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編者按:
5月9日至10日,《人民司法》雜志社與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人民法院共同舉辦了第三屆“天平杯”有獎征文頒獎儀式暨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來自全國法院的40多位文藝創(chuàng)作骨干參加了活動。短短兩天時間,大家走訪了人民法庭,參觀了鄧小平南巡紀念館、順德博物館,進行了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可謂收獲滿滿,感悟良多。今天,我們特意選編了部分獲獎代表感言,以饗讀者。

與會嘉賓合影

“天平杯”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人民法院 耿輝
因緣際會,順時明德
這次參加順德采風活動的,都是來自全國法院系統(tǒng)的文藝創(chuàng)作骨干,是一群鮮活而有趣的靈魂。靈魂靠什么培養(yǎng)塑造?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靠文化藝術來熏陶,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雖然不是專業(yè)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但作為司法系統(tǒng)中有一定思想和動筆能力的文藝愛好者,有責任關心、關注這個新時代,把我們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用各種文化藝術作品記錄下來、表達出來,謳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用磅礴的正能量鼓舞司法群體,砥礪奮斗精神。這既是對自我的一種修煉和提高,也是對司法事業(yè)、法治發(fā)展的一份助力和貢獻。

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qū)人民法院 馬中東
保留點童趣和閑心
我們這些法院人長年奮戰(zhàn)在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風口浪尖上,但骨子里還隱藏著浪漫主義和風花雪月。感謝《天平》給了我們平臺、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的文字匯聚,讓我們的作品交流,也讓我們這群人像回娘家一樣再次相聚,再次被點燃。每次相聚都是我們共同的節(jié)日,也是法院文化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盛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多保留一份童趣和閑心,多交流多創(chuàng)作,多“浪費”點時間做幾回自己,多關照和撫慰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趙俊
嚴肅作家,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的寫作風格偏網(wǎng)絡,很多人說我是網(wǎng)絡作家、網(wǎng)紅,但我自己不這樣認為,因為我是喜歡嚴肅文學,喜歡純文學的。以前在學生時代,沒有生活沒有經(jīng)歷寫不出打動人的東西。到法院工作后忽然有了傾吐的欲望,就寫年輕法官的工作和生活。社會公眾對我們這個群體不了解、有誤解,我就想告訴大家,我們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們要做什么。我覺得創(chuàng)作沒有必要有太多目的性,重要的是有趣和遵從內心。希望自己以后的創(chuàng)作更有感染力,充滿正能量。成為一個嚴肅作家,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唐時華
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我喜歡《人民司法》雜志,不單因為它刊發(fā)了我的作品,是一份權威的老牌雜志,更因為雜志濃濃的人文關懷以及辦刊人樸素厚重的憫人底色。一次策劃,一次約稿,幾句編前語,一幅插圖,都能看出編輯們的用心良苦,看得出他們把每一位讀者、作者當作摯友和親人,看得出紙面與文字背后,他們對公平與正義事業(yè)傳遞的鄭重和珍愛。多年來,作為一名讀者和作者,我早已習慣了滿懷幸福默默地等待《人民司法》的日子,它是我們法律職場的好幫手,是我們詩意行走的好伙伴,是法律人安放本心的精神家園。每一個有《人民司法》雜志相伴的日子,都不孤獨,都不辜負!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劉白鴿
通過文字實現(xiàn)聯(lián)結
2014年,經(jīng)由《天平》老作者的引薦,我結識了《天平》。五年時間陸續(xù)刊發(fā)了一些稿件,當個人情感交織著社會情感挖掘記憶深處,當心中的文字纏繞著思考的痛感穩(wěn)妥地定格于筆下,這種幸福是無法言喻的。很幸運,《職業(yè)能帶給我們什么?》《通過閱讀獲得解放》分別獲得第二屆、第三屆“天平杯”征文二等獎。很感恩,文字已經(jīng)潛入了我的生活,聯(lián)結了內心及周遭的一切。今年是我在法院工作的第11個年頭,我在法院從事過民商事審判,也做過綜合工作,現(xiàn)在從事行政審判工作,感觸很深的是,司法裁判及相關的輔助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表達,這種文字具有一種很強的指向性,甚至帶有一種性格、氣質,文字里有積淀、當下與憧憬。在文字中堅守,歲月從不會失守。

山西省長治市中級人民法院 姚江平
詩歌是我人生最大的福利
詩歌的存在,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特質、人生的美好。時光流年,如浮云一般,唯有詩歌,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發(fā)出金燦燦的光芒。初為人師,我“三支粉筆熬一鍋粥喂很多饑渴的眼睛”,鄉(xiāng)村中學的孤獨和苦悶,被詩歌的光亮趕跑。10年機關工作,“和暗夜里的燈光親近和一疊疊稿紙親近和一摞摞書籍親近”。偶爾抬起頭,看看夜空中那一顆顆閃亮的星辰,抑或是看冬日潔白的雪花從天而降,詩意不經(jīng)意從門縫里擠進來。法院工作16年,詩歌讓我始終保持了心靈的澄澈和明凈、人性的良知和正義。在我人生最為困頓和艱難之際,詩歌成為我的福音,點亮了我的生活,在我的血脈里馬蹄聲聲,讓我在風中的行走不會孤單,讓我頭頂?shù)奶炜者|闊而高遠。

