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來源:錢江晚報
有些人,等到了天亮,為保家衛(wèi)國,又奔赴烽煙突起的戰(zhàn)場。他們是英雄兒女。
有些人,于異國的土地永遠長眠,一輩子再也無法相見。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他們毫不猶豫地背起戰(zhàn)囊;他們?nèi)淌鼙煅┑氐膹毓呛洌凰麄儾粦謶?zhàn)機轟炸的軍力懸殊。
他們雙手緊握爆破筒;他們怒目噴火堵槍眼;他們舍生忘死保和平。
他們心中憋著一口氣,不能輸?shù)暨@場仗;他們對戰(zhàn)績引以為傲,永生相記;他們身體殘留無法再取出的彈片。
不能忘卻的歷史,不能忘卻的勝利,不能忘卻的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之際,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走近這些“最可愛的人”,聽他們回憶永不相忘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永不后悔的衛(wèi)國之情、永
視珍寶的榮譽之書。
布置簡陋的房間里,一個圓臉的年輕人面色如鐵,鮮血伴隨著痛苦的哀叫汩汩而出,染得身下的床單一片血污,幾個醫(yī)護人員束手無策……金志建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父親的最后一刻。
69歲的金華人金志建從沒見過自己的父親,只是64年前,父親的戰(zhàn)友聊起過他的生前。這一幕,鮮活得就像是他親眼所見。
1951年,金汝連隨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彼時金志建尚在娘胎。2018年起,他循著父親當年的去路,5次入朝尋親。
小時候,他對父親只有“英雄”的模糊概念;如今,他渴望能帶父親魂歸故里。
從奶奶到自己的心愿
從有記憶起,金志建就一直找尋父親的下落。
童年,見到別家孩子騎在父親肩上,金志建總愛問自己的奶奶:“爸爸去哪了?”除了得知父親是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奶奶也講不出更多答案。
金汝連是家里的獨子。村里老人還記得,作為民兵連長,熱血的金汝連幾次主動報名,最終應(yīng)征入伍。1952年,金汝連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0軍181師543團開拔,出國作戰(zhàn)。
一年之后,金汝連犧牲的消息傳回家鄉(xiāng)。隨噩耗一同寄到的,還有一只木盒——里面裝著一張照片,一本烈士證,還有一枚獎?wù)?,這是父親留給金志建的遺物。一寸見方的黑白相片上,金志建頭一回見著父親,圓圓的臉,抿著嘴巴,戴著軍帽。
5歲那年,金志建家里迎來了父親生前的戰(zhàn)友?!澳菚r我才知道,父親是部隊的炮兵班長,犧牲在1953年夏季戰(zhàn)役的最后幾場戰(zhàn)斗里?!?
1953年5月,為了盡快促成停戰(zhàn)談判,志愿軍決定發(fā)起夏季反擊戰(zhàn)役。戰(zhàn)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僅攻占883.7高地,金汝連所在的543團就傷亡嚴重,7連兩個加強排經(jīng)過連續(xù)沖擊,最后只剩7人。
金志建不知道父親的最后一仗在哪里打,只曉得他被敵軍炮火擊中,腿部重傷,不治身亡。臨終前他委托戰(zhàn)友,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幫著照顧好家人。
那以后,金志建常??吹侥棠掏低蹬踔赣H的烈士證,一邊念叨,一邊流淚。過去,奶奶也會偶爾抱怨,父親這一去未曾留下半點音信;沒懂事前,金志建也有過相同感受,覺得父親拋妻棄子,讓自己從小沒了父愛。長大后,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為保家衛(wèi)國而犧牲的,他開始理解了,為有這樣的父親自豪。
工作后,金志建多次打過申請,想去朝鮮尋親,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沒能成行。
1988年,病重的奶奶把他叫到床前囑咐:“有機會,你一定要去朝鮮找到父親的墳?zāi)?,帶他回家。”奶奶的心愿,重重地交到了金志建手里。“找回”父親成了他后半生的唯一心結(jié)。
帶著香花錫紙去朝鮮
2013年,金志建退休,他再次謀劃,去朝鮮的尋親之旅。
一年后,他跟著旅行團第一次去了朝鮮。“路上我就看到好多烈士陵園,但旅行團管理嚴格,一路也不讓自由活動?!?天時間,他多次提出過要求,但只能在車上目送一座座烈士墓。有一種強烈預(yù)感,他覺得父親就在其中。
2017年,金志建輾轉(zhuǎn)結(jié)識了四川籍志愿軍家屬康明。經(jīng)他介紹,金志建加入“志愿者烈士后代群”,400多位群友大多年逾七十,都憋著一口氣,想在朝鮮找到自己的親人。
金志建查過檔案,薄薄的一張紙上,記著他父親最后的犧牲地點:現(xiàn)今位于“三八線”東端的江原道楊口郡。但因各種原因,該地區(qū)的烈士陵園一直未對外開放。他的愿望落了空。
轉(zhuǎn)念一想,金志建還是報上了2018年3月出發(fā)的尋親團?!拔腋赣H的戰(zhàn)友當年說過,父親是撤離到了到后方,才因病重不治。
對于尋找父親,他不愿意放棄任何一種可能性,“志愿軍戰(zhàn)士都是我的親人,那里是他們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我應(yīng)該去看看他們?!?
