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島上書單第一期 文學榜
所有的閱讀行為中,文學作品的閱讀大約可算飲茶品茗一類,最沒有壓力吧,與生計無關,與心靈的豐富、精神的飽滿、甚至生命的韌性和張力卻不無關系,至少,在閱讀他人的命運跌宕和情感悲歡中,我們自身的感知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滋養(yǎng),間或生出書中遇故知的會心……
一 推 薦 書 目
01
《書房一世界》
馮驥才著
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價格:68元
馮先生的身份很多元,是作家、畫家,也是文化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也曾發(fā)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的搶救和普查工作,這本作家出版社年初剛出版的《書房一世界》,收錄70篇精短小文,篇篇都與自己的書房有關,有人、有物、有環(huán)境、有事件,清晰地勾勒出、呈現(xiàn)出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重要面向和有溫度的細節(jié)。正如作家自己說的:“作家是看重細節(jié)的人。書房里的細節(jié)也許正是自己人生的細節(jié)。當我認真去面對這些細節(jié)時,一定會重新地認識生活和認識自己;當我一個一個細節(jié)寫下去,我才知道人生這么深邃與遼闊?!?/p>
購買二維碼:
02
《河洛圖》
李佩甫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價格:58元
說實話,如果不是前段時間必須宅在家里,要閱讀這樣一部大厚本的長篇還是要下下決心的,但讀了以后 ,體驗相當不錯。作者李佩甫是當代名作家,創(chuàng)作出版長篇小說多部,斬獲過茅盾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好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的分量自然沉甸甸的?!逗勇鍒D》是去年末出版的新作,雖隱約可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背影,著力描摹的卻依然是晚清到民初,時代大潮中家族的興衰、運命的起伏。據(jù)說,小說是以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為原形,打磨了十年之久。仁心乃生命之根,立業(yè)以誠信為本,康氏一門,從“耕讀傳家”的清貧寒士,到富甲一方的活財神,所有的驚心動魄、峰回路轉(zhuǎn)、恩怨情仇,在作者意涵豐富的筆下,如行云如流水,酣暢淋漓。
購買二維碼:
03
《我的原野盛宴》
張煒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價格:46元
大名鼎鼎的張煒是山東人,上世紀80年代就成名了,作品很多,拿獎也是拿到手軟,從“茅盾文學獎”到“五個一工程”圖書獎,無一“遺漏”。竟然,還有作品獲得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兒童文學,完全是另一個領域啊。但閱讀《我的原野盛宴》的過程,完全解了我的惑。整個過程真的太享受了,就好像自己變身為作品中“我”一樣的頑童,生活在那個人煙稀少、四時有序、林木幽深、生趣盎然的原野之中,愛其所愛、憂其所憂、樂其所樂。作者的文字純凈而有節(jié)制,筆下的生活質(zhì)樸、真實,愛與靈性流淌其中。順便說一句,書里的插圖也很好看,特別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據(jù)說書中有名有姓的植物就有三百多種,還有許多可愛的有趣的“野物”,認識下它們,也算意外收獲吧。
購買二維碼:
04
《霍亂時期的愛情》
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楊玲譯
