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20個“山花獎”獲獎作品
20個創(chuàng)作背后的動人故事
中國藝術報記者 鄧立峰
1月18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xié)、福建省文聯、廈門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20個優(yōu)秀的民間文藝作品榮獲本屆“山花獎”。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20個獲獎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講述了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的動人故事。
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yōu)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
民歌作品壯族歡哈《歌路長 情海深》
表演單位:廣西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表演者:羅鳳梅、劉海嘉、潘婷、
姚啟媛、韋新琳、農正甫、廖常年、蔣成

壯族歡哈《歌路長情海深》展示了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男女有情人尋情、探情、連情的戀愛場景,表現了戀人之間從初相見時的朦朧眷戀,到等待中度日如年的相思之情,以及追求幸福的美好憧憬。作品通過二聲部、三聲部演唱的起、承、轉、合,呈現了主唱與伴唱之間豐富的情感表達;依靠收放自如的和聲進入,銜接、交織、反復強調的張弛有度,彰顯廣西壯族歡哈演唱形式的藝術魅力。
【編導鄭天雄談創(chuàng)作】從2022年開始,我所任職的廣西山歌學會和廣西民協(xié)共同籌劃,推出一部能彰顯廣西特色的民歌作品。我們選定非常具有“廣西味”的歌唱形式——壯族歡哈,來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壯族歡哈是傳統(tǒng)的多聲部演唱形式,“歡”指唱山歌,“哈”指合唱、伴唱。在壯族“三月三歌圩”中,“以歌傳情”“以歌擇偶”是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在創(chuàng)作《歌路長情海深》的過程中,我選擇以壯族“三月三歌圩”尋情、探情、連情、談情、抒情的戀愛情景為表現對象,用歡哈來表達壯族“千年歌路長,相愛情海深”的主題。同時,我保留了歡哈經典的歌調,新創(chuàng)作了歌詞,通過不同的歌調,讓大家真切感受壯族“三月三歌圩”的面貌。歌曲演唱者來自廣西龍圩、都安、龍州、田東、三江、柳江、馬山等縣區(qū),其中既有自由職業(yè)者、教師、基層文藝工作者,又有農民,他們都是壯族歡哈演唱的名家和后起之秀。
民歌作品《阿依嫫嫫》
表演單位: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文化館
表演者:王小全、楊俄祖、曲別布前、
乃保色布、冉拉師言、胡海濤

《阿依嫫嫫》根據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普米族婚俗歌謠改編而成。歌謠原始音樂素材分為“讓色葉歪”“杠邛葉歪”“幾都葉歪”“杠真葉歪”四段式,唱詞涵蓋了普米族人在生產生活、婚俗禮儀等方面的文化習俗,是一部普米族人的“活態(tài)百科全書”。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民族民間歌謠逐漸面臨失傳。2020年,九龍縣文化館經過三年的搶救性收集、整理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將這首歌謠分為高聲部、次高聲部、中聲部、低聲部四個聲部,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來進行演唱,民歌《阿依嫫嫫》也從田間走向了舞臺。
【編導海日爾他談創(chuàng)作】2012年夏天,九龍縣文化館歌舞數據庫收錄工作提上日程,田間地里開展摸底調查成為常態(tài)。民歌《阿依嫫嫫》的誕生正是來源于文化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白鹁吹挠H客啊,你從遙遠的東方到來,你用馬隊馱來的黃金彩禮,堆滿了我家整個禮堂……”《阿依嫫嫫》唱詞抒意直白,熱鬧喜慶中將民族婚俗一一道明,充分展現了民族特色、風土人情和時代風貌。
民歌作品《搟氈調》
表演單位:陜西省吳起縣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表演者:朱強、林醛、陳曉榮、
康旭東、楊浩峰、張明、劉延琛、
白立存、周艷芬、史靜靜

