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一直想找個機會把這部劇推薦給大家,但始終找不到入口。真正喜歡原著小說的越來越少了,很多人讀了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情節(jié)可言。也許正應了許知遠那句話:“這個時代在粗鄙化?!?/p>
在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話中,馬東反駁了許知遠的觀點,馬東說只有極小部分人在向往精致化。
馬東這話沒錯,許知遠也沒錯。也許許知遠明白了,但還有千千萬萬個許知遠們沒有明白,所以陳道明這部《圍城》,許知遠們可以???。

一、1990年:最后的絕唱
有人說,誕生于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部瑰寶,是中國現(xiàn)當代名著改編中最好的一部。
這份斷語無疑是對這部劇的極大肯定,然而與此同時,也彰顯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從1990年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部由現(xiàn)當代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能與之媲美。也許何群導演的《茶館》和今年的《白鹿原》能夠勉強躋身這一檔位。
也無怪乎當許知遠們看到這個情形,會感慨這個時代在粗鄙化了。

所以,《圍城》才能成為那個時代的絕唱。
《圍城》之前,當中國電視劇走過了艱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敵營十八年》,再往后中央電視臺分別給王扶林和楊潔布置了拍攝《紅樓夢》與《西游記》的任務,而第一部由現(xiàn)代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為奴隸的母親》也于1981年在浙江電視臺播出。
這段時間,文學名著改編成為熱潮。
1985年,老舍名著《四世同堂》被改編成電視劇。
1987年,茅盾“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被改編成電視劇。
1988年,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改編成電視劇。
1989年,蕭紅《呼蘭河傳》被改編成電視劇。
……
以上有很多劇現(xiàn)如今都已失傳,有的沒了拷貝,有的壓根就只“存活于”文字記錄中了。饒是如此,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在整個八十年代,文學名著改編電視劇是電視劇領域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些作品本身具有一定分量,具有文學性和社會性,拍攝出來后質量有一定的保證。那段時間,是知識分子的天堂。
但老百姓不一定樂意。盡管當時電視機數(shù)量不多,大家往往會一起擠到某一戶去看劇,但能引發(fā)收視熱潮的,也無非是《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射雕英雄傳》《霍元甲》以及《上海灘》等,大陸拍攝的劇集里,也僅有《西游記》和《紅樓夢》做到了家喻戶曉,其它很多作品大都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終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電視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老百姓可以用遙控器投票了。故事在1990年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這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在這一年里誕生了兩部劇。一是《圍城》,這是精英電視劇的絕唱;一是《渴望》,這是通俗電視劇的吶喊。

