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羅美薇是當年香港新藝城力捧得“開心少女組”成員之一。
她面貌娟好,清麗可人,在香港影壇一向以氣質清純樸實、談吐溫文婉雅而備受歡迎。
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她亦不斷改變造型,拓寬戲路,但無論濃妝艷抹,或是淡掃娥眉,她都不失清純美麗、柔情似水,因此總能獲得片商的垂青和觀眾的厚愛。
而她和張學友從一見鐘情到分手離別再到相濡以沫,他們的愛情雖不轟轟烈烈但足夠刻骨銘心,30多年陪伴,是愛的體現(xiàn),也是兌現(xiàn)當初對彼此的承諾。
【激將法使她成為影星】
羅美薇原籍廣東,1965年9月1日出生在香港的羅美薇,童年時就是個小影迷。
她父親原是她母親的補習老師,師生熱戀而結婚。
此后父母勞燕分飛,她自幼即與外婆相依為命,未曾品嘗過母愛的滋味,而且直到她23歲時才與生父見過一面,從此便去如黃鶴,音信全無。
羅美薇便是在外婆的獨立撫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
在寂寞孤獨環(huán)境長大的羅美薇,既羨慕別人擁有完整的家庭,又擔心來自外界的傷害。
那時,外婆最疼小美薇,經常帶小美薇到附近的翡翠戲院去看午夜場電影,直到她睡著了才抱回家。
那時候放映程小東之父程剛導演的《十二金牌》(1970),外婆帶她看了11次,她的舅父知道后對小美薇說:“再看一次,你就可以取得金牌了。
上學以后,她除了愛看電影,還愛讀電影雜志,像邵氏公司編輯出版的《南國電影》,她期期都買。
此外,羅美薇與邵氏公司老導演羅文(1950-2020)是親戚關系,所以她常常到邵氏公司去看拍電影。
有一次她看見比她大8歲的爾冬升,長得高大英俊,不禁脫口而出:“哇,好高呀!”她對爾冬升留下了深刻印象。
沒想到5年后,她竟與爾冬升一起主演了影片《歡樂5人組》(1987),真是世事難料。
學生時代,她生活的天地很小,她本人也像溫室的花,單純而美麗。
讀中學四年級時,她曾被邵氏邀去試鏡,想讓她在《如來神掌》(1982)中出任一角色,并要與她簽長約。
那一年她才16歲,因為一心求學,不想過早做演員,所以沒有應承。
兩年以后,羅美薇中學畢業(yè)報考了大學,雖然被錄取,但學科不理想,她不想讀,打算找份工作,等待來年再考。
一天看報上廣告,有家電影公司招聘“場務助理”,以為是招收場記,喜歡電影幕后工作的她,懷著喜悅的心情前去應聘。
到了片場才知道,這里是頗有名氣的新藝城,而所謂“場務助理”原是搬搬抬抬的雜務,不適合女性做。
不過,主持應試的小姐見羅美薇臉蛋嬌美、身材勻稱,又有一片誠意,便建議她簽約演戲,但她卻表明愿意做薪資較低的職員工作,于是就被安排到片廠門旁的前臺。
此后不久,導演袁和平為新藝城開拍《情逢敵手》(1985),路過前臺時發(fā)現(xiàn)了羅美薇,認為她從外形到氣質都恰是正在為影片尋覓的女主角之一,便趨前邀她去試鏡,豈料她竟表示對演戲沒興趣。
袁和平見狀,靈機一動,沖她說:“我只是請你去試鏡罷了,才不敢保證你可以合格呢!”