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 萬曉巖
交流與分享
《天平》是個溫暖、詩意的大家庭,是全國法院文友的精神家園。《天平》從創(chuàng)刊到一步一步完善壯大,好作品不斷涌現(xiàn),雜志越來越有內涵、有品位,深受廣大法院人的喜愛。作為《天平》成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們也從《天平》這里獲益良多。作為我個人來說,《天平》對我的寫作引領意義重大,在各位編輯老師的肯定鼓勵之下,我的寫作向度進一步向縱深拓展?!疤炱奖闭魑幕顒右呀?jīng)進行了三屆,采風活動也有三次了,在安仁,在宿遷,在順德,我們見證了這些法院的文化成果。
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我想,這也是《天平》給我們的另一個層面上的影響力。衷心希望《天平》越辦越好,這樣的采風活動年年舉行。因為,交流與分享,對《天平》和作者來說,意義不凡。

往屆采風活動作品精選:
【采風活動專輯之詩歌】浪漫五月, 我們因夢想走到一起
【采風專輯之綜述】宿城故事
【感悟人生】安仁筆會詩輯
【專輯之散文】宿與遷
【專輯之詩歌】項羽
【專輯之詩歌】烏江淚
【專輯之詩歌】駱馬湖
【專題攝影】靜靜的駱馬湖
【專輯之詩歌】宿遷印象 ——作于乾隆行宮
【專輯之散文】宿遷的水
【專題攝影】柳琴一曲拉魂腔 鄉(xiāng)韻濃郁民族風
【專輯之詩歌】皂河古鎮(zhèn)
【專輯之詩歌】衲田村(外一首)
【專輯之綜述】柔柔細雨意 依依項里情 ——宿城法院采風側記
【采風專輯之詩歌】詠宿城《天平》采風會
附耿輝獲獎作品: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專輯】三十年河西
原創(chuàng): 文/圖·耿 輝

1989年,第一次穿上法官制服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進入法院工作已滿三十年了。前幾天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編號201801122的天平獎章,不禁感慨萬千。有一句廣泛流傳的諺語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來形容世事盛衰興替。如今我似乎已站立在歲月河流的西岸,回望三十年歷程,一路見證著人民司法事業(yè)的復興與強盛。
1988年12月,高考落榜的我有幸趕上中央正式確立政法專項編制后人民法院第二輪增編,當時全國法院增編5.5萬人。由于我老家江蘇泗陽縣法律專業(yè)可供分配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奇缺,縣法院面向社會公開招錄6名高中畢業(yè)生。我和同窗好友葛明一道,順利通過招錄考試,經(jīng)過兩天簡短的培訓,一并分配到洋河人民法庭擔任書記員。
我至今還記得那天去法庭報到時的場景。由于縣城到洋河鎮(zhèn)的公交太少,我們必須自己攜帶自行車作為辦案工具,我和葛明商量后,把被褥行李綁在自行車座上,冒著冬日的寒風,騎行近四十公里去洋河法庭。當我們一身汗水來到位于洋河鎮(zhèn)酒家路邊的法庭時,一下就被眼前的現(xiàn)實潑了盆冷水。
推開兩扇銹跡斑斑的鐵柵欄門,穿過三十多米的泥土路,一排陳舊的紅磚瓦房就是法庭的全部審判、辦公和生活用房。院子沒通自來水,一口手壓井出水很差,要使用半桶引水反復大力按壓三四分鐘,才能把水壓出來。中間兩間貫通的大房間,既是全庭的辦公室,也是會議室和審判法庭。唯一的“高檔”辦公用品是庭長辦公桌上的手搖電話機。開庭時要把三張辦公桌拼成審判臺,審判員和書記員在桌子后面的藤圈椅上就坐,原被告和律師坐在桌子對面的兩條長板凳上。這條件幾乎和陜甘寧邊區(qū)法庭基本相當。最難受的是法庭為我們兩個新來的書記員只準備了一張單人木床,我們倆大小伙擠在這床上想翻個身都困難。吃飯沒有食堂,院里聯(lián)系全庭人員在隔壁洋河酒廠第二生活區(qū)食堂搭伙。在那兒就餐的幾乎都是車間推酒糟、扛大包的農(nóng)民工,平時舍不得花錢吃葷菜,食堂基本每天就供應兩個菜,白菜燉豆腐和蘿卜燉粉條,只有周三供應一次辣椒炒肉片,還肥得發(fā)膩。最令人失望的是我們所期盼的大蓋帽制服要等一年才能配發(fā),這“便衣書記員”的日子實在讓我找不到職業(yè)尊榮感。

