陳天機合著的一本文集,里面延續(xù)的特級校對的風格,在分享食譜的同時,更追求對食材背后故事的探求,了解每一樣食物原料背后的構(gòu)成與歷史淵源,做到了“追本尋源”。
同時因為江獻珠夫妻也有很長時間在國外生活,因此書中也會就同一食材作東西方對比,某些食材或菜式更有“精彩故事”,也是一本了解嶺南飲食文化的好書,值得翻一翻。
02|《嶺南饕餮》與《嶺南飲食文化》
這兩本書放在一起推薦的重要原因,是因為這兩本書作者都是周松芳先生,且兩本書的內(nèi)容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側(cè)重點各有不同。如果是追求溯源,更推薦第一本《嶺南饕餮:嶺南飲膳九章》,不過這本是在2011年出版,目前好像已經(jīng)找不到全新的書,我手上的這本是從廣圖借回來的。有興趣的同學推薦找找圖書館。《嶺南飲食文化》會更為通俗化,少了一些引用的古文小故事,可讀性會強點,不過就少了一些古文的趣味。《嶺南飲食文化》在2019年出版,目前還能買到新書,圖書館也有這本書,不難找。
這兩本書的作者也必須簡單介紹:周松芳先生,是文學博士,文史學者,專欄作家。1995年進入中山大學從事古代文學研究,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4年獲博士學位(師從黃天驥教授)。除了《嶺南饕餮:廣東飲膳九章》與《嶺南飲食文化》是關(guān)于嶺南飲食文化的書籍外,《民國味道:嶺南飲食的黃金時代》、《嶺南飲食隨談》、《海派粵菜與海外粵菜》、《民國粵味:粵菜師傅的老菜譜》《不妨長作嶺南人》與《粵菜北漸記》都是關(guān)于嶺南飲食文化的書本,且《粵菜北漸記》入選了2023年第五屆“廣佛同城共讀一本書”,這本書講述的是清末民國間粵菜北漸的歷史,也是一部粵菜餐飲業(yè)大力拓興、馳騁九州的奮斗史,由飲食文化洞見歷史風云。“粵菜北漸”這個話題其實在推薦的兩本書里面也有涉及,而且篇幅也不少,推薦可以都看看。這本還沒在圖書館借到,看完再跟大家分享。
這本書引用非常多的歷史文獻,以一個客觀又全面的方式呈現(xiàn)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里面有不少“辟謠文”,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例子:
大家可能只知道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卻不知道蘇軾在酣飲了嶺南人獻上的醇厚美酒并學會了絕佳釀酒工藝之后,竟還說“可惜風流在蠻村”,作者認為:吃了人家的還舌長如婦,頗有些可惡。
蘇軾貶謫嶺南,跟著當?shù)厝肆曀壮晕r蟆。他在《聞子由瘦》中寫道“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源習俗?!弊髡邥忻枋觯J為蘇軾后面肯定是喜歡上吃青蛙了,畢竟青蛙仍然屬于嶺南上味。不過后面沒有在詩文中留下痕跡,實屬可惜。
作為廣東人,小時候的“炸機械人”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真的很好吃??!鮮甜的肉香,而且肉質(zhì)還不老柴,有一種越嚼越香的感覺真的令人難以忘懷,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覓青蛘蹤影。另外他的親戚“蠄蟝”(蟾蜍)煲粥當真是一流,現(xiàn)在的牛蛙肉質(zhì)和口感跟他們倆簡直是無法比。另外還有目前已經(jīng)是受保護動物的野生“田雞”(青蛘),很多年前還有工業(yè)化人工飼養(yǎng)的田雞,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沒有了。(大家不要去抓捕野生動物,特別是受保護的,因為非常刑,我們以前吃的都是人工飼養(yǎng)的,包括青蛘)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以及為大家介紹很多習以為常但是又已經(jīng)有多年歷史的飲食習慣,諸如嶺南魚生其實并不是舶來品,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有明確記載廣東人好吃魚生的原因,看完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吃魚生的習慣可以說“源遠流長”連配料都幾百年沒怎么變。
不知道以前沒什么污染養(yǎng)出來的魚會不會更鮮甜?以前的人是怎么解決長寄生蟲這個問題的呢?
除了魚生,吃鰻魚的習慣其實嶺南也早已存在,明朝的南海人黃衷在《海語》中早有記載。而為什么鰻魚飲食文化在我國不太興起?根據(jù)晚晴名臣梁章鉅所記,是因為國人不敢吃,甚至連比較敢吃的溫州人至近代仍不感冒;鰻魚之美,多賴嶺南人存之。
雖說到近代江浙地區(qū)對鰻魚仍然不太感冒,不過現(xiàn)在新榮記做紅糟鱔也挺吸引,口碑也不錯。有機會必須嘗嘗不一樣的做法。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去“飲”對那道“盤龍鱔”有沒有印象?小時候覺得它骨頭很多,不明白大人們?yōu)槭裁闯缘媒蚪蛴形?。慢慢因為價格問題,“盤龍鱔”逐漸淡出宴會餐桌。順德勒流與臺山都是重要的鰻魚出口地,不知道在日本吃到的鰻魚有多少是“日本本地產(chǎn)”?
