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豆瓣,8.7分,好于93%的劇情片;
爛番茄新鮮度96%;
imbd送出8.6的高分。
影評人聚集的mtc給出了90分的超高分?!读_馬》早已是今年各大電影節(jié)上的奪獎熱門,在順利拿下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后,許多電影周刊趕快把《羅馬》排進了自己的年度十佳影片的特刊中。
作為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憑借《人類之子》,讓大家看到了他技驚四座的影片調(diào)度和攝影風格;
一部《地心引力》之后,沒有人再敢質(zhì)疑他大師級的鏡頭感和冷峻的敘事法則。
這一次,拿出重磅的《羅馬》后,阿方索·卡隆可以封神了。沒有過度吹噓,沒有無恥拔高,更沒有隨波逐流,來,讓胖哥來為你簡單解剖《羅馬》的“建成”,以最容易的角度進入大師級作品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阿方索·卡隆的作品,首屈一指的必然的鏡頭感。
《羅馬》最讓人感嘆,最容易感知,最輕易發(fā)現(xiàn)的好,就在于鏡頭上的精致。影片在有限的視角內(nèi),展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畫面層次,為故事帶來豐富的信息量,讓表面的主線故事背后,有了充足的空間來展開潛文本。大師級的作品,不會浪費一秒,極少有廢筆,無意義的畫面出現(xiàn)。影片開始的幾分鐘,就透露出攝影和敘事的風格特質(zhì)。黑白畫面下,反復被沖刷的地面,一灘水上出現(xiàn)豐富的泡沫,你知道是有人在勞作,但鏡頭就是不給出更多的信息。
那攤水中,倒影出了天空上的劃過的飛機,周圍的背景聲開始提供信息量,
終于,鏡頭開始移動,斜上走位到了下水道的漏口,泡沫和水。不可抗拒的流入既定的地方。
鏡頭一切,我們終于看到了故事發(fā)生攝中心,一個長廊,一棟屋舍。這個短暫的開篇鏡頭,直接奠定和預示了影片的整個風格。首先是空間上的延伸。利用水的倒影,讓畫面的前中后景上各自出現(xiàn)了不同的空間層次,水,天井,還有天空的飛機。影片在敘事中,無時無刻不在榨取有限的空間,填塞信息。比如,兩位傭人第一次見情人時,飛奔于街頭,橫向水平移動的鏡頭中,位于視覺中心的兩位女仆處于中景,前景是林立街頭的警察,背景是生活氣息濃厚的商店和小鋪。
大量警察的出現(xiàn)預示著混亂和動蕩,而背后商鋪則是人民對于生活的渴望,一面是暴力的鎮(zhèn)壓,一面是頑強的生活,
兩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穿越其間,整個畫面仿佛一幅考究的社會性畫作,現(xiàn)實的浮士德。在空間的拉扯中,阿方索·卡隆在畫面的層次感里,強調(diào)對立和統(tǒng)一的契合。一幕戲干練,有力,一擊即中。比如女仆被情人拋棄,失魂落魄的走出影院,整個畫面中,她作為情緒的中心點,從她面部表情中,觀眾感受了不安和落寞,但她周圍卻被做生意的小販們占據(jù),一個人的孤獨由此被無限放大,令觀眾如坐針氈。
還有那個悲傷的夜晚,女主人和孩子們開誠布公,丈夫和情人私奔,孩子們失去了父親,她失去了丈夫,她信誓旦旦地告訴他們,將開始全新的生活,充滿冒險和挑戰(zhàn),
一家人坐在一起,內(nèi)心苦澀,嘴上享受著甜蜜的冰激凌,他們的背后是正在舉行的婚禮,悲傷和幸福,交織發(fā)力,讓人七情六欲打翻成一片。再來看看統(tǒng)一和疊加。影片在第90分鐘左右,突然進入戲劇性沖突的高潮,死亡氣息彌漫整個熒幕。懷孕的女仆在老雇主的陪伴下,去商場為即將誕生的孩子挑選嬰兒床。暴動發(fā)生,樓下人潮涌動,槍聲四起。
這時,被追殺者躲進了家具店,而追捕者也沖了進來。
前景是一把象征著暴力和死亡的手槍,中景是,緊張氣氛凝固的商場,后景中,殺戮正在上演!