吳起搟氈技藝是陜西省非遺保護項目。由吳起縣民協(xié)和延安市民協(xié)創(chuàng)作編排的原生態(tài)民歌《搟氈調》表現了搟氈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極具原生態(tài)表演風格和舞臺感染力,節(jié)目中,十名演員分別展示了搟氈技藝中的彈毛、噴油、卷簾子、撒毛、洗氈、整形等環(huán)節(jié),生動而真實地再現了搟氈技藝的流程。
【編導朱強談創(chuàng)作】2008年,吳起搟氈技藝被納入到陜西省非遺保護名錄之中。為了向人們展示獨具特色的搟氈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搟氈技藝的流程和文化內涵,在我擔任吳起縣文化館館長期間,我和我的創(chuàng)作團隊根據搟氈藝人生產時隨意哼唱的曲調、彈毛弓等搟氈器具在藝人勞作時生發(fā)的強烈的節(jié)奏感,編創(chuàng)出了極具原生態(tài)風格的《搟氈調》。我覺得,《搟氈調》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獲得“山花獎”,主要得益于它完整地呈現了搟氈技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在其中融入陜北道情的風格、勞動號子的律動、陜北民歌的韻味,將搟氈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情趣,用情景再現式的表演展示出來,生動有趣。
廣場歌舞作品《展宏魁》
表演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閩南跳鼓又叫跳花鼓,傳說起源于元代,泉州民間稱跳花鼓演繹的是梁山好漢扮演雜耍藝人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該民間舞種曾流布于閩臺之間,有普天樂、梁園跳月、展宏魁、玉樓伡鼓等舞曲名稱。如今,原生態(tài)閩南跳鼓面臨急需搶救保護的現狀。此次創(chuàng)作的廣場歌舞作品《展宏魁》基于多方文獻資料分析與舞姿復現,并在原始鼓譜基礎上,將原生態(tài)跳鼓舞中人物所持的道具與打擊樂有機融合其中。作品為兩段體,分別為跳鼓舞的傳統(tǒng)復現和跳鼓舞的現代傳承與發(fā)展。
【編導陳雯談創(chuàng)作】廣場歌舞作品《展宏魁》的創(chuàng)作緣起于2019年由我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yǎng)項目。在執(zhí)行項目的過程中,我從拍胸舞藝人楊德意那里了解到,他的父親、泉州跳鼓舞傳承人楊清端的離世,讓他突然意識到要繼承父業(yè),從事民俗表演,傳承優(yōu)秀民間文化——跳鼓舞需要兩人配合,一人旋鼓一人擊鼓,和楊德意父親一起跳民俗舞的人因失去舞伴不想再跳了。作為一名舞蹈創(chuàng)作者,我意識到有義務盡自己的一份力。我從各方收集文獻資料,向學者問詢了解相關史實,創(chuàng)作了《展宏魁》。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發(fā)現閩南跳鼓雖有人物和舞蹈動作,卻沒有舞蹈場域圖,而場域圖在臺灣地區(qū)仍有保存。幸運的是,來自臺灣地區(qū)的舞蹈教師林元凱給我們帶來了閩南跳鼓的舞蹈場域圖,創(chuàng)作才得以推進,這也展現了民間舞蹈讓兩岸同胞共品人間情味的動人故事。李林老師傳承和發(fā)展了跳鼓舞鼓譜。創(chuàng)作期間,節(jié)目得到了周瓊瓊、郭峰、楊德意、肖淑萍、周天福、吳潤珠、許在生等民間文藝家以及福建省京劇院、泉州歌舞劇院的幫助。
廣場歌舞作品《斯瑪卓》
表演單位:西藏日喀則市
甲措雄鄉(xiāng)斯瑪占堆行政村
文藝演出隊