就在評論界齊聲叫好《圍城》的藝術價值時,老百姓用98%的收視率把《渴望》抬上了“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的寶座。
《圍城》講的是知識分子的故事,《渴望》則講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時要引用馬東的話了,看《渴望》的就是那95%,而許知遠們的故事,他們也向來是不關心的。
用《渴望》的編劇李曉明說:“像《圍城》,它是精品,如用飲食打比方,它代表了飲食文化的高度,但這種精品是吃不飽的,我們目前大量需要的是格調不那么很高、構思不那么很嚴謹、制作不那么很精美,但還好吃、有營養(yǎng)、好消化的食品。對于這樣制作出來的東西,大家不要把它當精品來看。”
《圍城》之后,名著改編的勢頭仍在,比如由艾蕪作品改編的《南行記》、由老舍作品改編的《二馬》(這部劇據(jù)說是陳道明最喜歡的一部)《我這一輩子》《茶館》、由茅盾作品改編的《子夜》、由路遙小說改編的《平凡的世界》、由余華小說改編的《福貴》、由陳忠實小說改編的《白鹿原》、由劉震云小說改編的《為了一句話》……時間跨度長達近三十年,題材也從現(xiàn)代小說轉向了當代小說,至今都沒有停歇。
但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這些作品就逐漸退出了大眾舞臺,大家更感興趣的是:《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
二、《圍城》:知識分子的焦慮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參與《渴望》的那些人里,王朔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無法回避的人,鄭曉龍則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簿褪钦f,《渴望》這部劇雖然拍的是大眾文化,但是它的創(chuàng)作者依然是精英們。
這就好比馬東們和許知遠們,其實他們是一類人,他們都想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是有的選擇擁抱這個世界,有的選擇和這個世界做抗爭。
《圍城》講的其實也是這樣一個故事。
打開《圍城》的鑰匙可以有多種多樣,從文學史意義、從遣詞造句、從人物刻畫、從草蛇灰線等等,但是許知遠們會看到的,是《圍城》里無處不在的關于知識分子的焦慮,許知遠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
《圍城》里最毒辣的一句話是:“你不討厭,可你這個人全無用處?!?/p> "
這是趙辛楣對方鴻漸這樣一個留洋歸來的“博士”下的評語。對某一部分知識分子來說,這樣的評語一點不假。
《圍城》是一部文人戲,沒有太過激烈的情節(jié)起伏,也沒有勾畫社會風貌的企圖,它只是通過主角方鴻漸一路走來的行跡,描摹著一個又一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
讀過小說的朋友都知道,這部小說以大量的旁白和心理描寫著稱,很是瑣碎,也因此要想將它改編成合適的影視作品,非下大功夫不可。錢鍾書自己就說過:“拙作實不宜上熒屏?!?/p>
但是,時來天地皆同力,也許是老天爺也不忍心看到這樣一部好作品就此和影視改編失之交臂,深居簡出、從來不接受采訪的錢鍾書和楊絳夫婦,在柯靈的推薦下答應了黃蜀芹的來訪。
黃蜀芹當時剛剛拍完《人鬼情》,正準備籌備《畫魂》,編劇孫雄飛找到了她,說愿意和她一起試著拍《圍城》,猶豫再三,黃蜀芹終于敲開了錢鍾書先生的家門。當錢鍾書聽聞黃蜀芹是他們恩人黃佐臨的女兒時,立刻就答應了小說改編權的授予問題。
但正如上文所言,《圍城》不同于其它強情節(jié)作品,這部作品如果只是按照書中劇情、臺詞來拍,那么會損失很多信息量,拍出來的也只會是看起來有樣學樣的笨拙作品。所以對《圍城》來說,最重要的部分是演員。
只有演員選好了,只有演員能通過表演表達出那些內心情緒時,《圍城》才算成功。
這時,黃蜀芹在觀看《末代皇帝》時“盯上”了陳道明,而陳道明所展現(xiàn)的游離感,也確實把握住了方鴻漸這樣一個知識分子的內心。
比如第一集里,當方鴻漸和老丈人一家在吃飯時,老丈人和丈母娘一直在談方鴻漸的婚姻問題,可方鴻漸卻壓根沒聽,一個人自顧自地吃菜、喝酒。這時老丈人要敬他酒,方鴻漸沒有發(fā)現(xiàn),先把酒杯端到了自己跟前,然后才反應過來,“噢噢”了兩聲,和老丈人碰了杯。

