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曾于里
注:本文有劇透
北美頒獎季已經(jīng)開啟,其中大放異彩的影片,就包括華裔女導演王子逸自編自導的《別告訴她》,電影幾乎是橫掃頒獎季影評獎重磅獎項的提名。在剛剛過去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女主角奧卡菲娜(林家珍)憑借該片成為首位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演獎的亞裔電影人。電影1月10日起于中國大陸公映。
《別告訴她》的特別之處在于,這是一部在美國拍攝、制作、公映,但講述的卻是中國故事的電影,對白以中文為主,且電影的演員陣容都是華人。電影在北美獲得極好的評價,imdb7.7分,爛番茄新鮮度98%,就連偏專業(yè)的metacritic也給出了89分的高分。影片制作成本約350萬美元,不包括中國大陸市場在內,目前全球票房近2000萬美元,對于一部小投資、小制作的小眾題材喜劇,這樣的成績已算是頗為亮眼。
《別告訴她》在北美的走紅,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去年的北美爆款《摘金奇緣》?!墩鹌婢墶肥呛萌R塢制作的一部全亞裔的主流商業(yè)電影,吳恬敏、亨利·戈爾丁、楊紫瓊等亞裔演員主演。該片在北美票房高達1.74億美元,在北美愛情喜劇票房總榜里名列前茅,其全球票房也高達2.38億美元。但《摘金奇緣》在國內上映票房遇冷,只有1149萬元人民幣票房,口碑也不理想,豆瓣6.1分,低于imdb和metacritic的評分。
《別告訴她》能否墻外開花墻內也香?
有文化沖突,更有著共通的愛
好萊塢制作發(fā)行(參與或主導)的以華人為主人公的電影,其一大主題便是中國與美國的文化沖突,比如李安的《推手》《喜宴》,王穎執(zhí)導的《喜福會》,去年的爆款《摘金奇緣》?!秳e告訴她》亦然。
電影根據(jù)導演王子逸的真實故事改編。在美國的華人碧莉(奧卡菲娜 飾)得知從小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奶奶(趙淑珍 飾)不幸罹患癌癥,僅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奶奶有兩個兒子,分別移居美國和日本,而奶奶則在長春生活。一直照顧奶奶的姨奶和碧莉的父輩商議后決定向奶奶隱瞞病情。
小時候就來美國生活、習慣了美式思維的碧莉不理解父輩們的選擇,在她看來,奶奶對自己的疾病有知情權。但碧莉的父母告訴她,向病重病人隱瞞病情,是中國的傳統(tǒng),這是避免病人承擔壓力,是“善意的謊言”。
為了跟奶奶有一場正式的告別,長輩們編織了一個謊言,以為奶奶在日本長大的大孫子到家鄉(xiāng)舉辦婚禮的契機,來一次家族大團圓。這是二十多年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在長春老家的第一次大團聚。不明就里的奶奶開心極了,可一家人卻難掩憂心忡忡。
碧莉回到長春,一直徘徊于說與不說之間。在短短的相聚時光里,碧莉與奶奶親密無間,仿佛碧莉仍舊是昔日的小女孩。
在聚焦文化差異這一龐大議題上,《別告訴她》的切入口非常輕巧——是否告訴絕癥患者病情。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講究大局觀、推崇奉獻與犧牲的社會。電影中的姨奶、父母、叔叔乃至于奶奶的主治醫(yī)生,都認為別告訴奶奶,因為奶奶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當她遭遇絕癥,家人有義務有責任為她承擔這一份痛苦。就像電影中姑姑告訴碧莉,告訴奶奶會毀掉她的美好心情,干嘛要讓承擔真相的痛苦,現(xiàn)在奶奶不知道,就跟平常人一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親人瀕死或突然去世,因為家人擔心我們知道消息后會影響學業(yè)、考試、出國等等,選擇了隱瞞,直到我們的“大事”完成后,家人才說出真相。
碧莉的爺爺去世,碧莉的媽媽就沒告訴她,擔心影響碧莉學業(yè),媽媽說,“我們這樣做對你最好”。這一回,碧莉決定留下來照顧奶奶時,媽媽又反對,她問碧莉,你留這兒能做什么。碧莉哭著說,她關于兒時的記憶就是童年在奶奶家,爺爺帶她抓蜻蜓,可當她們去了美國,一切都消失了,就連爺爺去世她也不知道,現(xiàn)在房子沒了,人沒了,就連奶奶也要沒了。
有不少人與碧莉一樣,因錯過與親人的最后一面懊悔終生,或者內心總有一個空缺。矛盾的是,選擇隱瞞的家人也是出于一個善意的出發(fā)點:為我們好,寧愿之后被我們指責,也希望我們彼時能心無旁騖地完成“大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權衡利弊時權衡的是整體化的利益,而非個體的權益。