斯瑪卓是一種注重情緒表現的民間腰鼓舞,均由男性演繹。該腰鼓舞鼓點明快、節(jié)奏感強,豪邁奔放、催人奮進。其中,所用的鼓是帶長鼓把的圓鼓,舞時將長鼓把橫插在身后的腰帶內,使鼓豎立于左腰。舞蹈時,先由一名卓本(領舞)手里拿著一支捆著哈達的木棒,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詞,身穿彩條衣服、腰系多皺短裙、挎著大鼓的小伙子們奔騰而出,羽錘齊動,鼓聲震天,舞蹈熱情而奔放。
【演員達瓦平措談創(chuàng)作】我是來自雪域高原西藏的一名斯馬卓舞者。斯馬卓是由民間藝人表演的腰鼓舞,作為藏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形式,斯馬卓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2021年,斯馬卓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新一代的斯馬卓傳承人,我們會倍加珍惜這份榮譽,繼續(xù)用這種傳統(tǒng)民間鼓舞傳遞美好,宣傳我們美麗的家鄉(xiāng),祝福偉大的祖國。
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優(yōu)秀民間文學作品
《隴南·老山歌》
(上下冊)
作者:楊克棟

《隴南·老山歌》(上下冊)采錄內容為流行于甘肅隴南、天水和定西地區(qū)的傳統(tǒng)二句式山歌,共計14000余首。書中所錄作品語言質樸無華、流暢自然、充滿鄉(xiāng)土氣息。作者采錄時間跨度較大,所涉生活場景十分廣泛,遵循了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的規(guī)范,充分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觀念、情感、風俗禮儀與歷史記憶。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兼?zhèn)?,文學價值、學術研究及史料價值均較出眾,是近年來搶救、保護甘肅原生態(tài)山歌的一項重要成果。
【作者楊克棟談創(chuàng)作】從開始采集山歌,到《隴南老山歌》出版,經歷了60多年的時間。1958年我從甘肅臨洮農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家鄉(xiāng)西和縣一所國營林場工作。林場常年有數百名工人從事林業(yè)生產,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山歌唱把手”。在勞動時,他們面對聳立的大山引亢高歌,漸漸地,我被山歌豐富的語言特色和表現手法深深吸引。從那時起,我開始采集山歌,直到1979年我因工作調動離開林場,前后20余年的時間,我采集了山歌3300余首。改革開放后,我采集的山歌數量逐漸增加,利用下鄉(xiāng)工作的機會,我走村串戶、留心打聽、登門拜訪“山歌唱把手”,通過這種方式盡可能多地加以收集。在我退休之后,從2004年起,我放下手頭所有雜事,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歌采集工作中。依靠眾多“山歌唱把手”和各地文化學者的幫助,采錄了大量的山歌原始資料,日以繼夜地伏案整理。《隴南老山歌》一書也終于出版面世。這些老山歌都是當地人祖祖輩輩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整理山歌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做刻意的修改和遴選、刪減,以保證其本真性和完整性?;仡欉@60多年采集山歌的漫長歲月,可謂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但想到這些山歌能順利流傳下去,喜悅之情、成就之感難以言表。
《大運河·河北民間故事》
作者:楊榮國

《大運河·河北民間故事》是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匯總河北段大運河民間故事的作品。書中收入的140余篇作品,是在1000余篇有關大運河的河北民間故事中精挑細選而來的。該書著重突出運河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吸收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編纂思想,吸收當代民間文學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按照科學性、廣泛性、地城性、代表性原則,側重用“方言型”語言忠實記錄,盡可能保持民間故事的原汁原味,更好地反應故事的原貌和地方特色。
【作者楊榮國談創(chuàng)作】2021年底,河北省民協(xié)啟動《大運河·河北民間故事》一書的編纂工作,我們迅速行動,組織大運河沿線市縣民協(xié)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深入挖掘、采集大運河民間故事。本書共計55萬字,收錄了140篇傳說和故事及部分地域特色鮮明、較有代表性的運河號子。展現了運河兩岸人民大眾的生活故事、精神追求、情感需求,以及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對我個人而言,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已有40年,從當初20歲的黃毛丫頭到現在兩鬢斑白,我自己也從一個民間文藝愛好者成長為河北省民協(xié)的負責人。幾十年來,我無數次地在大運河河北段沿線的縣市考察調研、深入走訪,關注大運河河北段沿線蘊含的豐富民間故事富礦??梢哉f,河北民間文藝事業(yè)就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生命。
新故事《箭塔村故事集》
作者:盧樹盈