這個敬酒的動作在原著里是不曾有的,而電視劇給方鴻漸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動作,方鴻漸滿不在乎的心理就立刻立住了,陳道明的“一驚一乍”表演也就此開端。
飾演老丈人的演員叫做吳貽弓。此外,劇中飾演高松年校長的,則是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錢鍾書曾經是他的英文老師,當他聽說黃蜀芹要拍《圍城》時,立刻要兒子英達轉達給導演,說自己要以錢鍾書的學生身份來參演一個角色。
英若誠的兒子英達,飾演劇中的趙辛楣,當年還正處在父親的光環(huán)下;主演陳道明,剛演過《末代皇帝》,遠沒到封神的地步;那年的李梅亭扮演者葛優(yōu),也只有一屆百花獎提名;而董斜川的扮演者張建亞,也還沒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導演。
由此可見,《圍城》這部劇從拍攝開始,就得到了文化界最有名望的一批人的支持,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大事,是拍的他們自己的故事。
當年還是毛頭小子的陳道明自然沒有拖后腿,相反他貢獻出了從藝生涯中幾乎最好的表演。方鴻漸是一個志大才疏、滿腹牢騷卻又狂妄自大、愛慕虛榮的小知識分子,這樣的人上上不去、下下不來,只是夾在其中,充滿焦慮。因此陳道明在飾演方鴻漸時,特地將聲調變尖,經常流露出驕矜的神氣。
《圍城》小說第五章有一場過橋戲,小說里是這么寫的——
孫小姐道:“方先生怕么?我倒不在乎。要不要我走在前面?你跟著我走,免得你望出去,空蕩蕩地,愈覺得這橋走不完,膽子愈小?!兵櫇u只有感佩,想女人這怪東西,要體貼起人來,真是無微不至。汗毛孔的折疊里都給她溫存到。跟了上橋,這滑滑的橋面隨足微沉復起,數(shù)不清的藤縫里露出深深在下墨綠色的水,他命令眼睛只注視著孫小姐旗袍的后襟,不敢瞧旁處……辛楣笑說:“孫小姐,是你在前面領著他?還是他在后面照顧你?”鴻漸恍然明白,人家未必看出自己的懦弱無用,跟在孫小姐后面可以有兩種解釋,忙搶說:“是孫小姐領我過橋的?!边@對孫小姐是老實話,不好辯駁,而旁人聽來,只覺得鴻漸在客氣。鴻漸的虛榮心支使他把真話來掩飾事實;孫小姐似乎看穿他的用心,只笑笑,不說什么。
這一段心理描寫一波三折,直把方鴻漸的花花腸子給抖了出來,但是如果要呈現(xiàn)出影像,那就只剩下了方鴻漸很“老實”地說:“是孫小姐領我過橋的?!比珶o書中對方鴻漸心理的刻畫,對方鴻漸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打了折扣。
電視劇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這一點,充分設置了趙辛楣、方鴻漸、孫柔嘉三個人的互動,當趙辛楣問了這句話后,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立刻呆住了,而呂麗萍飾演的孫柔嘉則看向了方鴻漸和趙辛楣。書中說方鴻漸是“忙搶說”,劇中卻是方鴻漸猶疑了一會兒:“這個……”然后隨即如上回答道。說完后迅速和趙辛楣離開畫面,畫面在孫柔嘉身上定格了幾秒,孫柔嘉盯著方鴻漸一直在笑,然后這一幕結束。

在無法敘述方鴻漸的心理活動時,電視劇便采用了讓三個人用表演的方式向觀眾傳達這一信息,對沒讀過原著的觀眾來說,也許不能立刻領會到這一點,但對于已有了原著基礎的人來說,我想當能會心一笑。
正因如此,錢鍾書在看了全劇后,贊揚道:“愚夫婦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傳神;蘇小姐、高校長、方鴻漸、孫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其他角色亦配合得宜。此出導演之力,總其大成。佩服佩服!”
這種屬于文人的“巧舌如簧”,真可以說是對“你不討厭,可你這個人全無用處”這句話的絕佳注解,而在《圍城》里,這樣的細節(jié)比比皆是。每當許知遠們又開始焦慮于社會粗鄙化了的時候,便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圍城》,看看里面的自己。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p>
在小說里,這句話出現(xiàn)了好幾次,但電視劇里亦然。起先方鴻漸滿不相信,還出言辯駁,到后來由不得他不信了,只能自己不停咀嚼。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圍城”二字的由來,果然,這句話被刻在了電視劇開頭。

什么時候你才會覺得自己被圍困住了?當你找不到門的時候,這時你會覺得世界在變得越來越粗鄙化。那么如何解決?
英達和黃蜀芹導演的兒子給了許知遠們答案。
結語 “六點鐘”
三年后,英達找來了《渴望》的原作者王朔,希望拍一部情景喜劇,王朔推薦了梁左,于是三個人合力,做出了空前絕后的《我愛我家》。
當你學會擁抱大眾,大眾也可以擁抱你。
很多年后,黃蜀芹導演的兒子鄭大圣也走上了導演路。這些年,他將茅盾先生的大作《蝕》三部曲一一拍攝,依舊走在改編文學名著的路上。
若你依舊獨自前行,也必不會感到孤獨。
如果許知遠們明白這個道理,不再抱怨,那么也便不會再收到“你不討厭,可你這個人全無用處”這樣的評價了。
【作者孔鯉,微信公眾號“書林齋”(微信號:kongli1996),微博@孔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