生性倔強,從不服輸?shù)牧_美薇,被袁導用激將法一激,迎風而上,不但成了《情逢敵手》中的一位女主角,還逐漸發(fā)展成為活躍于當時香港影壇的青春女星之一。
從影后,五光十色的生活令她應接不暇,20歲時曾因對演藝生涯產生厭倦而打算輕生,但當惡夢醒來時,她即決定以奮發(fā)之心,多賺些錢,以報答撫育她成人的外婆也多演些好戲。
【創(chuàng)新使她打開局面】
有人曾把當時的香港影壇比作“小好萊塢”,在這里奢華與放蕩形骸隨處可見,就是缺少一股健康的清流。
為了以健康來挽救頹廢的演藝圈,一些有見地的影人在積極倡導健康的同時,還千方百計培養(yǎng)和塑造健康的形象。
當年為香港觀眾所津津樂道的新藝城“開心少年組”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開心少女組”由4位青春玉女組成,她們是羅美薇、袁潔瑩、陳加玲和李麗珍。
曾經苦口婆心調教她們的,是執(zhí)過教鞭、外號“開心鬼”的黃百鳴。
羅美薇因氣質清純,作風豪爽而被視為四位美女中最“叛逆”的一個。
大凡百依百順的乖乖女、忍氣吞聲的小可憐、蹦蹦跳跳的淘氣鬼等“靚妹”角色,導演總會想到她。
羅美薇平時不施脂粉,氣質清純婉雅,性格直率爽朗,工作責任心強。她常演一些開心少女角色,所以被人稱為“開心美少女”。
她和她的小姐妹曾經是1985年前后香港影片中曝光率最高的青春美少女,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香港年輕一代演員的新形象一一健康活潑、熱情洋溢。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新人的不斷涌現(xiàn),再讓這些心智已經成熟的大姑娘去扮演頑皮淘氣、不諳世事的溫室花朵,不但她們心生厭煩,觀眾也會味同嚼臘。
更重要的是,香港影壇發(fā)展空間有限,競爭異常激烈,恪守一種模式而不思突破,終究會被潮流所淘汰。為了永葆藝術青春,開創(chuàng)新的表演領地。
1985年香港德寶電影公司成立時,羅美薇和李麗珍隨導演于仁泰、高志森等轉到德寶公司,徹底脫離“開心少女組”。
而在此之前,“開心少女組”中的袁潔瑩、李麗珍和陳加玲,已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先后突破了“純純少女”的框框,在銀幕上大膽嘗試了“豪放女”的角色。
面對小姐妹的種種變化,羅美薇也有心仿效,但又有些遲疑不決。
原因是,昔日她演出的許多影片,諸如《開心鬼放暑假》(1985)、《開心樂園》(1985)、《八喜臨門》(1986)、《雙龍吐珠》(1986)、《癡心的我》(1986)等。
不論是古裝戲,還是時裝戲,她都以清純、秀麗的形象為觀眾所喜聞樂見,如今突然棄舊圖新,另辟蹊徑,觀眾能否接受將關系到今后的演藝生涯。
但是,做事一向有主見、講原則的羅美薇,經過一番認真權衡之后認為:潮流不可擋,一定要自我求變,才能為自己重新開創(chuàng)一條路子。
因此,她曾堅定地表示:“作為一個演員,任何一點改變我都愿意嘗試——不管效果如何?!?/p> "羅美薇在電影《情人知己》(1993)中的影像
【拓寬戲路使她成熟】
她渴望改變造型,拓寬戲路,尤其渴望演出有戲份可供發(fā)揮的角色,認為如果在影片中僅僅追求一個“靚”字,一如花瓶似的,便失去了演員的本份。
因此,她表示,接戲賺錢固然重要,但選戲的原則,更不可忽略。并強調,“即使戲不假,但情一定要真,這樣拍出來的東西才夠真實,才能感動別人?!?/p> "羅美薇在電影《帶子洪郎》(1991)中的影像
當然她也說明,這是就一般演戲而言,若是拍男女情愛的戲,那就只能是“演戲可以,但別真的入戲”。
她的經紀人十分贊賞她的這些觀點,認為她年紀輕輕卻有如此精辟入理的想法實不簡單,這說明她已逐漸趨于成熟了。
羅美薇“自我求變”后的首部影片是《你ok我ok》(1987)。戲中,她第一次嘗試以成熟女人的形象出現(xiàn),扮演其上司的情婦、黑市夫人。
既要濃妝艷抹,又要演出激情戲,由于她的表演能準確把握分寸,全片沒有一點不雅動作和淫蕩表情,因而受到電影行家的推崇,認為青蘋果已經不再生澀。
接著,她又在影片《帶子洪郎》(1991)中扮演一位苦命的母親,為了演好劇中的苦情戲,她從接到演出通告時起就努力培養(yǎng)情緒,一反過去無憂無慮的樂天派,不但不荀言笑,也不讓人家說笑逗樂,免得影響自己的情緒。