所以碧莉一開始并不理解,她甚至搬出了美國的法律,向病人隱藏病情是違法的。因為美國是一個個人當先的社會,生命不是整體的事,而是個體的事。
有意思的是,從北美影評風向看,《別告訴她》首先觸動海外觀眾和海外華人的,倒不是電影中的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共通的情感,那就是——愛。哪怕這樣的愛充滿著中國特征,但它是可以打破區(qū)域與文化隔閡的,畢竟愛是誰都能讀得懂的語言。
“別告訴她”,是家人“愛”奶奶,所以不想讓奶奶背負沉重的真相。但《別告訴她》的真正內核是,奶奶對家人的愛、付出和犧牲,而家人對于奶奶的愛卻始終有所虧欠和愧疚。就像碧莉臨走前夜,奶奶偷偷塞錢給碧莉,對碧莉說,“你全靠你自己,奶奶也幫不上什么忙,錢不要花在交房租上,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親人們走得再遠,把奶奶留在原地,她惦記著依舊是親人的喜歡,仍想著可以為親人做點什么。
所以婚禮上,大伯到臺上講話,他涕泗橫流地說,最感謝的人是媽媽,“原諒我,這么多年沒有陪在您的身旁,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你的功勞,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媽媽”??赡車鴥扔^眾看得無感,但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會明白這愧疚的分量。人們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漂泊海外,但國內的父母日漸衰老,異國他鄉(xiāng)并不是想回就回,父母一旦有個三長兩短也鞭長莫及,甚至趕不上最后一面。對于父母的犧牲,除了愧疚,就是愧疚。
而很多時候,外國的月亮并不總是比國內的圓。就像碧莉向媽媽抱怨道,她小時候跟家人去美國,兒時美好的記憶都消失了,她常常看到的是母親眼里的“恐懼”,這令她困惑。海外游子面臨著情感上的“撕扯”:背井離鄉(xiāng),背負著對至愛之人的愧疚,得到的卻未必是更美好的生活,這值得嗎?
盛大的告別之后,碧莉一家要重新回到美國,出租車遠行,奶奶獨自站立的身影越來越多遠。此次離別,也不知何時再聚了。但家人們終究選擇離開,對奶奶再愧疚,奶奶還是孤老于長春。
因此,撇開文化沖突的點不說,《別告訴她》可以看做是游子對家鄉(xiāng)一次匆匆的故地重游,是游子“走與不走”心路歷程的回顧,是游子對至親無以回報的感激與無地自容的愧疚的反芻,萬般滋味在心頭。奶奶的形象,是異鄉(xiāng)人的共同鄉(xiāng)愁,電影由此也能打動國外觀眾。
因對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愁,少了常見的刻板成見
《別告訴她》畢竟是一部好萊塢制作的電影,所以不可避免地,觀眾會尤其注意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都是偏向于負面。好萊塢電影較早的華人形象,是傅滿洲,他是個精明險惡的華人頭目,有著“整個東方民族的一切殘暴狡猾”,妄想征服西方世界。傅滿洲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排華的一種反映,傅滿洲是“黃禍論”的產(chǎn)物。美國派拉蒙公司從1929年開始,接連推出了十幾部傅滿洲系列電影,電影的結尾常常是傅滿洲惡有惡報被殺,在下一部電影中又詭異復活。
1960-1970年代,李小龍在好萊塢的出現(xiàn),極大地扭轉了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斗》等電影中,李小龍的銀幕形象都是有情有義有勇有謀有功夫?!発ungfu”一詞也進入了英語體系中,直到今日不少外國人說起中國,第一反應還是“kungfu”。
到了1990年代,李安的出現(xiàn),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才慢慢“正?;?。《推手》和《喜宴》關注的都是中西文化的沖突,但李安的視角不獵奇、不耽溺于刻板印象,他以開闊溫柔的心態(tài),試圖找尋東西方文化沖突的紓解之道。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經(jīng)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市場也成了全球第二大票倉,好萊塢電影愈發(fā)注重中國市場。這樣的情境下,好萊塢大片中的華人形象越來越“刻意”地正面化。華人仍舊難以在好萊塢大片中擔綱重要角色,她們(女性居多)充當?shù)氖腔ㄆ渴降墓δ?,角色可有可無,存在只為討好中國市場。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好萊塢的主流并不關心真正中國故事的講述。這是文化的區(qū)域性使然,就像中國人也不會專門去拍一部講述美國故事的電影,給中國的觀眾看。好萊塢講述華人故事的電影,不約而同面臨過相似的困境:因為是華人的故事所以融資難,或者被投資方要求將主要角色替換成白人。