坐落于四川省蒲江縣甘溪鎮(zhèn)的箭塔村因箭塔而得名,箭塔是一座佛塔,已有千年歷史,底部被挖空,上大下小,歷經兩次大地震卻屹立不倒,成為村中的“傳奇”建筑?!都骞适录肥珍浟思逯锌诳谙鄠鞯拿耖g傳說故事,展現了箭塔村豐富的歷史文化;書中同樣收錄了大量新故事,彰顯了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書中的故事來源于生活,體現了村民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展現了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的幸福生活。
【作者盧樹盈談創(chuàng)作】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從小就喜歡聽民間故事,看歷史古跡。我14歲離開學校,1996年嫁到箭塔村。我發(fā)現箭塔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因此流傳下來很多傳說故事。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正在慢慢消逝。我想把箭塔村的故事傳遞下去,就開始走鄉(xiāng)串戶搜集素材,用村里的歷史古跡寫故事。但我初中都沒讀完,要寫故事很不容易,在寫了一百萬字的廢稿以后,才發(fā)表了第一篇故事。在寫歷史故事的同時,我也關注箭塔村的新故事,辛勤勞作的農民、起早貪黑的小販、身殘志堅的殘疾人、奮發(fā)有為的基層干部……新農村中的各類人物和有趣的故事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了以箭塔村歷史古跡為表現對象的民間故事和新農村相關故事,出版了《箭塔村故事集》,保護和傳承鄉(xiāng)土文化,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
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優(yōu)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
皮雕《留給春天的種子》
作者:武權

皮雕《留給春天的種子》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秋日里因果實飽滿而垂首的向日葵,作品極富視覺震撼力,所要傳達的既是一種薪火相傳的希望,也是一種義無反顧的責任?!读艚o春天的種子》以皮革為載體,利用雕塑語言加以創(chuàng)作,同時也結合了多種皮革造型工藝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技藝,是一件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藝講本土故事的作品。
【作者武權談創(chuàng)作】2019年的一個秋日,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看到路邊的向日葵在逆光下變成暗紫色,和橙黃色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那橫、斜、豎直的枝干疏密有致地排列著,與向日葵的花盤組合在一起,非常震撼!它喚起了我對人生的思考,我當即拍了些照片?;氐郊液?,我一直想以皮雕展現那震撼人心的場面。我先后繪制了大約十幾張草圖,反復嘗試各種構圖,最后終于找到了準確表現它的方式。2023年4月,《留給春天的種子》首次與觀眾見面,在展覽期間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展覽現場,我注意到,好多人走近看,離遠看,不說話,仿佛是在思索什么,這也許應了那句話:“‘近距離’感受藝術的起點,‘遠距離’感受藝術的終點”。對此,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剪紙《潮風百韻·一剪千華》
(一組 15 件)
作者:曾萬春、陸漢榮、朱淑平

