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張繼焦自稱為焦裕祿的“第七個孩子”。他年幼時患了重病,貧窮的父母走投無路,把一歲的他包在谷稈中準備扔掉。而哭聲引起了正在了解受災情況的焦裕祿和幾名干部的注意。
看著奄奄一息的孩子,焦裕祿從兜里掏出一個筆記本,給縣人民醫(yī)院的高院長寫了一封信,撕下來遞給了這對父母。為了感激焦裕祿的救命之恩,“張徐州”的父母將他的名字改為張繼焦,取繼承和發(fā)揚焦裕祿精神之意。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焦裕祿的故事已經(jīng)為人們傳頌了半個多世紀。在“最美奮斗者”的光輝背后,是一個無私、果敢、摯誠的人。青年時他經(jīng)歷過顛沛逃亡,成為黨員后他為共和國重工業(yè)豎起里程碑,在蘭考他治理了頑固的自然災害,為蘭考人民規(guī)劃好未來藍圖。
敬請觀看本周鳳凰大視野《把淚焦桐成雨——焦裕祿生平紀事》!
逃離牢獄,踏上紅色道路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博山區(qū)北崮山村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中?!督故献遄V》中,寫于明代的序有言:“耕耘之外以行仁為務(wù)?!?/span>
焦裕祿出生時正趕上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他的爺爺特地請人給他起了“裕祿”這個名字,希望他將來不再受苦受累,可以過上太平富裕的日子。

焦裕祿故居
他少年時代寫的一篇作文中提到:“闞家泉的泉眼有鍋口粗細,傳說有一條蛟龍自東海鉆來,在此處出洞,洞口也就成了泉眼。清凌凌的泉水從泉眼涌出,在近處的洼地浸成一個小湖,然后沖刷出一條河流…”
這種平靜的日子并沒有持續(xù)多久,當他14歲時,日本人入侵,來到博山,經(jīng)常掃蕩他的家鄉(xiāng)。焦家原本勉強支撐的油坊生意一落千仗,走投無路的父親焦方田上吊自盡,焦裕祿也被日寇抓去坐牢。
電視劇《焦裕祿》編劇何香久說:“其實就是抓勞工,抓到了縣城,在日本人的憲兵隊關(guān)了半年,它要不斷地補充這些人,有錢的就給贖走了,沒錢的留下。三五個人、十來個人不值得送,又抓,抓完了有錢的又贖走了。沒錢的還留下?!?/span>

焦裕祿母親
“在這期間,他母親每隔一天就要跑趟縣城,從他們家那個山村到縣城日本人的憲兵隊,七十多華里,山路,他母親小腳,就顛著小腳,隔一天要走七十多華里的山路,去看看她兒子。她沒有能力救她兒子,把地也賣了,不夠,房子也賣了,不夠,那怎么辦,就在里邊關(guān)著,他母親每隔一天要看一次。她看一次,最終的意義只有一個,知道她兒子還活著?!?/span>
據(jù)焦裕祿傳記記載,在撫順煤礦,被抓去的二十多個同鄉(xiāng)死去十七八個。他千方百計地與在當?shù)厝諅蜗狸牴ぷ鞯耐l(xiāng)拉上關(guān)系。在同鄉(xiāng)的幫助下,他逃離了煤礦,開始了在江蘇宿遷長達兩年的逃亡、雇工生活,也在這期間了解了共產(chǎn)黨。
焦裕祿在后來根據(jù)回憶寫成的簡短傳記中曾這樣寫道:“新四軍北上,宿遷解放,建立人民政府,經(jīng)常開會,才真正認識了共產(chǎn)黨是為人民辦事業(yè)?!?/span>

焦裕祿的回憶傳記手稿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焦裕祿回到故鄉(xiāng),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初中學歷實現(xiàn)“逆襲”,
憑的是?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第一批一百五十余項蘇聯(lián)援建的重點工程開始建設(shè),一批批優(yōu)秀的地方干部被抽調(diào)到籌建的廠區(qū)。焦裕祿是從共青團鄭州市委第二書記的崗位上被抽調(diào)到洛陽重型礦山機械廠籌建處的。
洛礦工作期間,焦裕祿的自述中這樣寫道:“參加革命歷史不長,為人民做的事很少,但不斷得到黨的提拔,人民又給予極高待遇……這便是我能在工作上經(jīng)常保持業(yè)績肯干的主要力量?!?/span>
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說:“洛礦是父親成長、成熟的地方,洛礦培養(yǎng)了父親,他在這里學會了嚴謹、科學的管理思想和親民、愛民的工作態(tài)度?!?/span>
當他到達洛陽澗西時,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到處是如火如荼的建設(shè)工地及運送建筑材料的卡車。
原洛陽礦山機械廠職工張興霖說:“(剛開始)整個都沒啟動,大概就是30來個人,有搞工程設(shè)計的,有搞基建的,當時礦山呢,整個這個見習區(qū),還是一片莊稼,都是莊稼地?!?/span>

