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以兒童為主題的電影很多,有的關(guān)注成長,有的塑造夢想,但是,著眼于兒童內(nèi)心陰暗面的則較為罕見。2017年上映的《亨利之書》就是這樣一部略顯“非主流”的電影。
沒有流量鮮肉加持,沒有知名ip撐腰,《亨利之書》注定難以獲得多高的關(guān)注度。但是,出彩的電影主題足以吸引我們花上100分鐘,來看一看這部小眾的類型電影。
一、高概念
什么是高概念?
通俗點說,就是你有一個足夠吸引人的好點子,會讓你的觀眾覺得好奇、有趣,然后通過角色、沖突、敘事,將這個點子組織成完整的故事,并呈現(xiàn)出來。
顯然,《亨利之書》是具有高概念的品相的。
11歲的天才少年,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完成完美的犯罪,殺掉一名警察局長。
我想,光是拋出這樣一個主題,就足以勾起大多數(shù)人的好奇心。
然后,雙方的身份地位、牽扯的矛盾仇恨,以及懸殊的力量對比,不論從哪個方面著手,講起故事來都不會太難。
影片的主角亨利,是一名11歲的天才少年,智商情商不但碾壓同齡人,還遠遠超過大部分成人。
生活中,不論是母親、老師、校長還是鄰居,都將11歲的亨利看作是平等的、成熟的個體。
尤其是身為單親媽媽的母親,對亨利有著極強的依賴,儼然將其作為家庭的主心骨,所有事務(wù)和決定,都要經(jīng)過亨利首肯 。
充滿責任心和正義感的亨利,不但將媽媽和弟弟照顧的井井有條,還時刻關(guān)注著身邊朋友的喜怒哀樂。
鄰居少女克里斯蒂娜,長期受到作為警察局長的繼父的凌辱。亨利嘗試過多種渠道為其聲張正義,奈何因權(quán)力干預(yù)屢屢受阻。
無奈之下,亨利只能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對少女的救贖。
他將“消滅”警察局長的計劃全部寫進了日記中,在病逝后,交由媽媽執(zhí)行自己未完成的使命。
片中,不論是“金剛女神”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精靈王”李·佩斯(lee pace) ,還是兩個小演員杰登·馬泰爾(jaeden martell)、雅各布·特倫布萊 jacob tremblay)都在角色框架內(nèi)完成了極其出色的表演。
尤其是飾演主角亨利的杰登·馬泰爾,舉手投足間,將少年老成的精干、沉穩(wěn)、勇敢、熱心拿捏的恰到好處,生命走到盡頭時的情感爆發(fā)也令人印象深刻。
但就故事的完成度而言,《亨利之書》顯然做得不算完美,影片前后割裂感明顯,邏輯安排不夠嚴密,結(jié)尾的轉(zhuǎn)折稍顯生硬。
甚至對亨利人設(shè)的塑造,也是虎頭蛇尾,智商超高的少年,幾乎能做到算無遺策,卻在最關(guān)鍵的“殺人”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出了如此簡單粗暴、漏洞頻出的執(zhí)行計劃,簡直像在和觀眾預(yù)告,“殺人”只是噱頭,等著你們的其實還是雞湯。
對于強大的卡司和優(yōu)秀的劇本概念來說,導演交出這樣一份答卷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有些暴殄天物。
這也是該片被人詬病最多的地方。
二、關(guān)于社會思考
顯然,導演科林·特雷沃羅 (colin trevorrow)想借助《亨利之書》做出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但事實上他做的大多數(shù)努力都僅停留于表面,沒有觸及到核心關(guān)鍵。
最直白的問題是關(guān)于人情的“冷漠”。
這是導演借亨利之口直接表述出的擔憂:“暴力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冷漠才是”。
確實,電影中,在面對弱勢群體的糟糕處境時,所有人都展現(xiàn)出了令人窒息的“冷漠”,即使是對未成年人保護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校長、老師、社工,也只是象征性的完成了自己的“力所能及”,在面對強權(quán)的干預(yù)和阻撓時,除了亨利,沒有一個人勇敢的站出來,大聲的說“不”。
這是把亨利“逼上梁山”的現(xiàn)實困境,也是擺在所有人面前最赤裸裸的拷問——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冷漠到麻木不仁了嗎?
社會飛速進步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在空間上的距離可以被迅速拉近,在人情上卻日漸疏離,各人自掃門前雪,不問他人瓦上霜成為現(xiàn)代人的行為準則。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幫助別人不是因為符合自身利益,而是來自于社會責任和道德觀念的驅(qū)動,有時,或許還有共情心理的影響。
所以,當一個社會中,冷漠真的成為了主流的行為方式,那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代表了時代在倒退。
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聲無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所幸,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還有選擇的機會。
就像影片中受到亨利行為的感召,勇敢作出抉擇的媽媽和校長,她們奮力踏出的那一步,雖然姍姍來遲,但使得正義終未缺席。
三、關(guān)于家庭思考
亨利在家中的地位其實特別有趣,顯然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shè)計,這也是導演對家庭關(guān)系的一種嘗試性探討。
亨利的母親作為一個不稱職的單親媽媽,幾乎沒有盡到任何監(jiān)護人應(yīng)盡的義務(wù),閑暇時間不是游戲就是喝酒。
大事小情,都要靠亨利去一錘定音。
平時,兩個兒子對他的“任性”見怪不怪。
反正家里有亨利這座“大山”。
可是當“大山”倒了,媽媽竟然連在手術(shù)單上簽字的勇氣都沒有,因為亨利已經(jīng)昏迷,她沒有經(jīng)過亨利的允許,甚至不敢授權(quán)醫(yī)生去救他。
多么經(jīng)典的黑色幽默。
導演通過倒置的親情關(guān)系,對家庭中,父母的絕對權(quán)威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批判。
這次,需要成長的,不再是單純無知的孩童,而是被天才兒子寵壞的“巨嬰”。
可笑的是,最先從失去亨利的痛苦中走出來的,是6歲的弟弟彼得,他稚嫩但是堅定的呵斥幫助媽媽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位置。
其實,在家庭中,沒有絕對的強弱對錯,大家應(yīng)該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既定角色。
因為以親情為紐帶的社會關(guān)系雖然最為牢固可靠,但同樣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去珍視、去呵護。
影片最后,媽媽蘇珊終于意識到,不該始終活在亨利為他劃定的框架里,不該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自己還有小兒子彼得,“媽媽”才是她最應(yīng)該,也必須扮演好的角色。
或許,這才是亨利留給家人最大的財富,這才是“亨利之書”正確的打開方式。
雖然大家都反感被強灌雞湯,但是我們還是愿意相信,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更多一些。
否則,生活該有多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