來自全國三十多人的尋親團在丹東集合,坐上開往平壤的大巴。有那么一瞬間,金志建覺得自己和父親有了心靈上的聯(lián)結(jié)。
去各地陵園的路不好走,一到下雨,車子只能在泥地艱難挪動。每天上午9點動身,少說也要下午4點才返程,除了中午吃些干糧,稍作休息,所有的時間都耗在了陵園里。
絕大部分陵園野草蔓蕪,成千上百個合葬墓由山腳綿延而上。金志建眼見一位比他還大不少的老人就地撲倒在一座墓前,嚎啕聲斷斷續(xù)續(xù),一直持續(xù)了半個多小時。
每一個合葬墓前,都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少則幾十人,多則刻著上千名志愿軍士兵的名字。清掃,祭拜,比對,拍照,再詳細核實,這是每一個尋親者的流程。
除了換洗的內(nèi)衣褲,金志建沒有在行李里多塞一件東西。碩大的行李箱里,都裝進了香花和錫紙。
“能多祭拜一位,就多祭拜一位。”這里葬著的志愿軍戰(zhàn)士犧牲時多數(shù)還很年輕,甚至沒能留下子女。金志建說,尋親團想讓這些永遠沒能回家的先輩,感受到來自故土的溫暖,為此有親屬甚至背來了家鄉(xiāng)的蘋果,“一袋幾十斤,看著都沉?!?
每祭拜過一個墳包,金志建也會悄悄說上一句,“如果見到我爸,記得和他說一聲,就說他兒子來看他了?!边@是他唯一的私念。
希望下一趟能找回父親
從2018年起,金志建陸續(xù)4次前往朝鮮。每一次發(fā)起報名,他總是趕著去登記。在近十座陵園、上萬座墓堆前,他曾仔細尋覓過父親的名字。
2019年10月,尋親團第四次動身,同行中有位年紀相仿的青島大伯。他是首次參團,在行程的第二所陵園里,就找到了自己的大伯。犧牲的大伯沒有子女,尋親是家里長輩傳了兩代的愿望。金志建看著團友虔誠地捧起墓上的
一抔泥土,裝進包裹里,準備帶回國內(nèi),他說不出話來。
團里的成員,既是尋親者,也是志愿者。
上一回的朝鮮尋親之行時,在平壤城東的江東郡烈士園里,金志建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三位金華籍的志愿軍烈士墓?!氨葘ν炅沂勘系拿?,回到酒店,再從中華英烈網(wǎng)里查找詳細信息?!弊罱K,金志建確定了三位來自蘭溪、羅埠和義烏的烈士——章明仂、鄭正春、黃茂和。
回國之后,金志建往這三個地方跑了好幾趟。其他兩位老人的后輩沒有下落,只有在金華市羅埠鎮(zhèn)里,他找到了鄭正春的弟弟。70歲的老人得知消息,激動地握著金志建的手,喊著要和他一起去朝鮮掃墓。
因為疫情,原定今年年后出發(fā)的尋親團未能成行。金志建和群友商量著,明年一定要出發(fā)?!扒皫滋煳沂盏较?,過去未開放的陵園,今年之后通過申請,也能參觀了?!彼<街?,下一趟能找回自己的父親。
金志建不知道,還有多久才能找到自己的父親。但他下過決心,即便自己未能實現(xiàn),這份未竟的事業(yè),也要一直傳承下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俞任飛/文 鄭陽 吳鑫/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