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價格:69元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大名,在文學圈里應該無人不知,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不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成為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而《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結合自己父母的戀愛故事,以及兩位墨西哥老人的真實愛情傳奇,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年輕的阿里薩和費爾米納兩情相悅,卻由于身份差異、種種誤會而未能走到一起。在漫長的半個世紀里,兩人各自生活,各自遇到許多人許多事。最終,他們在古稀之年重燃愛火,在因霍亂爆發(fā)而無法進港停泊的郵輪上不斷漂流。阿里薩在全書結尾的那句“一生一世”,歡樂而勇敢地表達了這樣的觀念:愛情是不死的,它勝過世間一切。《霍亂時期的愛情》首次出版于1985年,一直被視為一部愛情警句辭典。知名度排在《百年孤獨》之后,但水準和精彩程度,不遜于前者。此番重讀,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肆虐的這個背景之下,不免生出萬千感慨。
購買二維碼:
05
《熱月》
曼波·賈爾迪內(nèi)里著,龍敏利譯
漓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價格:45元
《熱月》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曼波·賈爾迪內(nèi)里的代表作。這個作家估計國內(nèi)的讀者們還不太熟悉,他曾獲得過拉丁美洲最富盛名的文學獎項:羅慕洛·加列戈斯獎,在阿根廷、拉丁美洲以及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的作品也是剛剛由漓江出版社在國內(nèi)翻譯出版,一讀之下果然驚艷:真的好看。
作者講述了一個快節(jié)奏的驚悚故事,發(fā)生在阿根廷軍事獨裁統(tǒng)治時期。年輕有為的男主人公剛剛從法國留學歸來,在故鄉(xiāng)受到了友人熱情的歡迎。但歡迎晚宴結束僅僅幾小時后,他就變成了一個殘酷無情的施暴者,沉浸在犯罪的偏執(zhí)之中無法自拔……
《熱月》于2009年被改編為電影,由西班牙著名導演文森特?阿蘭達執(zhí)導,在全球范圍內(nèi)廣受好評。有評論家評論說:“他所有的作品,特別是有關移民的故事,都是如此人性化,如此令人動容。在這個充滿了憤怒、歧視和排外的年代,我們尤其需要這樣的文字?!倍钗业氖撬v述故事的方式:干凈、利落、出其不意。
購買二維碼:
本期推薦專家
符紅霞
漓江出版社原副總編輯,資深出版人,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閱讀推廣專家?,F(xiàn)居青島。
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是經(jīng)青島市委宣傳部批準,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大學、青島出版集團發(fā)起并共建的科研機構,是政產(chǎn)學研一體的全民閱讀研究推廣機構。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在全民閱讀理論研究、全民閱讀應用研究、全民閱讀推廣培訓等方面致力于推進全民閱讀的普及,推進書香社會的建設。
二 精 彩 書 評
01 《書房一世界》
平易中有大風景
——讀馮驥才《書房一世界》
無論風云如何變幻,書房大概是一個作家安頓心靈、最為愜意的所在了吧?正如馮驥才先生在他的《書房一世界》中所說,深陷文化搶救事業(yè)之中的他,鎮(zhèn)日離家在外,身在田野,每每回到家中,進得書房,便如野鳥回巢,無限溫馨。書房是他最感放松、最接近天性自然的地方,由此生發(fā)的文字便也帶著天然的松弛與自在,伴著窗前的一抹夕陽,緩緩地舒展開來。
