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把魯引弓的小說稱為“平行于生活的敘事”也許是合適的。
正如他這部最新出版的小說書名《不在別處》所顯示的那樣,生活“不在別處”。
生活不是史詩,不是幻想中的“三體”,沒有以光年計量的情愛,也沒有多少遙望地平線或仰望星空的余裕。生活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每時每刻,有著平庸淺陋的面目,卻把渺小的我們編進了各自的情節(jié)。無論劇情是喜是悲,無論角色是龍?zhí)走€是路人甲,我們都要照單全收。
人到中年,本該是活得淡定穩(wěn)妥了,卻不曾想,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人卻越活越糾結。《不在別處》中所寫的那些劇情,一點兒也不狗血。它們簡直就是中年人生活的寫真?!岸ァ闭邅砹耍K家三姐妹中的小妹蘇秀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麻煩開始像肚子一樣隆起,她忽然發(fā)現(xiàn)耗盡了青春的“單位”開始變臉了,她不得不改變自己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去學做一個怨婦。二姐蘇錦一邊要忍受孩子遠離身邊的苦楚,一邊又要面臨丈夫出軌的窘境,事情的悖謬之處更在于,她好像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其實早已厭倦和小看了這個朝夕相處的男人,他其實也跟不上她自己的成長速度,她對于另一個優(yōu)秀男人的“審美”正在修改著她對于情感的需求。大姐蘇纓則忙著摻乎妹妹和女兒的婚姻,而她自己的人生其實也還沒活明白呢。
女人都在苦撐,都試圖在一個一不小心就會出局的職場、情場里掌握主動。可是男人去哪兒了?至少在我看來,小說里的那幾位男士都在“混”著,在彪悍的女人們的陰影下茍且偷安。沒有什么淋漓的鮮血需要去直面,他們要直面的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全面調整。他們又何嘗沒有委屈?但是中年人有委屈也不能自憐,他們是那個必須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與口水一起咽下去的人,是那個有可能被別人當成傻瓜也還是奉陪上微笑的人,是那個成就感越來越難尋覓卻還得裝出一副正在奮斗的表情的人,是連感嘆一番人生都會被視為矯情和造作的人……
魯引弓筆下的中年困境——新“人到中年”狀態(tài)真切入骨。這是一個“在云端”的時代(哲學家說電子本體論已經取代了物理本體論),年輕人也許如魚得水毫無違和感,中年人則只能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再來,但氣喘吁吁地拼命追趕還是被甩出幾條街。原本可以讓中年人建立底氣的既往經驗,仿佛全然失效,甚至成為了一種多余的負累??墒撬麄冇龅降膯栴}卻一個個堅硬無比,無法回避:二胎的奶粉錢、上輩人的陪護、后浪的催迫、婚姻的煎熬……哪一樣都不好應付。他們心里的痛,治愈系的音樂和市面上的心靈雞湯都不管用。關鍵是中年人已經很難哄了,他們要說服自己也難。
活得危機四伏,你騙自己“玩的就是心跳”,活得寡淡無味,你自我安慰“平平淡淡才是真”,是這樣嗎?
但文學之所以是文學,在于它能讓你有同感共鳴的同時,還能獲得某種不可名狀的覺悟和領會。生活也許殘酷,但文學里的生活會散發(fā)出一種悲憫的柔和光暈。魯引弓的敘事沒想給你應對生活困境的方法論,但它提供了一個可靠堅實的世界觀,一扇燈火可親的窗口,一雙溫暖的眼眸。像他筆下的蘇家三姐妹等人物,雖然沒法超脫利害計較,缺乏“生活之上”、“生活在別處”、“愛在彼岸”的虛靈境界,但她們都執(zhí)著于生活本身,堅守在逼真的此岸,都在倔強勇敢地活著,都在中年那種無所憑依的荒涼里,獨自消化負荷越來越重羈絆越來越多的窘迫,掙扎著自我驅使,于倦怠中,于失望中,頑強地觸摸到來自身心最深處的第一次“胎動”。沒錯,小人物的生命就像嬰兒,天生蘊含著自強不息的力量。
這是文學帶給我們的福利。文學從來不需要說出“勵志”二字,但在閱讀產生感動之際,在淚點被輕盈地觸動時,我們將獲得解放的歡樂,找到繼續(xù)行走的那一個深呼吸。
拿什么犒勞我們的中年?就是認真地、用力地過一天又一天的生活。所謂生活,就是讓人生,活起來。哪怕天空沒有彩虹,哪怕生活千瘡百孔,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腳步從容。
作者:吳志翔(文學博士 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