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文/ 羅賓
我之前看過一個網(wǎng)站做的投票,內容是你最喜歡的中國導演,結果得票最高的是賈樟柯,其次是婁燁。
賈樟柯得票高我一點都不意外,作為第六代導演的旗手,在如此商業(yè)化的市場仍然保持獨立實在難得,他的電影始終關注小人物,社會變遷中小人物的命運動蕩。
賈樟柯在家鄉(xiāng)搞藝術中心,然后又開電影節(jié),第一節(jié)“平遙電影節(jié)”馬上要啟動了,賈樟柯是創(chuàng)辦人。作為一個成功的導演,如此不遺余力的回饋家鄉(xiāng),真心替平遙的觀眾高興。至少能就近看到很多優(yōu)秀的電影。就近有多便利你們可能想象不到,我之前在北京和上海都遇到過,從外地坐高鐵就為了看《家族之苦2》和《人生密密縫》,看完馬上就坐高鐵回去的學生。
影迷的朝圣之心可想而知。
另外多說一句,這一次“平遙電影節(jié)”公布了片單,你們感受一下:
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影片《自由廣場》
提名影片《伊斯梅爾的幽魂》
法國知名導演布魯諾·杜蒙新作《童女貞德》
美國獨立電影大拿理查德·林克萊特新片《最后的旗幟》
北野武大大最新力作《極惡非道·最終章》
年度重量級影片均在片單,
還有“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百年誕辰回顧展”的10部最新修復版展映。
老片迷無論如何都要走一趟了。
在此之前,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部有賈樟柯導演參與的電影——
《時間去哪兒了》
《時間去哪兒了》不只是賈樟柯一人的作品。
這是一部包含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五國導演的作品集和。
這些國家的導演并非隨機產生的結果,他們正好來自金磚五國,這五個國家都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傳承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影片也從文化上進行了一次積極的交流。
電影分成5個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部分,開篇分別以b、r、i、c、s五個字母代表著國家英文縮寫,最終又以時間為情感線索產生一種情感上的關聯(lián)。
五部短片分別由來自巴西的沃爾特·塞勒斯、俄羅斯的阿歷斯基·費朵奇科、印度的馬德哈爾·班達卡、中國的賈樟柯和南非的賈梅爾·奎比卡執(zhí)導。他們都是各自國家蜚聲國際的名導演。
這個強大的導演陣容放在集錦電影中,說是國際頂配也不過分。
同時這也是第一次國內院線有幸見到這些導演同臺爭艷,對于愛好偏文藝范的觀眾而言,絕對是個一次性觀看這么多大導演電影的好機會。
豪華的導演陣容不由得想起之前讓人印象深刻的集錦電影。
費里尼領銜的意大利導演大咖秀《三艷嬉春》,從德·西卡到維斯康蒂,他們將亞平寧半島的浪漫和風騷用膠片記錄,滿眼的豐乳肥臀構成了一幅艷麗的歐式油畫。
這部1963年的《帕戈羅格》分別取了導演名字中的一個字,帕索里尼、戈達爾、羅西里尼、格雷戈雷蒂。
彼時的帕索里尼還未封神,不過《軟奶酪》一出就把其他大師比下去了。
還有2002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開幕影片《十分鐘年華老去》,小號和大提琴兩個姊妹篇一共1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大師匯聚一堂用十分鐘解讀時間。
2007年戛納電影節(jié)60周年紀念作品《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網(wǎng)羅了幾乎所有的當代戛納系導演,每人一分鐘盡情揮灑。
近些年的《26種死法》系列等等,在不同電影大師的鏡頭下,大開腦洞詮釋相同的命題。
而此類電影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導演本身強烈的個人標簽上,《時間去哪兒了》就是這樣一部標簽突出的作品。
c for china
先來介紹賈樟柯的這部《逢春》。
熟悉賈樟柯的影迷都知道,時代背景是他電影中的重要角色。
80年代崔明亮們放飛自我卻仍舊迷茫的,90年代的小武被商業(yè)大潮拍得措手不及,趙濤在新千年的《任逍遙》和《世界》中尋找她想要的生活,最終她的夢想隨著《三峽好人》里的千年奉節(jié)一起沉入水底。她一個人在《山河故人》的塔前跳著迪斯科的模樣,寂寞極了。
與此同時,這些影片總會產生一種無力的宿命感,在時間的洪流面前,友情破碎、愛情潰敗、親情之間也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生離死別,散發(fā)一出悲壯氣息。
賈樟柯執(zhí)著于用鏡頭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期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fā)生的轉變。
不過這次科長在描繪家鄉(xiāng)平遙時卻使用了略帶輕松自在的口吻,鏡頭下一對中年夫婦在討論開放二胎政策考慮再生一個孩子。
對于賈樟柯的粉絲來講,這段故事最大的看點就是導演的老搭檔趙濤和梁景東的同框瞬間。另外導演從睿智的角度講述的這場“中年危機”也很值得玩味。