這里不得不多說一個,在書中的第五章開卷語,里面講到:“飲食文化的膳食譜系中,主食和點心往往如同小道不為人所重,其實內(nèi)里同樣大有乾坤?!瓱o獨有偶,廣州也要聲言制定沙河粉的制作標準并明確原產(chǎn)地標志。順德的陳村粉則一直穩(wěn)坐高臺笑傲風云?!?/span>這是第一次從出版物中,看到家鄉(xiāng)陳村粉的身影,真令人有多少感動。每次吃到自稱陳村粉的炒陳村粉,最后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陳村粉的我,都有種想罵人的感覺。希望陳村粉能一路繼承下去,有機會的話可以挖一挖陳村粉的歷史,讓這個小地方的文化傳承更深一層次。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這里就不展開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這本書詳細看看。另外第86頁的“嶺南蝦醬美,仍須討清白”這一篇也值得一看,現(xiàn)在的正宗蝦醬已經(jīng)“買少見少”。
超長篇幅分享了《嶺南饕餮》里面的有趣故事,這本《嶺南飲食文化》爭取簡單一點,其實兩本書的內(nèi)容有不少部分是重合的,只是《嶺南飲食文化》更側(cè)重科普,所以引經(jīng)據(jù)典的古文獻原文會更少一點。
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是從嶺南飲食文化的源頭一直講起,例如嶺南的酒文化,從東漢一直到民國時期皆有記載。近代廣東籍華僑張弼士在1892年北上煙臺投資300萬兩白銀創(chuàng)辦張裕釀酒公司,成為中國釀酒史上的大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清廷遙遠王文韶親自簽批的該公司的營業(yè)準照,光緒皇帝的老師、時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龢親筆為公司提寫廠名;北京中華世紀壇記記載為中國1892年所發(fā)生的4件大事之一??赐赀@個故事,頓時對張裕的品牌有一個新的認知,原來它也是廣東華僑創(chuàng)辦,廣東人的腳步其實不止于嶺南。
第二章的“食在廣州”詳細描述了廣州到底怎樣一步一步發(fā)展,慢慢打響這個“食在廣州”的招牌。里面有一個看法讓我更想去找一找特級校對寫的那本《粵菜溯源錄》,作者在文中認為,特級校對陳夢因在《粵菜溯源錄》中認為“食在廣州”不是過指“食材之豐富”是一種“沒文化”的言論。
作者認為“食在廣州”更多是 “走廣”而走出來的,也有賴于“走廣”所帶來的各幫菜式所形成的融合。民國食品大王,佛山籍的冼冠生(冇錯,就是上海冠生園的創(chuàng)始人,祖籍廣東南海西樵,出生于佛山鎮(zhèn),廣東佛山人,畢業(yè)于廣雅書院)在《廣東菜點之研究》中列舉了幾款廣州菜的外省淵源:掛爐鴨和油雞是南京式的,炸八塊和雞湯是北平式的,炒雞片和炒蝦仁是江蘇式的,辣子雞和燴魚是湖北式的,總之“集合各地的名菜,形成一種新的廣菜,可見‘食’在廣州并非毫無根據(jù)”。
這一章的內(nèi)容還詳細介紹了廣州“茶樓”的輝煌史,另外還強調(diào)了“佛幫”對于廣州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居功至偉,傳承至今的主要茶樓老字號,絕大多數(shù)也是他們所創(chuàng)或者所興。此外還解析了為什么廣州的茶樓,比較講究“用茶”的原因。雖然現(xiàn)在“飲茶”的重點不是茶而是“茶點”,不過在當時“茶”才是重點,講求一個“嘆”字,畢竟當時去“嘆茶”并不為了快速填飽肚子,更多的是一種享受,所以“茶”就顯得尤為重要。
茶樓這一部分的介紹相當之詳細,值得一看。不知道為什么這兩年廣東茶樓收“茶位費”變了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話題,但也許了解了廣東茶樓的發(fā)展史后,你會明白為什么要收茶位費。
書中還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更多的可以自己去挖掘一下啦??偟膩碚f,也是廣東人值得一看的一本書。
03|《老廣州》
接下來的這幾本書,主要都是講述廣州的人文歷史與環(huán)境的變化,這幾本書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那我會首推《老廣州》(雖然下面介紹的《新城舊影》我也非常喜歡)。書本開頭語中,有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
- “古人說:逝者不可追。過去的時光固然一去不返,但逝去的一切總能藉著當日的文字與影像留下了一些不滅的印跡,悄然隱在一排排一架架已泛黃的陳舊書列中。”
- “在時光的長廊里,我們會有一種別樣的視野,會得到一種參照?!?/span>
書本主要是通過在歷史圖片中穿插一個個小故事,或是這個地點建筑的來源講述廣州的發(fā)展史。全書分為六大模塊,分別是:街市景觀、名勝古跡、經(jīng)濟掠影、教育概況、社會生活、民生習俗。
文章的開始,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北京路上面有一家永漢電影院”?這本書也會給到大家答案:
北京路其實原來不叫北京路,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時其實是叫“永漢路”。這條路在清代由南至北依次稱永清街、雄鎮(zhèn)直街、雙門底和承宣直街,是由珠江上岸進入廣州城的官道。新任總督、巡撫都少不了在“官用碼頭”天字碼頭乘輿張蓋,經(jīng)過這條路抵達位于越華路的兩廣總督署。1918年,廣州南關(guān)發(fā)生火災(zāi),當局拆除永漢門擴修馬路;1919年為紀念漢人再坐江山,該原來的“永清”為“永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為北京路。