建設(shè)時期的洛礦
焦裕祿被任命為洛礦籌建科科長。三年后,洛礦一金工、二金工兩個車間率先拔地而起。廠里提出邊建設(shè)邊安裝的口號,開始了試生產(chǎn)。焦裕祿在這一年的十二月被任命為一金工車間主任。
原洛陽礦山機械廠職工徐魁禮說:“白天就在那兒看,能看著他(焦裕祿)忙活著。晚上呢,我們,有時候我們加班到12點,走了以后,他還在車間?!?/span>
當時,新中國的工業(yè)項目幾乎都是由前蘇聯(lián)援建。廠里的設(shè)備和圖紙上面全部都是俄語。焦裕祿覺得,如果連機器圖紙都看不懂、不熟悉的話,根本沒資格領(lǐng)導大家干活。于是向有在蘇聯(lián)留學經(jīng)驗的趙廣宜學習起了俄語。

洛礦時期的焦裕祿(右一)
1958年年初,中國決定自己制造礦井提升設(shè)備。一臺重達108噸的龐然大物——2.5米雙筒卷揚機的生產(chǎn)任務(wù)落到了洛礦一金工車間。焦裕祿擔任生產(chǎn)總指揮,限定工期是1958年國慶之前。
面臨設(shè)備不全、技術(shù)不足、經(jīng)驗為零的問題,焦裕祿的辦法也仍是一張白木桌、一條長凳子,死磕在車間。這個大板凳竟被當成“床”使用了50多天。最終,靈活實際的“焦式土法”一舉成功。生產(chǎn)任務(wù)順利完成!
這次的攻堅戰(zhàn)役,不僅締造了洛礦的榮譽,也轟動了全國,被后世稱為“共和國重工業(yè)起步的一個里程碑”。
不僅僅是栽樹
1962年12月的一個傍晚,焦裕祿頭戴一頂火車頭帽,身穿半舊黑色棉大衣,手提辦公用的布兜,悄然走進蘭考縣委機關(guān)大院報到。
蘭考的東壩頭是九曲黃河的最后一個拐彎處,僅縣志記載,蘭考就曾決口了29次。決口帶來了內(nèi)澇、風沙、鹽堿等問題,逼得百姓外出逃亡。
他在蘭考工作的470天中,只留下了四張照片。這四張中,三張都是蘭考縣委的新聞干事偷拍的。只有一張站在泡桐樹下的,是焦裕祿主動提出要拍。他說:“我愛泡桐,就跟泡桐合個影吧?!边@可能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張焦裕祿的珍貴照片。

焦裕祿與泡桐的合影
焦裕祿到蘭考的第四天,就來到一個叫老韓陵的村子考察,他就是從這里發(fā)現(xiàn)了泡桐的“秘密功效”。
電視劇《焦裕祿》編劇何香久說:“他在那兒住宿,一看從地下到天花板,碼的都是那個風箱 他就問那個老大爺,他說肖大爺,怎么全村的風箱都到你這兒來啦?”
“這個飼養(yǎng)員說,上海樂器廠的人上蘭考來買泡桐,因為蘭考的泡桐叫蘭桐,是做樂器的好材料。上海人他門檻兒精,他一看,沒有泡桐樹了,各家各戶一轉(zhuǎn),燒火的風箱是拿泡桐做的,把風箱全買了。焦裕祿說這個事對我啟發(fā)最大,泡桐能固沙,還是經(jīng)濟作物,經(jīng)濟林木能給蘭考帶來富裕?!?/span>
焦裕祿說:“要好好記住,當工作感到?jīng)]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崩享n陵村成為焦裕祿在蘭考留得最多的地方。在這里,他建立起了泡桐實驗站,蘭考植樹造林、栽種泡桐的局面從這里起步。
他還帶領(lǐng)蘭考人民挖河、修閘、除澇、清淤,進行水患治理。直到1964年去世時,這樣的工作仍在進行。1964年的3月,焦裕祿病情惡化,住進醫(yī)院,被確診肝癌晚期并腹腔、全身皮膚結(jié)節(jié)轉(zhuǎn)移。醫(y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焦裕祿烈士之墓
原蘭考縣三害調(diào)查隊隊員肖百孝說:“張欽禮又去了(醫(yī)院)。去了就跟焦裕祿他倆就說了很多安排后事的話,意思就是說我不行了,我快走啦,我走了以后,這蘭考,改變蘭考面貌的這個重擔就落到你肩上了。跟欽禮說,我走了以后,你一定得想法把蘭考面貌改變了,把風沙治好,三害除掉。這是親自給他安排的?!?/span>
原蘭考縣委宣傳干事劉俊生說:“我親自問過張欽禮,我說這個灌淤,焦裕祿死了以后才灌的,那咋能扯到焦裕祿的身上頭啊?他說你都不懂,原來這個藍圖就是俺跟焦裕祿共同制定的藍圖,就有灌淤這一項。要沒這個藍圖,我咋能實現(xiàn)這個計劃?也可以就是說,焦裕祿的精神,張欽禮給他變成物質(zhì)了,精神變物質(zhì)了,他說沒有焦裕祿的精神,沒有焦裕祿制定的這個藍圖,這個灌淤咱現(xiàn)在也實現(xiàn)不了?!?/span>
直到1968年,張欽禮等人才利用黃河水灌淤的方法徹底解決了鹽堿地的問題。

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如今的蘭考縣徐場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樂器村”,因為蘭考的泡桐質(zhì)地疏密適度、紋理天然美觀,最適合用做樂器的音板。現(xiàn)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家,都在做與樂器相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焦桐”不僅讓蘭考人民告別災害,更在幾十年后幫助他們致富!
焦裕祿的筆記本上寫道:“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zhàn)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span>
敬請觀看本周鳳凰大視野《把淚焦桐成雨——焦裕祿生平紀事》!

編輯: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