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京劇名劇,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劉備過江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的故事而改編的,后成為馬派的看家戲。故事見《錦囊記》傳奇及《三國演義》。又名《甘露寺》、《美人計》、《回荊州》。
孫權因劉備占據(jù)荊州,屢討不還,與周瑜設美人計,假稱以妹尚香許婚劉備,欲誆其過江留質,以換荊州,為諸葛亮識破,使劉借周瑜岳父喬玄以說孫權之母吳氏。
吳氏在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劉備贅婚東吳后,周瑜故用聲色、宮室以羈縻之,劉備果不思回轉荊州。趙云用諸葛亮所付錦囊妙計,詐稱曹操襲取荊州,劉備求孫尚香同走。
孫允,辭母同劉潛逃。周瑜遣將追截,又皆為孫夫人斥退,周瑜率兵繼至,諸葛亮已預備船只,接應劉備脫險,周瑜反為張飛所敗。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
是一項文化工程,為祖國的文化事業(yè)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
錄制京劇音配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京劇藝術的搶救、傳留和振興。
京劇音配像的劇目大部分是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劇舞臺上的藝術珍品,有的還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涉及京劇各個行當、各個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觀看過梅蘭芳、馬連良的合作演出后,業(yè)內尊稱“陳十二爺”的聲腔專家陳彥衡認為,馬連良的嗓音已經(jīng)到了“音膛相聚”的境界,前途不可限量。由于滬上演出盛況空前,唱片公司也趁熱打鐵,邀請馬連良灌制唱片。于是在“蓓開”公司灌錄了《一捧雪》、《大紅袍》、《甘露寺》等11 面,在“開明”公司灌錄了《三顧茅廬》、《火燒藤甲》、《哭周瑜》等14 面,共計25面之多,破歷次灌音記錄。
劇評家梅花館主在一次訪談中問馬連良:“此次來滬,日演整出大戲,連唱帶做,需四五小時之久。天天如此,能不疲憊嗎?”馬連良回答:“鄙人做事,向不含糊。人家給我多少好處,我總得賣還人家多少氣力。老板花了一萬幾千塊錢請我唱戲,我不賣力氣,怎么對得起他。就是聽戲的朋友,他們花了一塊多錢光臨到大舞臺來,總算看得起我,我就得認認真真地報答人家。至于辛苦吃力,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并為一談。”由于性格仁厚,做事認真,馬與各大戲院結下良好關系,各地爭相約請,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紅遍大江南北,“馬派”藝術風格也順其自然地被廣大觀眾所喜愛并接受。
在1930 年前后,“馬派”兩個字不斷見諸于報端,這對藝術上已經(jīng)取得一定成績的馬連良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鞭策,在自身實力不斷提高及外界輿論的大力推動下,馬連良終于決定自組班社,從此脫離“打工”行列,成為真正的“馬老板”。1930 年9 月26 日扶風社正式成立,首演于北平中和戲院,劇目為獨具本門風格的《四進士》,而沒有選用1924 年首次掛頭牌和1927 年首次挑班時所演的譚派名劇《定軍山》,此舉向世人表明,脫胎于譚派的馬派應運而生了。
(馬龍《不信東風喚不回:我的祖父馬連良》)

張愛玲對于話劇借重京劇而風靡上海感到吃驚,這可能是她對于中國話劇史的演進與京劇的發(fā)展史了解得不夠造成的。話劇是“舶來品”,自從它被引進國內以來,與戲曲相互借用的例子并不罕見。在中國話劇的幼稚期,對傳統(tǒng)戲曲甚至有所依賴,比如“出將入相”的門簾、上場時念的“上場詩”及通報姓名等戲曲套數(shù)就常被話劇借用。
張愛玲在散文《洋人看京戲及其他》里歸納了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俗常的生活場景:“……頭上搭了竹竿,晾著小孩的開襠褲;柜臺上的玻璃缸中盛著‘參須露酒’;這一家的擴音機里唱著梅蘭芳;那一家的無線電里賣著癩疥瘡藥;走到‘太白遺風’的打牌底下打點料酒……這都是中國。”
張愛玲對京劇的見識是作家的見識,不僅為普通觀眾所無,也為京劇行當中人所無。張愛玲對京劇獨特的見解,似乎證實了“見多識廣”那句話,她張口“最流行的幾十出京戲”仿佛表明她看過不少京戲劇目。她寫道:“最流行的幾十出京戲,每一出都供給了我們一個沒有時間性質的,標準的形勢——丈人嫌貧愛富,子弟不上進,家族之愛與性愛的沖突——《得意緣》《龍鳳呈樣》《四郎探母》都可以歸入最后的例子,出力地證實了‘女生外向’那句話?!?/p>
(王一心《深艷:藝術的張愛玲》)
淘書方式一
復制下方淘口令
打開手機淘寶/手機天貓
進入團結出版社旗艦店
【團結出版社旗艦店】,復·制這段描述€K10h0ysmfmg€后咑閞手機淘寶或者用瀏覽器咑閞查看
淘書方式二
戳下方“了解更多”
進入團結出版社微店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