而永漢電影院由胡君實于1927年建成,是廣州早期電影院之一,也是廣州現(xiàn)存唯一一家建于上世紀初的專業(yè)電影院(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因為地處當時的永漢路故名“永漢電影院”。
書中還有非常多很有意思的歷史小故事介紹,非常推薦大家去細細閱讀。
03|《新城舊影》
《新城舊影》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跟《老廣州》會有一點類似,但是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不同。本書的作者是葉世光先生(人稱葉sir),他是羊城晚報社通訊員。葉sir1941年出生于廣州,曾在長沙政治軍官學院深造,“文革”后期轉(zhuǎn)業(yè)。轉(zhuǎn)業(yè)后幾經(jīng)周折,最終選擇了教師崗位并當上了羊城晚報的通訊員。
《新城舊影》在兼顧講述歷史的同時,更多幾分人文氣息,里面很多的建筑物、景點、地點的介紹都穿插了不少葉sir的生活記憶,讓這個地方更多幾分“人氣”。
同樣是永漢路《新城舊影》中也有詳細介紹,葉sir表示,現(xiàn)在青年文化宮舊址原為永漢游樂場,西湖路口一帶也是游樂場。這里的游樂設(shè)施有當時很潮流的旋轉(zhuǎn)飛機、賽馬等雜技,也是他兒時向往玩耍的地方。(小時候如果我媽能帶我去廣州兒童公園可以開心到一晚上睡不著,果然小朋友的快樂都是簡單的。)
此外,大南路的柴欄巷,巷口還保存著紅砂巖城墻(現(xiàn)在好像已經(jīng)不見了?有空去找找),內(nèi)巷玉帶濠南岸是“許地”(舊時廣州的許家祠堂),許廣平故居(北京路高第街內(nèi)許地(33號、34號),)也在這里哦,大家順便可以了解一下benz雄的故事。
有點可惜的是目前高第街一直不知道在修什么,地下比較爛,有一次我們偶爾路過許地,許廣平的故居仍在,只是有點破落,有機會能像其他名人故居一樣重新整理,開放參觀做成個小的博物館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過附近據(jù)說已經(jīng)有改造計劃,希望過兩年會有新的驚喜。
得益于現(xiàn)在發(fā)達的社交媒體,北京路的大佛寺越來越“香火鼎盛”,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附近還有一家“城隍廟”,舊時老人家常說“甘近城隍廟都唔求翻支好簽”。足以說明城隍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分量舉重輕重。
書中對城隍廟的歷史也有詳細介紹,目前我們看到的城隍廟建筑是2011年重新修復(fù)并對外開放。據(jù)說當年修惠愛路的時候,拆了很多城隍廟的建筑,一對大石獅子被埋在了路下面。而且這里很有靈性,曾經(jīng)有兩個孩子在廟后四五米高的舊城墻上打架失足掉下來,結(jié)果一點事都沒有。來廣州除了去大佛寺參拜,不妨多走兩步“看看”城隍。
03|《影像中國70年·廣東卷》
這本書可以說得上是以解放前后為節(jié)點的廣東發(fā)展“編年史”,主要從“大民生”的角度,選取與民眾息息相關(guān)的生活、生產(chǎn)、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環(huán)境等領(lǐng)域,以圖文形式反映70年來普通百姓生活變化的細節(jié)??梢运阋槐緩V東發(fā)展的小記錄,雖然趣味性不及前兩部,不過當作通識科普讀物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另外,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屈大均的《廣州新語》,非常經(jīng)典的一本書,里面內(nèi)容相當豐富。
如果想深入了解粵語,可以看看《廣州語本字》,看完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你以為沒有這個字的寫法,其實在粵語中是有寫法的,只不過字體太復(fù)雜不便于傳播現(xiàn)在會用的人已經(jīng)不多,大多數(shù)人都是“會聽會讀不會寫”。
懷士堂刻著那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何謂 “做大事”?當年孫中山在懷士堂演講時表示:“無論哪一件事,只要從頭至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span>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熱愛這片土地,也熱愛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真心希望,嶺南的粵語文化能一直傳承,發(fā)揚光大?;洸艘材軞v久常新,保留根源煥發(fā)新光彩。
粵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與傳承,我不排斥不抗拒不討厭粵語或者其他地方的方言,當然也希望其他地區(qū)的朋友也同樣熱愛粵語,不排斥我們講粵語。
內(nèi)容稍微有點多,希望能對大家了解嶺南文化,粵菜文化與粵語文化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