馮驥才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無論是他的《感傷故事》《馮驥才的天津》,還是他的《俗世奇人》,都透著濃重的情義和深厚的悲憫——那是一個作家,確切地說是一個好作家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亦是其天性本質(zhì)的自然流露。《書房一世界》亦復如此。雖然只是一室的器物擺件、案頭清供,但卻濃縮了作家無邊的情義和情懷,如編者在腰封所題,那是“一個一己的世界,又是一個放得下整個世界的世界”。
“許多在別人眼里稀奇古怪的東西,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只要它們被我放在書房里,一定有特別的緣由。它們可能是一個不能忘卻的紀念,或許是人生中一些必須永遠留住的收獲?!瘪T驥才先生如是說。而那些被他珍愛的物件,常常是機緣巧合下朋友送的一對鎮(zhèn)尺,偶遇的場合陌生人贈的一支鋼筆,無以相贈之時大山里的挑山工贈予他的一根扁擔,看似簡單平常,于他卻都飽含了情義,有著特別的意義。被他放進書房的泰山挑山工的扁擔,曾使他看到一個人窮困所迫下的勞苦選擇,亦給他帶來深深的感動:“他知我為他們寫過《挑山工》一文,一個謝字沒說,卻把他用了一生的扁擔贈給了我。我接過扁擔時渾身發(fā)燙,不知該說什么,我知道此物相贈的分量。挑山扁擔,情重于山。”而此時的我,也已看得熱淚盈眶了。
他在書房里“供奉”的,還有一杯取自老家寧波慈城的泥土。原本是兩杯,一杯被他擺在了父親的骨灰盒邊,另一杯被他恭敬地擺在了書架上。“我的生命來自這泥土,有它,我心靈的根須便有了著落?!彼且粋€念情念舊的人,自書的福字,穿越了歲月的老照片,孩提時代的圖畫書、小人書,乃至閑章、花箋,都被他以自己的“邏輯”收藏著,特別的物品,寄托著別樣的情懷。他說:“人不能陷在昨天里,又不能忘卻昨天。”追憶往昔,或更能辨清來路。正如經(jīng)典總能穿越時空,對于老物件、舊人情,馮驥才先生說:“真正有魅力的東西,不是時間愈長愈淡,而是愈久愈深?!?/p>
他書房里的每一個物件都有故事,都有感情?!盁煻贩帕怂氖?。它與我吸煙有關,與我的小說有關。”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雕花煙斗》英文版被一個意大利讀者讀到,這位深受感動的讀者托人輾轉(zhuǎn)贈給他這個木刻的煙斗,多少年過去,他將它擺在書房里,成為了一件小小的紀念品。一個普通的硬木樹樁,在他的書桌上一擺也已二十年,“個中理由,還是為了一種紀念”。三十年前的一位英國詩人,在散步時隨手從地上拾起一片葉子并寫下“秋天的禮物”送他,讓他感到“物本無情,情在人心”。執(zhí)著的朋友知道他的所好,年復一年給他送來的老黃歷他也珍藏著,并在自己的文章里念叨:“能告訴我他為什么這么做嗎?能知道這樣的年歷掛在房中會是什么感覺嗎?”他領略了這情義,他的文字里便飽含了情義。連樓頂書房的陽臺上無意長出的一棵小樹,作為獨特的“遇見”,他都記在他的書本里,訴說相遇之歡喜,生命之偶然。
他的書桌上還有三把拆信刀,在書信往來的歲月里,曾幫助他拆開了成千上萬的讀者來信。其中的一把意味深長,那是他在索姆河戰(zhàn)場遺址博物館的紀念品店里買回的,是一戰(zhàn)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一位士兵留下的,子彈做的刀柄上插著銅片的刀面,上刻一雙花朵。“顯然這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士兵在戰(zhàn)爭的空閑里自制的,用來裁開家信。它流露著這位不知名也不知國度的士兵對家人、對生活、對和平的期待。在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年代,這小小的拆信刀傳遞出那場戰(zhàn)爭的惡魘籠罩中人性的渴望。這小刀感動了我,我把它買下,帶了回來放在我書桌上?!彼桓袆拥耐瑫r,我也被感動了,霎時我想起了加拿大十元紙鈔上的罌粟花和佛蘭德斯戰(zhàn)場上軍醫(yī)john mccrae留下的感嘆命運、祈求和平的詩歌……
具有相同意味的,還有汶川地震時馮驥才先生從北川中學的廢墟中撿回的一本《生物學》課本?!拔覔炱鹨槐菊n本,封面和內(nèi)頁皆已砸爛,這孩子呢?”待翻開來,那是一本人教版八年級的《生物學》課本,課本內(nèi)的文字下劃著線,扉頁的左下方寫著孩子的簽名……至此我已是不忍卒讀了。懷著同樣的沉重,馮驥才先生將它默默地收了起來,帶回了書房,“為了記住這孩子,也為了可以永遠觸摸到此時的沉痛與悲哀”。