1997年,出差途中赴烈士陵園憑吊江上青烈士
我第一次出庭擔任法庭記錄的是個離婚案件,之前承辦該案的審判員老夏,已經(jīng)到原告所在村里組織過12次調解,從雙方的七大姑八大姨到村組干部,凡是能和夫妻倆說上話的,都被請到場做和好工作,但女方卻是鐵了心堅決要求離婚。庭審持續(xù)了三個小時,記了十幾頁筆錄紙,我拿鋼筆的手都酸疼了,內容都是夫妻倆平時雞毛蒜皮的小矛盾,這個案子最后還是判決不準離婚,導致法庭當年沒有實現(xiàn)百分之百的調解率。那一年法庭兩個審判員一個助理審判員加我們兩個書記員,一共結案11件,全縣9個法庭中竟然還排名第一。
第一次外出執(zhí)行是配合庭長去鄭樓鄉(xiāng)執(zhí)行一起宅基地界址糾紛案件。我們一大早騎自行車帶著皮卷尺、鐵管和石灰粉出發(fā),騎行十多里地來到執(zhí)行現(xiàn)場,在雙方當事人和村干部的見證下,丈量好宅基南頭界址點位置,用借來的錘子砸下鐵管,往里灌入石灰粉,最后抽出鐵管,讓灌入的石灰粉在泥土深處形成一條直立的石灰柱,就算砸好了石灰樁。以后一旦雙方再產(chǎn)生界址爭議,只要找來見證人,用鐵鍬挖出石灰樁的印記,便可以確認界址點,兩點連線即是雙方界址線。但是當我們砸宅基北頭的石灰樁時,被告卻堅持認為我們丈量取點尺寸有誤,多次強行把我們插入定位點拉線的竹竿拔掉,村干部勸說多次也無法阻止。眼看天近晌午,圍觀的村民已等得不耐煩,趙庭長的火氣也冒了起來:“小耿,把老王頭給我?guī)?,請示院長對他采取司法拘留?!边@下讓我犯難了,我一沒手銬二沒警車,咋實施拘留???趙庭長看我沒反應過來,又指令我:“把你自行車推過來,把老王頭馱上去法庭?!崩贤躅^把脖子一梗:“拘留就拘留,我現(xiàn)在就跟你走!”
就這樣,我用自行車馱著老王頭汗流浹背地騎行十幾里回到法庭,然而分管副院長的電話指示卻令我喪氣。原來院里唯一的一臺囚車去省院拉裝備了,兩天后才能回來,副院長讓我們對老王頭做個訓誡談話筆錄后把他放回去。我實在想不通,堅決拒絕做這個談話記錄。后來趙庭長軟硬兼施訓了老王頭近兩個小時,最后終于讓他服軟認錯,才把他放回家。

2014年,任職于江蘇省泗洪縣人民法院
我在洋河法庭工作了四年,后來調到新袁法庭擔任助理審判員又工作了四年。在此期間我完成了全國法院法律業(yè)余大學三年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終于從一個法律白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基層法官。1996年底我被選調進入新組建的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時,洋河法庭已新建了臨街三層樓房,年收案量也超過了三百件,成為全省第一批優(yōu)秀人民法庭。
也許命里注定我與洋河法庭有著不解之緣,2004年4月,宿遷市行政區(qū)劃再次調整,將洋河鎮(zhèn)及周邊同屬于泗陽縣的鄭樓鄉(xiāng)、屠園鄉(xiāng)和倉集鎮(zhèn)劃歸宿遷市宿城區(qū)(市主城區(qū))管轄,洋河人民法庭也調整并入到了宿城區(qū)人民法院。2015年9月,我從泗洪縣人民法院調入宿城區(qū)人民法院擔任院長。由于洋河人民法庭因鎮(zhèn)區(qū)改造被征收拆遷,我到任后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異地重新規(guī)劃建設洋河法庭。在市中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經(jīng)過近三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法庭異地重新建設的所有手續(xù),2018年7月已正式啟動施工。2019年上半年,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擁有網(wǎng)絡直播功能的6個一級標準人民法庭將投入使用。2018年以來,有四名員額法官的洋河人民法庭受理的訴訟案件也已突破1700件,與30年前相比,案件量幾乎增長了170倍!所有公開審理的案件都實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和裁判文書上網(wǎng),所有案件的審判流程當事人也隨時可以查詢知曉,人民法庭的審判工作對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我時常感嘆,在三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我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恰好趕上了人民司法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肩負起了鋪路筑基的時代使命。
洋河法庭三十年的變遷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每天都在見證著歷史,又在創(chuàng)造著歷史。展望2035年、2049年,我對法治國家建設、對人民司法事業(yè)更加信心百倍,豪情滿懷!
攀登者的道路只能靠雙腳丈量,奮斗者的足跡從來都是汗水沁印。今日建設法治國家之責任,不僅在每個國人,更在我等法律職業(yè)者。奉法者強則國強!唯有以我們職業(yè)生涯的砥礪奮斗、開拓進取,才能保障國家發(fā)展的長治久安,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輝煌!

2018年,榮獲天平獎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人民法院
耿輝作品往期精選:
【感悟人生】過渡英雄
【卷首語】靜待花開
【法律人生】俠骨柔情話執(zhí)行
【法律人生】磨礪歲月 無悔人生
【天平11期卷首語】 我是司法鋪路石
【法律人生】 英雄淚
【法律人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
【法律人生】 我拿什么奉獻給你: 基層法官
來源:天平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