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引言: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xiàn)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么。
——釋迦牟尼
電影《卡殼》是一部關(guān)于成長的勵志片。導演圖拉古是一位90后。從2013年至2018期間,執(zhí)導了多部影視作品。
曾憑借電影《索命密室》獲得巴黎電影節(jié)單片最佳導演獎。可以說是年輕有為的一位導演了。
影片整體的基調(diào)比較平緩,如涓涓流水一般,向我們娓娓道來:這個樸實平淡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否相識,總會在你孤寂之時給予你溫暖。
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塵囂?!?/p>
一、相信這個世界,總是充滿善意的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唐可因忍受不了父親的過度控制,找不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后,便做起了快遞員。
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同事猴子、介子和沙胖。以及送快遞過程中認識的何叔和晴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以及追求,每個人都經(jīng)歷著各自生活里的磨難,可他們都不曾忘了愛與善良。
猴子原本是一位律師,做快遞員的一個月前才在醫(yī)院偶然見到了介子,從醫(yī)生口中得知介子患有腦干腫瘤,便動了惻隱之心。
他為了幫助介子實現(xiàn)“吃遍整個城市的美食”的理想,帶著她一起做起了快遞員——因為這個職業(yè)可以跑遍大街小巷。
猴子是善良而又真誠的典型代表。
他每天都要絞盡腦汁講一個笑話來逗介子開心,為了讓介子看到她想看的經(jīng)典電影,他托唐可幫忙,找一家能夠播放這些電影的小影院,單獨帶著介子去觀影。
影片的最初,我一直以為猴子暗戀著介子,可看到后面才明白這是比愛情更加崇高的情感。
猴子為了僅有一面之緣的介子,能好好地過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不惜停掉自己原本的白領(lǐng)精英的生活,過著東奔西走、風吹日曬的日子。
不得不說猴子對介子表達了最大的善意。這樣的善意在劇中的其他人身上,也隨處可見:
比如,當僅有幾面之緣的何叔意外骨折住院后,唐可熱心地幫他繳清了住院費;
再比如,沙胖迷路時,無奈地在電話里求助介子,唐可他們?nèi)?,顧不得剛上桌的午飯,就著急忙慌地一起出去找人了?/p> "
不得不承認,劇中所表達的情感是有些美化的?,F(xiàn)實里的我們,盡管,看似親朋摯友圍繞周遭。
但在愈發(fā)繁華的城市里,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看著熱鬧非凡的街道,心里越發(fā)地孤獨起來。
使我們渴望得到他人的幫助。
事實上,我們也曾擁有過這樣的溫情時刻。
只是沒有時時刻刻、恰如其分地降臨在我們身上而已。
無論影片里還是現(xiàn)實中,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互幫互助,就算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會在你困難之時伸出援手。
因為有了這樣的愛與善良,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就像《島上書店》里的那句:
“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strong>
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你所認識的每個人,都在教會你一些事,給予你一段情。
無論走到哪里,那都是該去的地方,經(jīng)歷一些該經(jīng)歷的事,遇見該遇見的人。
在這個紛繁雜蕪的世界里,我們應該多施與一些愛,才能換得這個世界的溫柔相待。
二、世界上最特別的善意,總是來自家人的
唐可在一次送快遞的過程中,偶然認識了一位獨居老嫗。老人家一直盼著兒子的消息,也期待著兒子的歸來,可是至死也沒有等來離家的兒子。
老嫗臨終前,讓醫(yī)生撥打了唐可的電話??僧斕瓶哨s到醫(yī)院時,老太太已經(jīng)過世了。
也正因為這樣的刺激,讓唐可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起了,總是干涉自己的父親。
其實電影到這一幕,我便開始想,難道在人的心里,陌生人給予的善意,能夠抵過家人的嗎?