《潮風百韻·一剪千華》一組15件,以潮州特色建筑“門樓”正面墻體為承載,集潮州千年文脈所蘊含的崇文重教、仁義禮智信等社會倫理規(guī)范于一身,通過剪紙藝術講述林大欽、翁萬達、郭子儀、穆桂英等歷史名人的經典故事。作品將潮州木雕、石雕、嵌瓷、潮劇、大吳泥塑等藝術元素巧妙融入剪紙創(chuàng)作之中,淋漓盡致地呈現了潮州文化的底蘊。
【作者曾萬春談創(chuàng)作】潮州被譽為“中國民間工藝傳承之都”,潮州剪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將潮州剪紙融入教學體系,能夠為學生拓展非遺學習與實踐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參與者。為此,在韓山師范學院和廣東省、潮州市文聯、民協(xié)的支持下,我們組建了剪紙創(chuàng)作團隊,帶領學生走遍潮汕大地,深挖、整理潮州歷史文化資源,并用剪紙的形式加以藝術表達?!冻憋L百韻·一剪千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該作品體量宏大、剪制精細,充分呈現了潮州剪紙的獨特技藝和藝術效果。同時,我們攻克了一道道創(chuàng)作難關,對剪紙的技法、配色和展示方式加以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潮州剪紙的新風格。作為一名從事民間文藝教學的高校老師,我始終心懷對中國民間文藝的熱忱和激情,牢記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我將繼續(xù)用中國民間藝術這門語言講好韓師故事、潮州故事、中國故事。
刺繡《法海寺造像系列》
(一組3件)
作者:王麗華



《法海寺造像系列》以真絲為底料,素材源自于北京法海寺宮廷壁畫“三大士圖”:水月觀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畫像。為了充分表現壁畫的內容及特點,作者采用了自創(chuàng)針法“八工針法”,設色雅致、摻色輕柔、變化豐富、清新不俗,克服了絲線易反光的特點,更好地表現出壁畫的質感,也表現出了壁畫經日久侵蝕后的粗糙感和滄桑感。同時,作者靈活運用亂針、平針、滾針等針法刻畫細節(jié),虛實并舉,層次分明,明暗對比強烈,空間感強;人物造型生動,輪廓結構得當,色彩飽滿,仿佛能讓觀者感受到安逸、舒適的感覺。
【作者王麗華談創(chuàng)作】法海寺是明代皇家寺院,寺內壁畫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極具時代風格,享譽海內外。2012年秋,我慕名到法海寺參觀,當看到壁畫“三大士圖”時,被其流暢的線條、細膩的畫工以及“瀝粉堆金”“疊暈烘染”等工藝深深地吸引了,從此在心中埋下了用蘇繡來對其加以創(chuàng)作的種子。隨著我自創(chuàng)的刺繡針法“八工針法”運用純熟,我有底氣以法海寺壁畫進行創(chuàng)作了。2016年3月,我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幅作品《水月觀音造像》,作品歷經15個月完成;這之后,我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普賢菩薩造像》《文殊菩薩造像》兩幅作品,最終用蘇繡還原了法海寺壁畫“三大士圖”?!斗êK略煜裣盗小吩趥鞒辛颂K繡經典技法的基礎上,拓寬了蘇繡的表現題材,隨著新技法“八工針法”的運用,也形成了獨特的刺繡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核雕《那個年代》系列作品
(一組5件)
作者:田洪波





《那個年代》系列作品,以桃核為原料,利用桃核天然紋理結構構思雕刻,使用了圓雕、浮雕、鏤空、鑲嵌等雕刻手法。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那些年代”的生活場景,以木制小推車、馬車、大豐收拖拉機、大拖拉機、“二八大杠”自行車為創(chuàng)作對象,反映“那些年代”的生活場景。作品趣味盎然,引人入勝。
【作者田洪波談創(chuàng)作】《那個年代》系列作品可以算是“十年磨一劍”的創(chuàng)作——從2012年春節(jié)前夕下刀雕刻《滿載而歸》,到2022年創(chuàng)作完成《戀》,“那個年代”系列正好歷時10年,完成了一組五件作品。在這組作品中,我雕刻了小推車上滿載的年貨、駕駛馬車的老者和懷抱嬰兒的婦人、拖拉機上豐收的糧食、“二八大杠”自行車等等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獨屬于“那個年代”的景觀。我一直認為,一名優(yōu)秀的核雕藝人,必須具備創(chuàng)意思維和足夠的耐心。有了好的創(chuàng)意,核雕作品才會有特色,有自己的風格;有了足夠的耐心,才能在桃核的方寸之間完美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意?!赌莻€年代》系列作品就體現了我對于核雕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
竹雕《竹藝西游記》
(一組5件)
作者:周桂新、金英萍