她的執(zhí)著與努力,使這次演出取得了成功,并由此進一步證明她成熟了,已經不再是當年香港影壇上的“小不點”。
其后,她的演藝空間不斷擴大,接連演出的影片有《少女心》(1989)、《人海孤鴻》(1989)、《再戰(zhàn)江湖》(1990)、《至尊計狀元才》(1990)等。不同的形象,嫻熟的演技,令她在香港影壇得以再次成為眾所注目的女星。
接著,她與馮寶寶、劉嘉玲、周慧敏和陳寶蓮(1973-2002)一道演出了黃志與林德祿執(zhí)導的《現(xiàn)代應召女郎》(1992),扮演其中一位為償還外出讀書心愿而淪落風塵的少女阿玉。
她接演《現(xiàn)代應召女郎》后,為了能演得入神些,她曾與兩位年輕的應召女郎座談,深入了解她們的身世背景及淪落后的心態(tài),談到傷心處,她不僅陪她們落淚,還規(guī)勸她們不要胡亂花錢,多攢些積蓄,以便早日結束迎送生涯。
其心地之善良,香港傳播媒體多有報道。并認為,待人真誠,是羅美薇事業(yè)有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類似表現(xiàn)城市“人肉市場”題材的影片在當年香港影壇已屢見不鮮,但羅美薇在表現(xiàn)她與妓女監(jiān)護者、木訥笨拙的阿了(許志安 飾)由針鋒相對至情投意合的過程時,能以別人所不具備的個性和激情,把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感情世界較好地表現(xiàn)出來,因而,影評家認為在演出同類題材影片的女星中,羅美薇的刻畫最為生動。
而羅美薇也憑借《現(xiàn)代應召女郎》中的角色獲得1992年第29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迎來人生的勝利】
1985年12月,羅美薇與張學友拍攝高志森導演的影片《癡心的我》(1986)時譜出戀曲的。
當時羅美薇在香港演藝圈的知名度遠遠高于張學友。
羅美薇在電影《癡心的我》中飾演的角色叫may。may認識了留學生學友(張學友 飾),雖然may知道學友在加拿大已有女友,但她還是癡狂地愛上了他。學友臨走時送給她一付手鐲。
后來,may去加拿大,看到了學友的女友。在返回香港的飛機上,她痛哭起來。
張學友比羅美薇大5歲,在拍戲期間,處處關心她,感情很融治,演對手戲時配合也很默契。
拍完《癡心的我》后,她與張學友熱戀了兩年多,由于張學友年輕氣盛,自我膨脹,耍起大牌,導致事業(yè)一落千丈。
加上后因兩人拍戲忙,見面少等原因,終于分了手,由情侶“降格”為一般朋友了。
后來,羅美薇聽到各種議論,總是緘默不言,以靜制動,消除困擾。
畢竟張學友在當時競爭激烈的香港娛樂圈,必須在影視歌三棲領域同時刷存在感,壓力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羅美薇就不一樣了,人美又會演戲,曾被評為香港最有前途女演員之一,背后還有很多大佬罩著。
其中最大功勞莫屬于她那兩個干爹鄧光榮(1946-2011)和何冠昌(1925-1997)。
除此之外,羅美薇還和梅艷芳(1963-2003)是干姐妹,對方向來是以仗義大方在圈里出名,人脈廣泛,有她幫忙羅美薇演藝路好走很多。
但意志消沉的張學友由于專輯銷量不佳,導致他整天借酒消愁,羅美薇不忍心看他這樣下去,于1989年又回到了張學友身邊,幫他重新站起來!
而這次兩人復合,沒有對外公開,只是彼此互相認同。
一直把不依賴別人和自己照顧自己作為生活信條的羅美薇,經過一番認真思索終于認識到:“演藝人生,本來就是盡其在我,與其遮遮掩掩,何不享受真實的快感。”
于是在1991年港姐總決賽上,這對曾被外界稱為女強男弱的cp復合。從此成為勢均力敵、眾人艷羨的金童玉女。
這段經過一次分開的重大考驗的感情顯然變得更加堅定了,而羅美薇也慢慢隱身到張學友的身后,從1993年開始就不再接拍任何電影。
1996年2月15日,張學友和羅美薇在英國倫敦秘密注冊結婚,走進結婚禮堂,結束了長達10年的愛情。
2000年,張學友和羅美薇的女兒出生,取名張瑤華,兩人全心全意撫育女兒。次女張瑤萱于2005年出生 。
最終,羅美薇的人生迎來了勝利和一個讓眾人羨慕的歸屬,但誰也不知道她當時是如何戰(zhàn)勝自己的內心而“破釜沉舟”和張學友捆綁在一起的——因為眾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