古樸中蘊含深情,這是導演賈樟柯對家鄉(xiāng)和電影的美好愿景吧。
“
只要你愿意,咱們就能把時間拿走的東西再一點點拿回來。
b for brazil
巴西的這段短片名叫《大地在顫抖》。
看片名就能感覺到這個故事與大家常見的桑巴熱情不同,影片沒有《上帝之城》的快節(jié)奏,也沒有《精英部隊》的復雜。本片出自巴西最著名之一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他的《摩托日記》是很多文青的心水作品,最愛他的《中央車站》,那段溫情的忘年交曾獲得柏林金熊獎的桂冠。
故事取材真實故事。2015年11月5日,處于巴西腹地的米納斯吉拉斯州一家鐵礦公司的水庫大壩坍塌,洶涌的泥石流沖毀了小鎮(zhèn),上萬人無家可歸。
導演沒有選擇破壞性的鏡頭去展現(xiàn)災難場景,而是用平實的鏡頭記錄下災難過后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如何應對如何重新拾起生活。
克制婉轉的鏡頭下,電影還蘊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線索。影片開始是一段父親為兒子傳授家族的口哨暗號,受災后小男孩失去父親,但他沒有放棄尋找父親的希望。時間一點點推移,小男孩逐漸掌握的口哨的竅門,最后面對空曠的山川吹響的口哨十分動人。
r for russia
五個短片中,私人最愛這部《呼吸》。
影片展現(xiàn)出了俄羅斯民族的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這段發(fā)生在與世隔絕的冰雪世界里的虐戀險象環(huán)生、驚心動魄。
另外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它在這個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下營造的溫度,在這層冰冷的視角中,觀眾可以領略到廣袤冰封的俄羅斯大地,而片中的人物設置又有種伏特加的烈性。
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選擇將時間與呼吸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一種時間緩慢到幾乎靜止的錯覺。
手風琴殘破的琴聲與呼吸又是怎樣聯(lián)系到一起的呢?
沒有一定的理科生和醫(yī)學生基礎絕對猜不到,這里不多劇透留給觀眾自行感受吧。
i for india
五部短片中最溫暖的一部,《孟買迷霧》。
印度導演馬德哈爾·班達卡選擇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印度人口最大的不夜城孟買,還將時間具象化成為一對兩極的角色:老人與孩子。
片中充分展現(xiàn)了印度文化,從服裝道具到角色的社會階層非常具有人文氣息。中產階級的孤獨老人和流落街頭的熱心男孩上演了一出忘年情誼,極具治愈效果。
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人在年輕的時候一無所有只有時間,而到了晚年衣食無憂唯獨不再擁有時間。
有點像時間對人類開的玩笑??吹竭@里,又有些致郁了。
s for south africa
最后介紹這部《重生》。
來自南非的這部電影是五部作品中最為大膽最為夢幻的。
導演賈梅爾·奎比卡名不見經傳,不過看過《第九區(qū)》的朋友一定可以感受到這股來自南非的經濟實惠型科幻片。
電影表面通過未來的角度去講述不可更改的人生和環(huán)境資源的擔憂,實則還是講述南非歷史中的種族隔離問題。而“重生”這個名字也是導演對于祖國人類文明發(fā)源地的一次致敬,很有特色。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五部不同國家的影片并非在共同探討一個命題作文式的內容,而是通過時間這個宏大的主題去展現(xiàn)經濟迅猛發(fā)展與社會劇烈變革。
五部短片組成詩一般的長篇故事,電影在探討時間中飽含愛的人性思考。
這也是伯格曼的《野草莓》、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馬利克的《生命之樹》等大師名作常常討論的哲學命題,存在與時間。
電影不再是銀幕上二維的畫面,時間維度的引入使影片變得立體。而本片中的時間更像一位抽象的主演。
五個故事中,時間都作為一個絕對主角穿梭其中。它隱藏在夫妻間消磨的情感中;以冷峻的視角呈現(xiàn)下災難后破碎的生活;在天寒地凍中它放慢腳步短暫停留;人潮洶涌中它會迷失方向;最后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完成了它的輪回。
時間的角色又是對每個人的提問,正如電影的名字,
時間去哪兒了?
這道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影片留給觀眾很多的思考空間,每個人看完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就像科長說的:
這部影片中的5個故事都是從情感出發(fā)的,能夠讓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人分享。
《逢春》說:
唯真情能抵時光。
也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