竹雕作品《竹藝西游記》取材自《西游記》的代表性情節(jié),設計了“定海神針”“大鬧天宮”“西天取經”“火焰山”“功德圓滿”五件小作。作品采用一段竹子進行整體制作,不斷彎折、移位,再使用圓雕、浮雕技藝進行鏤刻,并結合熱彎、修整等工藝,構成了豐富多變的內容和形式。作品中,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生動活潑,天兵天將活靈活現,就連細微處的花草樹木也被精心雕刻出來,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技藝。
【作者周桂新談創(chuàng)作】《竹藝西游記》是我與夫人金英萍共同創(chuàng)作的。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們都非常喜歡竹子所象征的高潔的精神,在竹雕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也將自己對于竹子的思考融入其中。多年來,我們深入學習、鉆研竹雕傳統(tǒng)雕刻技藝,并探索、嘗試新的雕刻技法,總是在后一件作品中打破前一件作品的設計理念。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們運用移位的雕刻技法,在一段竹子上“以小變大”“無中生有”,形成了獨特的雕刻技法。例如,在《竹藝西游記》中,我們讓一段8毫米厚的竹子,在沒有任何竹材料嫁接的情況下,變成了30厘米左右的厚度,而作品中細微的花草樹木,就來自于一次次彎折、移位后的創(chuàng)作。我們研究新技法,探索新思維,希望以我們的努力傳承優(yōu)秀的民間工藝。堅持創(chuàng)新是我們永遠的方向。
石雕《古厝新韻》
作者:楊明

《古厝新韻》利用壽山石雕的藝術形式,以春聯、紅燈籠等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元素來定格時間,將福州古民居中的馬鞍墻造型與枝繁葉茂的古榕樹元素相結合,刻畫稚童燃放爆竹過新年的場景,以表現市井坊巷熱鬧的過年氣氛,由此喚起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新春佳節(jié)的濃濃回憶。在工藝上,《古厝新韻》融圓雕、浮雕、鏤空雕等雕刻技法于一體,層次分明、動靜相生,使觀眾似乎能在欣賞精美雕工的同時,聽到天真浪漫的童音和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作品繪聲繪色,洋溢著新春的祥和氣息。
【作者楊明談創(chuàng)作】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福州成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而福州古厝正是其標志性的城市建筑,福州古厝具有晚唐風格,竭山頂、馬鞍墻,不僅是建筑樣式,更是歷史文化的承載。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福州人,我從小便在這個城市的各大古厝與小巷之中穿梭,因此,當我掌握壽山石雕刻技術后,我一直想用自己的工藝來表達我對故鄉(xiāng)濃烈的情感?!豆咆刃马崱氛俏业囊粋€嘗試,作品描繪的是春節(jié)時福州古厝張燈結彩、稚童迎春的場景。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石雕作品,讓更多人領略福州的城市魅力。
貝雕《龍鳳呈祥舟》
作者:金吉

《龍鳳呈祥舟》以傳統(tǒng)的大連貝雕技藝作為基礎,由立體貝雕形式創(chuàng)作,作品長2.1米、寬0.4米、高1.4米,以木胎為里,雙色鮑魚貝為主要材料,鑲嵌綠松石、孔雀石、青金石以及珍珠等寶石,氣勢恢宏、造型精巧。作品將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精華吸納其中,袖珍版的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等惟妙惟肖,硬山、懸山、攢山、歇山、廡殿等古建筑屋頂的樣式也都有所體現。此外,作品中龍鳳同體的新式船身也打破了傳統(tǒng)船身只有龍的單調造型?!洱堷P呈祥舟》是對大連貝雕技藝的創(chuàng)新運用,展現了精妙的構思和獨特的創(chuàng)新意識。
【作者金吉談創(chuàng)作】我的父母都是大連貝雕廠的員工,我的童年就是在貝雕廠度過的,那時廠里生產任務特別重,父母天天加班,放學后,我只能去工廠找他們,等著一起下班。在這一時期,我耳濡目染了解了貝雕制作的技藝和相關流程,為我后來從事貝雕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后來,我專心跟隨身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父親學習貝雕技藝,每天挑選貝殼,切割、打磨,制作貝雕作品,漸漸地,我自己也有了對于貝雕藝術的獨特理解。近些年來,大連貝雕研發(fā)出貝殼軟化成型技藝,在技術上有了極大的提升,但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自主設計作品較少?!洱堷P呈祥舟》算是我的一個創(chuàng)新嘗試,現在看來,它也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此次獲得“山花獎”,將激勵著我未來創(chuàng)作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作品。
臺繡《涌》
(一組3件)
作者:林霞