無聲的物品,承載了太多的往事。從德國內(nèi)務部副部長贈送的嵌有柏林墻碎塊的玻璃鎮(zhèn)紙,到山西晉中后溝村的村婦贈送的現(xiàn)場縫制的虎枕,從祖上傳下來的一個花瓶,到廢墟中撿回的一塊檐板,從他的文字里,我讀出最多的就是情義。那個虎枕是后溝村的村婦感受到他對民間藝術的熱情執(zhí)意送給他的?!拔蚁矚g,喜歡它的稚拙淳樸,它實實在在的生活情感?!瘪T驥才先生說。的確,民間藝術,有著深厚淵源的積淀和人間煙火的生氣,與馮先生的氣質(zhì)與心性想必亦是相合相通的。
泥人張的《漢鐘離》立在他的書架上,與他的那些關于泥人張的文字遙相呼應,顯示著氣場中的和諧。而那件《漢鐘離》,卻于大刀闊斧中盡顯著樸拙的大氣。被他留在書房的木獅有著同樣的氣質(zhì),他將它“獨此一個”地留下來,只因“我最喜歡的是這木獅的民間性,氣質(zhì)樸實憨直,造型簡練敦厚,刀法樸拙又簡練,有一種鄉(xiāng)土的大氣”,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藝人的手法?!胺步?jīng)民間藝人之手,必有民間田野生活的情感。精英人士能耐再大,也造不出這種民間味道來?!憋L化得厲害的關公像,被他擺在書房,“不是為了祈雨,也不是為了此像罕見,是因為這雕像充滿民間的淳樸、率真、稚氣、隨性、放達。左半張臉可能常被風吹,風化日久,面孔模糊,但神情猶然。凡具此氣質(zhì)者,皆為至上之美”??磮D片,這件確實不俗——自俗中來,但卻不俗,大俗大雅是也。當然,不俗的藝術亦需慧眼辨識。而真藝術常常濃縮了生活的本身,帶著粗糲但卻真實的民間情感和生活況味,武強的年畫、白溝的泥人,在他筆下,無不引來舊時風物和人文點滴的懷想。
一同藏于書房的,還有海明威的一紙書信及其夾雜其間的珍貴照片,司湯達1819年寫于佛羅倫薩的一頁日記,1840年李斯特于歐洲巡演時的一頁樂譜……在他的文學藝術科學大家的手跡收藏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介文人的書房,而是文化人的文化情懷和不息的文脈流長?!笆舟E是歷史人物帶有簽名的各種文獻,手跡是人的生命痕跡,是借助筆留在紙上的一種心緒與情感,它會叫我們感受到那些偉大生命的氣息?!瘪T驥才在意這些。
文人加畫家的他,案頭自然少不了文玩清供。讀《案頭小品》的感覺就是悠然陶冶,文火慢燉。“別看我書案上的小品并不貴重,若想在此立足,絕非易事?!彼凶约涸u判的尺度。他所看重的,依然是附著其上的情感價值和精神價值。他收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中,唯獨將一尊千手佛和一尊擦擦擺在了他最看重的書房,是因為“在那個文化上一片荒蕪的時代,它像美的天使一樣把我的小屋照亮”。而擦擦的珍貴性則在于,“它是我童年時代僅存無多的證物”。而當讀至第93頁,三張氣韻流暢的行書筆墨,頓時帶來不一樣的氣息,那是馮驥才先生書于心居書房的行書手稿,在花箋的背景襯托和形狀不一的紅色印章點綴下,有著說不清的風雅。其中書于癸巳仲夏的一幅《真字千金》,可謂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是陶冶、滋養(yǎng),也是享受,會心會意,意味無窮。他懷著深情書寫,隨著性情把玩,書房里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承載了他的情感、記憶,聯(lián)結著他的天性、靈魂,借由這些物品,他回到最自如的本真、本我與本在。
(文/陳艷敏)
02 《河洛圖》
家族傳奇中的家國情懷
近讀李佩甫新近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河洛圖》,感覺內(nèi)蘊上豐沛厚實,藝術上精雕細刻,稱得上是近年來長篇小說領域里的一個重要收獲。這部作品還向人們表明,以農(nóng)耕文明、儒家文化為精神內(nèi)核的中原沃土,實為文學創(chuàng)作不可多得的富礦;而如李佩甫這樣的“50后”一代作家,因生活積累十分厚實、藝術儲備格外扎實,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仍然寶刀未老,大有可為。