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別告訴她》,這些華人電影之所以立項成功,是因為電影的導演是華人,他們或他們的父輩有豐富的中國記憶,與此同時,他們在美國的融入也自帶兩種文化的沖突,所以他們有“尋根”的沖動。同時,他們抵擋住了資方的壓力,好萊塢里的中國故事才成為可能。
要感謝好萊塢的這些華人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努力直接或間接地讓世界看到真正的華人世界。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于在美國成長、工作和生活的華裔導演來說,也很難不受整個好萊塢(乃至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一些刻板印象的影響——畢竟從政治身份來看,他們是西方人。賽義德所說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是所有的對東方了解之后的沉淀:它的肉欲、獨裁、畸形心態(tài)、不準確的習慣,以及它的落后”,可能仍舊藏在導演的思維深處。
就比如《摘金奇緣》的主人公雖成了大土豪,但土豪的重點在于“土”,粗魯、缺乏教養(yǎng)、品位不高。因此當瑞秋到了新加坡后,她所見的富豪住的是金碧輝煌的房子,男性有錢但呆頭呆腦、金錢至上,富太太們和千金小姐們有錢但胸大無腦、只會攀比。這是比較東方主義式的描述。
跟《摘金奇緣》對照,《別告訴她》得到更多華人觀眾的贊譽。有人說,“(這)是我在美國影院里看過,把中國描繪得最精準的一部電影了。沒有功夫,沒有crazy rich asians,沒有理科成績超群的小孩,沒有任何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就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和兩種文化的沖撞?!?/p>
電影改編自導演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的姨奶就是導演的姨奶,而電影最后的彩蛋,奶奶也出鏡了。從她確診癌癥到電影制作完成她又活了6年,仍然健在。導演似乎也在以這個彩蛋(包括碧莉學著奶奶在紐約街頭的一聲吼)含蓄說明了她的態(tài)度:她認同家人“別告訴她”的決定。
觀眾可以感受到導演對于中國一種鄉(xiāng)愁式的情感,這種鄉(xiāng)愁來自于故鄉(xiāng)的親人。因為故鄉(xiāng)仍有所愛之人,所以導演鏡頭下的中國場景和中國人,要客觀不少。電影中,碧莉被中國的酒店經(jīng)理追問,“你認為在哪里更好,中國還是美國?”碧莉回答,“不一樣。不一樣?!薄澳窃趺磿灰粯幽??肯定是在美國更好一些?!北汤蛟僖淮位卮?,“就是不一樣?!?/p>
這個“不一樣”就是導演的態(tài)度。不是非得要說出一個高低,有“不一樣”的理解和包容,《別告訴她》的文化格局就要比《摘金奇緣》高明不少。
但從豆瓣短評上的一些反饋可知,一部分國內觀眾對于電影中的諸多細節(jié)感到略微的不適?;蛟S是因為長時間沒有在中國大陸生活,導演對于一些日常場景的刻畫,還是稍顯“黯淡”——也許是電影的整個基調設置問題,可以察覺到這是外國人拍的,略微有一點點“隔”。
《別告訴她》的大部分場景都在長春拍攝。觀眾可以看到出租車拉客、外賣、老舊小區(qū)這些具有真實感的場景,但總是灰蒙蒙的天、林立但空蕩蕩的高樓、荒涼的街區(qū),又讓人感覺到,這并不是中國一個省會城市的全部圖景;一家人一起在酒店聚完餐回去,鬧得不歡而散,碧莉走出包廂與另外一個眼神空洞的“小姐”的那一個對視,除了迎合某種想象外,這個鏡頭并沒有其他的敘事功能;除此,婚禮上的藍色基調以及墓地上一拜再拜,似乎也夸張了一些……
有聲音說,《別告訴她》是另一部《喜宴》。事實上,跟《喜宴》相比,《別告訴她》還不是那種完全純熟的作品,它貴在非常真,情感真實、拍攝真誠,但也帶有一點設計感、學生氣。但無論如何,它仍是10余年來一部比較準確呈現(xiàn)中國文化的好萊塢電影。導演說,這部影片專門拍給“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遠走打拼、難忘故土的人”?!秳e告訴她》的確適合推薦給這一類觀眾,你會為它流下淚水。
本期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