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家是什么?這是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的問題,香港導演邱禮濤在新片《家和萬事驚》里就探討了這個話題。
這部電影切入點直接反映了一個在香港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就是住房的逼仄和地價的高昂。這部電影以一個矛盾重重的五口之家為切入點,因為住房擁擠爭吵不斷,這家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可以通過客廳望向遠方的一小片海,享受片刻的安穩(wěn)。這樣的享受被對面鄰居豎立起的高大廣告牌擋住,于是這個家庭開始了各種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家和萬事驚》雖然還是以家庭喜劇為核心,但是并非一部傳統(tǒng)的“合家歡”電影,這部電影關注的內容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這或許與導演邱禮濤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關,盡管他拍攝了大量的低成本商業(yè)片,如轟動一時的,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等,還比如他的幾部關注底層性工作者的系列電影。邱禮濤的電影中有一種強烈的社會關注,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就有了直接反映粗糲現實的傾向。
劇照,圖源網絡
《家和萬事驚》雖然沒有邱禮濤以前電影中相對刺激的視覺畫面,但難能可貴的是,它做到了在老套路中玩出新意。不僅僅有對香港城市住房問題的思考,還有對僵化的行政部門的嘲諷,更有對社會戾氣造成的緊張的人際關系、年輕人的就業(yè)困難、城市抑郁癥人群和內地新住戶等問題的關注。
香港喜劇之所以有獨樹一幟的風格,得益于香港獨特的市民文化,在香港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有著很強烈的在地文化和屬于市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很多香港喜劇電影都圍繞著這部分內容做文章。曾經在1970年代紅極一時,影響持續(xù)至今的許氏兄弟的喜劇就因為他對市民階層甘苦的深刻描繪而著稱。即使到了周星馳喜劇當紅的1990年代,關注小人物也是香港喜劇片不變的主題。這部《家和萬事驚》也同樣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把關注點放在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的身上,笑中有淚地講述了一個看上去輕松其實殘酷的故事。
讓筆者比較傷感的片段有電影里的爺爺年老病重,成了拖累家人的存在。為了騙取保險金,孫子孫女想要讓爺爺多喝水造成失禁的假象。而他依然被孫子嫌棄沒有用,想要跳海,被兒子拉住。電影還要安排爺爺說出這樣的臺詞:“是不是因為路邊有監(jiān)控器才要救自己?”盡管這些都是用很夸張的喜劇手法表現,但是小人物的無奈可見一斑。在這樣一部電影里,導演甚至安排的反派都有些令人同情,古天樂飾演的王小財出身貧寒,在公司被人排擠丟掉工作,家人生病去世,在這樣的打擊下他才想鉆法律的空子豎立高大的違法廣告牌掙錢。所有這些事例似乎都把矛頭指向了香港的城市問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個個的悲劇和人與人的互相傾軋和欺辱。這成了這部電影提出的一個尖銳問題。
劇照,圖源網絡
《家和萬事驚》是近年來難得一見全明星陣容的純正港片,在港片文化離我們遠去的今天實屬罕見。所以它很能喚起觀眾們的懷舊感。當我們看見電影里的明星年華老去的時候,似乎多了一種感慨今夕的傷感。還好,這部云集了古天樂、袁詠儀、吳鎮(zhèn)宇、張達明等港片黃金時代明星的電影沒有太讓人失望。
不同于一些“炒冷飯”的明星扎推圈錢的電影,《家和萬事驚》保持了港片的一貫傳統(tǒng),將市民階層的悲歡離合用喜劇形式來表現。不得不提的還有這部電影的舞臺劇風格,事實上,這部電影改編自電影主角之一的演員張達民編劇的一部舞臺劇,電影在改編上還原了原有的戲劇風格。電影幾次使用到長鏡頭,很好地還原了這個家庭的混亂,造成了成員和成員之間的緊張感,可謂在風格的塑造上獨具匠心。這充分說明,一部電影即使套用一個老的形式,使用“過氣”的演員,但是只要用心在有限的條件中做出有新意的變化,講一個有誠意的故事,還是可以收獲不錯的口碑的。
事實上,隨著中國城市的高速發(fā)展,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都市問題具有了普遍意義,其中帶有強烈香港文化的烙印卻并不因此與內地觀眾有太多隔閡,這部電影的社會意義是跨越文化的,這也對每個觀眾提供了反思的空間。當然,電影最后依然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一家人最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重新發(fā)現了家的價值,收獲了希望。這樣的結局盡管可以被認為是批判性不夠,但是也可以理解為它擁有一種鼓舞人心的作用吧。
□ 余余(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