長篇小說《河洛圖》是李佩甫在10年前撰寫的《河洛康家》的電視劇本基礎上,歷經(jīng)多年打磨而成的。劇本有鞏義康家的原型,小說有《河洛康家》的依托,按說在此基礎上完成小說創(chuàng)作并不困難,但作者卻為此花費了很長時間,耗費了很多精力。有一篇見諸于報端的訪談,其中談到李佩甫全力投入作品而不顧其他時說:“這證明他對于打造個人精神世界的專注與忘我?!边@句話,我深以為然。在如今這個喧囂的時代,靜下心來去埋頭創(chuàng)作,構筑自己的一方世界,是需要特別的能耐、特殊的定力的。正是由于潛心創(chuàng)作、不問東西,李佩甫才能再度寫出《河洛圖》這樣具有歷史縱深感、又具有精神豐厚度的小說力作來。
《河洛圖》主要描寫河洛康家依托儒家文脈發(fā)家致富的故事。中原河洛鎮(zhèn)有周家和康家兩個遠近聞名的家族。周家靠著柿餅熬霜糖揚名河洛,而康家則由不斷變賣家產(chǎn)供兒孫讀書,終于供出了兩個進士,這使康家雖然生計拮據(jù),卻自有一種基于“字墨”的傲氣。但周家的女子周亭蘭嫁給康家的小子康詠凡后,康詠凡替為國捐軀又蒙受冤屈的父親康國棟拼死苦諫,最終撞死朝堂。連失子嗣的康家老太爺康秀才把管家大權交給孫媳周亭蘭,自己離家別居。臨危受命的周亭蘭一方面苦心支撐著家業(yè),一方面精心撫養(yǎng)著兒子康悔文。長大成人的康悔文秉持“愚直”的康家為人傳統(tǒng),堅持以“仁”“信”的理念經(jīng)商理財,使康家的產(chǎn)業(yè)從中原向西伸展到陜西,向東伸延到山東,不斷發(fā)展壯大,遂又成為官衙壓榨、兵匪禍害的對象,遭遇了更大的風險,經(jīng)歷了更多的坎坷。
這樣一個看似并不繁復的故事,實際上包孕了十分豐盈的內(nèi)蘊。它看似是在為河洛康家的經(jīng)商致富樹碑立傳,其實是以此為主干線索,囊括了不同層次的意涵:中原豫商的興起與盛衰,中原文明在明清之際由重農(nóng)向重商的轉(zhuǎn)型,以儒學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在家族中的代際轉(zhuǎn)承,民間的經(jīng)商文化與官僚的封建政治之間的深刻矛盾,等等。還有一些說法,雖然頗顯高蹈,也還值得斟酌,如《河洛圖》一書的腰封中說到的:“展現(xiàn)財富神話背后的人心軌跡,運命傾軋下的商業(yè)韜略,解讀一個家族顛沛沉浮中的生存智慧,深刻透視中國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這些說法可能都有理有據(jù),但我以為,解讀一部作品,要義不在于求高求全,而在于簡約和準確。在我看來,《河洛圖》有兩個方面的要點特別突出,而有了這樣兩個要點,這部作品的價值與意義就自不待言。
其一,在對家族后人的悉心教育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義。
河洛康家有著深厚的“字墨”傳統(tǒng),尤其重視對于后人的啟蒙與教育。周亭蘭懇求康秀才好好教育康家子孫,康秀才以獨辟蹊徑的方式,教育康悔文和康有恒如何修身做人,把“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敌悴沤o康悔文開館授課,并不教他識文斷字,而是以“上街去買字”的方式,讓康悔文在實際生活中去碰撞、摸索和領悟,然后再結合這些實際體驗講述“仁義禮智信”的道理,使康悔文真真切切地懂得“人無信不立”的深刻道理。開蒙起始就以“仁”為基,以“信”為本,這使康悔文為人處事都格外仁義。于是,就有“三千兩銀子”救倉爺,冒死告發(fā)“盜賣倉糧”案的壯舉,使康氏家族重開祠堂,康家從此走上河運經(jīng)商的康莊大道。
對于重孫康有恒的教育,康秀才同樣也頗費了一番特別的功夫。7歲的康有恒河邊放銃傷了別人,康家綁了他去見官,并狠下心來讓他“站枷三日”。進私塾讀書,康秀才讓康有恒不僅要讀書上的字,更要讀字“后面的人”。以此方式苦心教授了5年,使得12歲的康有恒經(jīng)過這種熏陶漸漸變了一個人,深刻領悟了“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人生哲理,使得康家在其家族文化精神的傳承上后繼有人。