作品《涌》以富有原初性和生命熱力的形態(tài)、線條無限延展,構筑出一片充滿想象的、純粹的生命世界。工藝上,《涌》實現了臺繡藝術的又一次蛻變,以作者獨創(chuàng)的“纖藝繡”和立體浮雕的手法,突破了臺繡原本的半浮雕形態(tài),以千姿百態(tài)的塑形工藝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作者林霞談創(chuàng)作】新冠疫情引發(fā)了我對于生命和宇宙萬物的思考。生命的逝去與萌發(fā),在混沌的沉睡中,在恍惚的將醒未醒之間,悄然上演。朦朧中涌動的生機,交錯繁亂中新生的秘密,內在細微的顫動和安寧,那么遠,又那么近,那么平常,又那么陌生。我希望通過《涌》這個作品,以針線構造下的情緒、語言,傳達這其中的體會與思考。
第十六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優(yōu)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
《家鄉(xiāng)民俗學》
作者:安德明

《家鄉(xiāng)民俗學》通過總結中國民俗學史上的家鄉(xiāng)研究潮流,結合作者及相關同行的家鄉(xiāng)田野研究經驗,同時積極參考國際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系統(tǒng)梳理并全面論證了作者首倡的“家鄉(xiāng)民俗學”這一全新命題。作為研究視角,它內在地包含著“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和“朝向當下”三個方面的意義和規(guī)范;作為一種研究立場,它具有突出的比較視野和鮮明的“間性”特征,更有效地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的交流與和平發(fā)展。
【作者安德明談創(chuàng)作】對“家鄉(xiāng)民俗學”的思考,來自于20多年前我在書寫鐘敬文先生的傳記及個人田野經驗總結的兩部專著時形成的一些認識,以及稍后完成的首篇相關論文。但追根溯源,我之所以能產生相關心得,又同自己從學士學位論文到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董曉萍、劉鐵梁等老師,特別是博士生導師鐘敬文先生對我在家鄉(xiāng)開展民俗調查研究始終給予的支持、鼓勵和指導密不可分?!凹亦l(xiāng)民俗學”是綜合中外民俗學發(fā)展史、個人實踐經驗和國內外相關領域前沿理論進行積極反思、歸納和總結的學術成果,《家鄉(xiāng)民俗學》集中體現了我在這方面的思考。經過多年不斷的探索,也不時受到多位師友的鼓勵和啟發(fā),我形成了有關“家鄉(xiāng)民俗學”的新認識:它既是研究范疇,又具有視角和立場等方面的意義。這些提煉和總結,將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推進各種通過把熟悉的生活文化事象對象化來展開探討的研究范式,也能夠從民俗學角度深化有關“主體間性”等人文社科領域普遍關注話題的討論,并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出貢獻。
《熱貢藝術及傳承人·唐卡》叢書
(漢文版1-4)
作者:卓么措、李芳