這讓我想起了,弗洛伊德的經(jīng)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我們的人格分為三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
本我,就是追逐快樂,甚至有些不擇手段地追逐快樂;
超我,其實可以理解為我們的高標準的道德,可以是家國情懷,也可以是惻隱之心和善良共情;
自我,就是居于這兩者中間,是我們平時展現(xiàn)出來的部分。
我們在與陌生人的交往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超我”的部分,有惻隱之心,亦有善良共情。
而且,我們對陌生人沒有期待,所以當他們釋放出善意時,會讓我們加倍感動。
對親近的人沒有格外感動,只是因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自我”的部分。朝夕間的相處,彼此間都是相熟的。自然就少了幾分感激。
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我們對熟人有付出,跟他有交情,所以你來我往的善意、善行,互相幫助讓我們覺得是理所應當?shù)摹?/p>
還可以這么理解:我們對親近的人有所期待,所以也就不存在特別感動這一說了。
可是,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把友善全給了陌生人,把憎惡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知乎大v張春,在《一生里的某一刻》中說:“沒有經(jīng)歷過至愛逝去的人,不會知道生命有多脆弱,之前只覺得來日方長。”
年輕時,我們總覺得一切皆可挽留,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都在身邊。
我們以為,日子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昨天、今天和明天沒什么不同。但有那么一次,當你一轉(zhuǎn)身,有些人就真的從此不見了。
那個總是以你為重的人,今生今世,無論愛與不愛,你們都可能不會再見了。這世上,相聚真的比離別更難。
家人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為留戀的人,我們亦是他們最為珍視的人。多陪陪他們,比世上的任何情話都動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三、堅持夢想,總有可能實現(xiàn)的
影片的臨近結(jié)束時,當何叔的女兒何如問唐可今后有什么打算時,唐可有些無奈和頹然,“暫時還不知道,快遞算是過渡,卡在這了”。
何如頓了好一會,認真地對他說:“我覺得,你就應該做這個,只有跟著自己的心走,才不會感到疲憊,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知道自己愛誰?!?/p> "
何如的這番話點醒了唐可,讓他堅持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完成了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題材的電影的拍攝。
我總覺得影片的結(jié)尾不是特別好,有點像為了有好結(jié)局,才匆忙結(jié)束之感。
但是撇開這個不說,這部影片所影射的生活現(xiàn)狀,是耐人尋味的。
我們這一生,總會有特別想到達成的事,可是往往嘴上說著堅持容易,行動上的堅持總是最難的。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總是這樣一來的,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為他已經(jīng)明白,不經(jīng)過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過這番痛苦?!?/strong>
我們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或是人生目標,沒有堅持是萬萬不行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睕]有量的積累是實現(xiàn)不了質(zhì)的飛躍的。
可道理人人都懂,真正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苦難守恒定律:
一個人一生要吃的苦總量是一定的,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chǎn)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zhuǎn)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轉(zhuǎn)化成另一種形式回到你身上。
怎么理解這個概念呢?
打個比方,一個四處碰壁、入職無門的求職人員,在這之前一定是個好吃懶做、無所事事、不思進取的人。
我們不能在年輕的時候,就把安逸給提前透支了,把全部艱辛積攢在了自己的后半生里。
莎士比亞有一句話:“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xiàn)在?!?/p>
時間不會為任何人多做停留,盛年不會重來,時間看似日復一日地重來,可人卻在年復一年地衰弱下去。
現(xiàn)在的我們,如果不堅持、不努力,那么以后的人生里,只會剩下悔恨。
四、總結(jié)
記得以前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不管你學什么專業(yè),找工作一定要找個你喜歡的,這樣你每天早晨6點到晚上8點都是高興的,再找個喜歡的人在一起,這樣晚上8點到早晨6點就是開心的。”
可是,想要找份喜歡的工作也并非易事,前期如果不努力學習,那份喜歡的工作可能就此與你絕緣。
龍應臺在書中有這么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人們所喜歡的很多東西,都是超出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度的。沒有前期的學習沉淀,哪能那么輕易地談喜歡呢?
就像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中有這么一句:“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p>
你不努力,那往后就只來能用“差不多”搪塞自己。
可人生哪有什么差不多,生與死、愛與恨、喜與悲,全都是相差甚遠的。
唯有不負當下,砥礪前行,方有韶景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