作品在康悔文帶領康家船隊東去西往經(jīng)商運貨的故事里,先后有著“賭贏賭場”“以糧換地”等大大小小的業(yè)績,但康家生長于經(jīng)商的背后,是康家做人做事的披心相付,講信修睦,與任何人的交道與往來,康悔文都始終持守著“仁義”二字??祷谖氖窃谝源犨\貨,以河運經(jīng)商,但與此同時也是在以他的方式傳遞“仁”的理念,輸送“義”的精神。而這種商業(yè)經(jīng)營背后的文化經(jīng)濟,才是康家從無到有、由窮變富的制勝法寶。
其二,在與各種勢力的不斷較量中匡扶社會正義。
康家在發(fā)展與崛起的過程中,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這使他們發(fā)家致富的道路并不順遂。但正是通過這種對抗與較量,康家顯示出了中原豫商恪守的傳統(tǒng)道德與儒家文化的正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聲張人間正氣,匡扶社會正義的積極作用。
對康家構成威脅與障礙的勢力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里有以斷指喬為首的花家寨專劫官道商旅的桿子(土匪),有以捉拿“前明余黨”為名肆意抓捕嫌疑人士的官衙捕快,還有以“剿匪”為名駐扎下來“設卡抽厘”的官家軍隊,更有緊盯著康家尋隙嫁禍的河務侍郎宋海平等貪官污吏。這些不同方面的勢力交織一起,不僅對康家正常經(jīng)商構成極大的威脅,而且還以沆瀣一氣的為非作歹和狼貪鼠竊,給河洛一代的社會氛圍造成了揮之不去的沉重陰霾。以康悔文、周亭蘭為核心的康氏家族,除以舍棄錢財平息災禍,求訪官員疏通關系來渡過難關外,還以救護人犯、幫襯義士、團結民眾、揭露貪官等方式扶正祛邪,軟硬并舉地與邪惡勢力展開有力抗爭,并以暗中處死宋海平為標志,消除大患、為民除害,取得了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從向后人教授傳統(tǒng)文化之精義到維護一方社會之正義,康氏家族的種種作為都有一個內(nèi)在的精神系連,那就是崇德向善、敬恭桑梓、守正不阿、恤民效國的家國情懷??凳霞易宓摹白帜敝L,康秀才的文化傳授,康家后人的文化認同,其實都是根植于士大夫的文化信仰和中國先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要素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康氏的經(jīng)商理財與為人處事都秉持著這樣一種理念,貫注了這樣一種精神?;蛘哒f,豫商康家所以講究“字墨”,崇尚儒家,正是在以他們的方式體現(xiàn)著建立在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基礎上的經(jīng)世濟民的家國情懷,這是康氏家族走向致富的最大秘訣所在,也是中原文化的根本內(nèi)核所在??凳霞易宓膫髌婀适?,字里行間都蘊藏著也解說著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這正是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文/白 燁)
03 《我的原野盛宴》
純凈的自然,簡約的哲理
——張煒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品讀
漫山遍野的春天何時到來,好想隨一陣風去原野流浪?2020年春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侵襲之下,我相信不只是孩子們有此夢幻,更多人直面殘酷重新思索與自然友好相處,反省我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至少在眷愛大自然,古人比今朝得當,唐宋經(jīng)典觀照的山河仍可神往,歷代山水畫的意境感人至深,對生命起敬畏,對人生教達觀。
選擇作家張煒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宅家品讀,足不出戶神思倒伸開翅膀遨游。如果你身邊恰巧還有小天使的話,那么正好可以用它來講故事了;跟隨“我”——一個討厭上學,耿直的爸爸因為“不讓人待見”在很遠的山里半年才回來一次,媽媽在大果園做臨時工,只跟外祖母住在海邊附近野林子當中茅屋里的“新人”,經(jīng)歷大自然中發(fā)生的各種各樣神奇的故事,然后再去睡夢中和那些動物、植物結伴玩耍,該是多么美妙呀!