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世紀發(fā)祥于青海安多藏區(qū),至今仍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熱貢藝術包括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石刻、建筑、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態(tài),其中,熱貢唐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熱貢藝術及傳承人唐卡》叢書基于扎實的田野考察,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分別以熱貢地區(qū)的四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斗尕、西合道、更登達吉、娘本為調查對象,通過實地訪談,并借助影像手段,梳理熱貢藝術鮮活的發(fā)展歷史,全方位呈現熱貢藝術的原生態(tài)文化價值。
【作者卓么措談創(chuàng)作】熱貢是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早在2008年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我選擇的研究案例就是熱貢唐卡,也因此與熱貢這片土地、精美的熱貢唐卡結下了美妙的緣分。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執(zhí)著地以熱貢為田野考察點已經16年有余,長期積累整理而成《熱貢藝術及傳承人唐卡》叢書。熱貢藝術的傳承載體是“活生生的人”,傳承方式是師徒式的言傳身教,是典型“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熱貢藝術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是將口述史研究方法與非遺保護相結合的一種創(chuàng)新,強調文化的活態(tài)性與原真性,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體性,將“口頭文化遺產”轉化為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形式,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實踐。
《神話觀的民俗實踐
——稻作哈尼人神話世界的民族志》
作者:張多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族人,在其圍繞梯田稻作的文化實踐中,有關宇宙、人神、生死、譜牒的根基性觀念奠定了山地社會文化傳承的基石。本書致力于探索當代中國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實踐中的神話世界。通過長期的田野作業(yè),作者將民族志研究融匯于敘事闡釋之中,以追索哈尼族人活態(tài)神話在當代文化實踐中的復雜呈現,并將“母題”實踐視為神話的典型存在方式,從而倡導“以觀念實踐為中心”的神話研究之理論主張。
【作者張多談創(chuàng)作】我跟蹤研究云南哀牢山地區(qū)哈尼族的活態(tài)神話及其梯田稻作文化已經有13年了?!渡裨捰^的民俗實踐》的基礎是我的博士論文,后又經過近6年的回訪調查、大幅修改,方于2022年付梓。我的田野調查地點是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地的核心區(qū)。哈尼族人的活態(tài)口傳文化尤其是神話,既是維系龐大山地稻作體系的文化之根,也是這個邊疆山區(qū)向“文農旅遺”統(tǒng)籌發(fā)展轉型的重要資源。哈尼梯田申遺成功11年來,我見證了這片山鄉(xiāng)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不凡歷程。長期以來,研究哈尼梯田的優(yōu)秀成果很多,但關注民間文藝尤其是口頭傳統(tǒng)的卻很少。我在眾多哈尼族師友的接納和幫助下,克服困難,步步深入哈尼族人的民間文藝世界。《神話觀的民俗實踐》在神話學前輩開拓的“活態(tài)神話”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神話民族志”研究,致力于解決民間文學研究“文學本體”“文化語境”“認知觀念”三維融合的傳統(tǒng)難題。
《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
作者:吳元新

《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南通卷》是由吳元新主編,吳靈姝、倪沈鍵編著的民間文藝學術專著,是一部關于我國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系統(tǒng)性文化檔案的樣書卷?!吨袊{印花布文化檔案》為民間傳統(tǒng)工藝志書編寫找尋到一種科學、嚴謹、規(guī)范的書寫范式,它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也對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吳元新談創(chuàng)作】作為全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唯一沒有間斷傳承的城市,南通有著悠久的技藝流傳歷史與相關的社會文化積淀,其工藝傳承有著代表性,因此我們將南通卷作為全檔案書冊的首卷。在編撰工作中,吳靈姝、倪沈鍵等文化檔案“元新藍”團隊成員近十年來走遍了南通近千個鄉(xiāng)村及農戶聚集地,采訪了數千位民間藍印花布的相關人員,搶救保護了兩萬三千多件流失在民間、瀕臨消失的古舊藍印花布實物遺存,詳盡梳理了藍印花布這一傳統(tǒng)印染工藝在南通的傳承脈絡。在書中,我們力求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歷史,為大家提供一份詳實得當、嚴謹可靠的文化檔案資料。
來源: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