整個處決過程一氣呵成,手起刀落。阿方索·卡隆拼命得將有限的鏡頭空間不斷撕裂開,注入更多富有意味的文本信息,而對比和疊加,對立和統(tǒng)一則為意義的釋放給出了闡釋的路徑。
既為觀眾留下了釋意的、可供填補的空白,又為意義的闡釋提供了gps般的精確引導,這就是大師級的平衡性。
說完空間的層次感,再說時間的連續(xù)性。如何組合幾幕畫面,為敘事和釋義提供輔助性的地圖是每一部影片在時間維度需要解決的難題。其中兩幕戲,令胖哥印象深刻。一幕是,懷孕的女仆,剛剛來到醫(yī)院檢查,因為情人拋棄了她,她對于肚子中的孩子猶豫不決。她來到了產(chǎn)房,看見了新生兒們,那是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她感受到了片刻的安寧和希望,可隨后的一幕直接跌入低谷。
暴亂中,房頂裂開,碎石砸到新生兒的生命維持箱上,整個產(chǎn)房頓時亂成一片,哭喊聲此起彼伏。
幸福和悲痛,新生和死亡,一線之隔,如同硬幣的兩面。
全片情緒的沸點,是女仆于醫(yī)院誕子的一幕。,從前面介紹過的暴動開始,到躲避游行人群,進入醫(yī)院,手術(shù)開始,整場戲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無疑為全片的點睛之筆。
阿方索·卡隆逼迫觀眾直視死亡,凝視悲傷,戳破虛偽。
當痛苦的母親,和死去的嬰兒,被前后置于熒幕中時,沒有任何語言可以表達出那種內(nèi)心的慌亂和痛楚,
在這樣有力的畫面前,我們所有人都是電影面前的逃兵,臨陣脫逃,只能回敬麻木,掩飾慚愧。
《羅馬》有著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鏡頭語言,那是電影構(gòu)圖和調(diào)度的偉大勝利,賦予了影片超越聲畫的,多維度的體驗感,而且讓影片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從鏡頭回到故事,《羅馬》講述了墨西哥普通家庭中發(fā)生的事。整個故事以女仆cleo的視角展開,一面是她遭遇愛情,意外懷孕后卻被拋棄;
一面是cleo的女雇主sofia,遭受婚姻危機,丈夫出軌,拋妻棄子,sofia和cleo同病相憐,帶著家中4個孩子,準備重新開始,迎接新生。
人物的孤光設(shè)計來自女仆cleo必須正視自己肚子中的孩子,甚至為此贖罪;而sofia需要正視自己的婚姻,放棄依附,重整旗鼓,兩個女人看似平行,卻逐漸交織的命運,連同幾個孩子們的變化,逐漸把劇情推向了高潮。以家開頭,再以家結(jié)尾,雖然中間經(jīng)歷了變動和混亂,但因為兩位女性的堅韌,保全了家的完整。
海灘之上,不會游泳的cleo奮力踏入高過身體的海浪,從死神手中救回了孩子,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sofia飛奔而來,孩子們聚在一起,緊緊相擁,落日余暉下,cleo道出了心中的罪惡和愧疚,sofia安慰她,孩子們溫暖著她,
人性和母性的光輝將熒幕照射到溫熱,
觀眾早已淚盈于睫。
《羅馬》表面講述的家事,內(nèi)里歌頌了母性的偉大。
影片中的男性都是虛偽的,暴力的,自私的,甚至愚蠢的。
在背景里,影片還涉及個體與社會的拉扯,1971年,是墨西哥政體發(fā)生巨變的關(guān)鍵一年,對于墨西哥憲法,未來體制的變更都有著重大影響。
但幾個層次間的動蕩,都沒有讓家四分五裂,母性和女性的偉大甚至縫合了主仆之間的階層隔閡。片中,sofia酒醉后感嘆,“在這個社會中,女性總是最孤獨的”。
大概只有女性之間能彼此慰藉,感同身受。所以,“羅馬”,終究還是一部女性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