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這是莎士比亞經(jīng)典名作《哈姆萊特》的原生版本,根據(jù)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傳說改編。但是,你不要期望它像《哈姆萊特》那樣精彩。說的直接一點,它不過是野蠻人版本的王子復仇記,還原了中世紀的蠻荒本色。

說到中世紀,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zhàn)爭、查理大帝、都鐸王朝,想到輝煌壯觀的宮廷建筑,漫天遍野步兵騎兵的宏大戰(zhàn)爭場面。但那都是后來戲劇、電影導演的想象,真實的歐洲中世紀,遠比戲劇、電影里蠻荒得多,落后得多。所謂宮殿,都是冰冷、漆黑的石頭房子。所謂士兵,都是剛放下鋤頭的山野農(nóng)夫。

有一個故事可以告訴你真相。1346年英國與法國打了一場克雷西戰(zhàn)役,雙方各有上萬士兵。法軍弓箭手因弓弩被弄濕而屢屢失準,只會一遍一遍高喊:“殺啊!殺?。 睉?zhàn)斗持續(xù)一整天,最后1萬英軍因為弓弦干燥擊敗了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4萬法軍。難以設想,弓弦的干濕居然能決定一場戰(zhàn)役的勝負!

即便后來騎士的興起,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但騎士們嚴重缺乏紀律性,動輒叛變倒戈,成為很多國王和將帥的心頭之痛,遠沒有亞瑟王傳說那么美好。
美國電影《北歐人》就是這樣一部展現(xiàn)中世紀蠻荒時代爭權奪利血腥戰(zhàn)爭的電影。既然它是莎士比亞經(jīng)典名作《哈姆萊特》的歷史原型,那么它的故事框架當然是殺兄娶嫂,王子復仇,但劇情走向和其中的價值觀卻與《哈姆萊特》大相徑庭。

維京國王奧凡迪爾殺死了挪威國王并強娶了他的女兒格魯莎,生下了王子阿姆雷特。但格魯莎卻愛上了奧凡迪爾的私生子弟弟菲約爾,挑唆他殺了哥哥并娶了她。王子阿姆雷特死里逃生,孤身逃往海外。成年后他潛回家鄉(xiāng)復仇,卻發(fā)現(xiàn)母親才是真正的兇手。于是,菲約爾、格魯莎和他們的孩子都死于阿姆雷特之手。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復仇故事。曾經(jīng)導演了《女巫》《燈塔》的羅伯特·艾格斯再次顯示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這回他重點渲染了中世紀北歐的蠻荒、暴力和血腥。整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全都在冰凍、泥濘的荒原上拍攝,演員只穿著簡陋的皮毛,武器是最原始的棍棒和簡單的刀劍,打斗也沒有任何花哨,隨處可見的是身首異處的血腥場面。

看著影片,我不禁詫異,這哪里是國王,說是村長還差不多!你看,士兵十幾個,平民幾十個,打起仗來就和打群架沒啥區(qū)別。所謂宮殿也逼仄得不行,烏漆麻黑。不過仔細想想,也就釋然了。那是歐洲荒涼的北部,剛從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那些國王也不過就是個部落首領。也許,這才是中世紀北歐的真實景象。比起那時世界東方繁盛無比的大唐帝國、大宋帝國,北歐真的只是窮困的荒郊野地??上Я耍腥A帝國的皇帝們躺在世界中心的寶座上自得其樂久了,忘了時移世易的道理,終于把個文明古國整成了人見人欺的東亞病夫。

話扯遠了,還是回到《北歐人》吧。服裝設計師出身的羅伯特·艾格斯擅長于畫面構圖的設計和氣氛營造,其影片帶有鮮明極致的個人風格,大膽、奇幻,富有想象力。但是,在《北歐人》里,這些奇幻因素和蠻荒背景以及復仇劇情,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北歐神話中的世界之樹和女武神瓦爾基里騎著白馬飛行的鏡頭,就與蠻荒泥濘的人間世界格格不入,感覺非常突兀。最后阿姆雷特與菲約爾在火山口的決戰(zhàn),也非常粗糙和生硬。全片的海洋場景一看就是電腦制作的產(chǎn)物,稱為“塑料特效”一點不為過。這樣一部電影,在爛番茄網(wǎng)站居然有88%新鮮度,被美國媒體稱作“一部真正獨一無二的史詩”,也真是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