原野與盛宴撲面而來,遇見久違的美不勝收。
融入自然的成長充滿無盡的歡樂。雖然離家最近的村子也要往南走十幾里,但是茅屋不遠處就是林子,在林子里可以采到蘑菇、拔到野蔥野蒜。隨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往北,林子越來越密,路兩旁開滿野菊花,粉紅的、金色的,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僅僅靠近小屋的地上就生長了茂盛的植物,有蓼花,有小薊和打破碗碗花,有蒲公英、蔊菜、茜草、大馬齒莧、咸蓬、地膚、虎耳草、酸模和紫蘇,簡直數(shù)也數(shù)不完。迷人的景色自然成為動物樂園,成天敲著樹干的啄木鳥、天空中歌唱的云雀,飄飄悠悠的各種蝴蝶:“鳳蝶”“蘋果蝶”“花椒蝶”,各種小蟲:長須的大個頭黑水牛、生有一串長腿的蜈蚣、發(fā)出“咔吧咔吧”響聲的磕頭蟲、通體閃光的金龜子、陰沉沉的大塊頭蜘蛛……360多種動植物齊聚瀟灑的文字,生龍活虎的視聽場景,既熟悉又陌生。
本來,林子里的一場大宴是采藥人老廣享用的:大白楊樹下一個老大的樹墩,上面鋪滿了最好的吃物,花紅果兒、煮花生、栗子核桃、炸魚和燒白、冒白氣的大饅頭,還有一壺老酒……誘人垂涎欲滴。日常的美食由外祖母經(jīng)手,“香面豆”、“柳黃”,連做菜的燒柴都很考究,“做玉米餅和地瓜時要點燃松塔,做魚就燒蘋果枝,燉地瓜時使用雜木”,當然還有自己釀造的淡黃色烈性蒲根酒。人類的盛宴,無不是源自自然的饋贈。
張煒用清新的筆調(diào),講述“我”在純凈的大自然中的成長,唯美而多姿多彩。置身童話般的自然世界,幼小的心靈得到的是原野的陶冶。孩子學會了與外祖母眼中孩子一樣的動物相處,人與動物、植物一起櫛風沐雨,奔跑著一會兒高飛,一會兒狂奔,總也停不下來地長大。孩童清澈明亮眼睛所看見的自然,豐富而充沛詩意的情趣盎然;人類與自然和諧相生相伴的流脈自陳,于華美而富于散文詩的抒情入微至深。清澈透明可見心底的“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被張煒“用最大的力量、最強的筆力、最濃烈的色彩、最投入的情感”,卻以天真童稚的口吻和溫馨明亮的文字,營造出靈動的理想之境的浪漫抵達。
我想,童話當中的原野盛宴應該是每一個孩子理想的樂園,尤其對于許多成天被關在鋼筋水泥籠子里的城市孩子來說,他們熟悉必勝客、麥當勞,卻對樹木花草、蜂鳴鳥語實在陌生。只不過,孩子總得要邁步走進學校,“我”和小伙伴壯壯來到“燈影”的學校,“待在高高的圍墻里面,像鳥兒關進了籠子”;最終還得離開燈影,走向更駁雜繁復的人世間。如同寓言,“圍墻里那么多老師和同學,他們嘰嘰喳喳像一群麻雀。我從來沒見這么多人聚在一起,有些別扭,有些發(fā)慌……我覺得他們真的像一群從沒見過的野物,奔跑,喧鬧,讓人心里不安”。這就對了。
顯然,原野當中一切美妙的景象和萬物生長,都旨向樸素的哲理。童年可以理解的范疇畢竟有限,道理的呈現(xiàn)寄托于尋常的行為事件當中,以一種簡約的方式直抵基本的常識:
——外祖母說你如果對動物好,真好,就要依著它們的本性?!笆裁词恰拘浴??”我問。“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活法。”她說。
——林子里有一萬種聲音,只要用心去聽,就會明白整個大海灘上有多少生靈在嘆氣、說話、爭吵、講故事和商量事情。它們的話人是聽不懂的,所以只好去猜。
——我越來越覺得是這樣:人住在不同的屋子里,做的夢就會不一樣,因為屋子周圍發(fā)生的事不一樣。而最適合做夢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茅屋了。
以童心映照哲思,或許并不比論述式地絮叨來得輕巧容易,它更需要斟酌考究到語言的簡練生動,語義的豐富表現(xiàn)。童年視角作為觀察世間的方法,不僅給予童年心情太多的快樂,重要的是要擁有兒童純凈的心靈和好奇探究的勇氣,來面對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以及喧囂的時代蕩滌。道理的淺顯易懂,蘊藏在成長心靈的自由徜徉、人生際遇的社會紛擾,彰顯出的是中國自然美學的本真流淌與理性透析,作品所重塑的人文主義精神心史,關乎自我確認與理想辨識的審美昭示。張煒重新描述的原野圖景,思想躍動,啟迪智慧,做得信心滿滿。
(文/何萬敏)
來源:青島全民閱讀
青島財經(jīng)網(wǎng)
微信號 :kk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