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攝制組四處尋訪廣東特色食材
江門杜阮涼瓜
珠海乾務泥魚
用黃油蟹做餡的小籠包
潮州頂級血蚶
春砂仁
黃油蟹
炮彈大芋頭
金羊記者 章琰
去年春節(jié),一部《老廣的味道》在廣東衛(wèi)視悄然面世。誰也沒想到,這部談“吃”的紀錄片,播出后竟然一發(fā)不可收拾,在黃金時段重播十次,最高收視率達0.38%,排在省級衛(wèi)視同時段節(jié)目收視的第七名,其中第一集《鮮》在2016年全國衛(wèi)視的“專題片”節(jié)目收視排名中持續(xù)三個月位列第一名……“傳播力很廣,第一季還在北京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中央臺播過;節(jié)目剛播出,光碟還沒有錄制出來,就在廣東臺門口天橋上看到了盜版碟……”談起該片盛況,執(zhí)行總導演林俊忍俊不禁。
時隔一年,《老廣的味道》第二季再次于春節(jié)回歸廣東衛(wèi)視。這一季,節(jié)目組一共獻上七集節(jié)目:《一心》、《兩儀》、《三餐》、《四季》、《五味》、《六合》、《七絕》,43種地道食材,43種鄉(xiāng)土味道,1月26日到2月2日每晚21:10準時與觀眾見面。
【老廣】
勤勞的人們,
這樣與食物較勁
“老廣講究吃,熱愛吃,鉆研吃,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食的心。老廣珍惜食物的來之不易,以感恩的心去擁抱它們,食物帶給老廣們不單是味蕾的愉悅,還有生活的富足?!鄙頌檎憬说牧挚V東人“愛食物”的印象很深刻:“在我老家,很少有朋友親戚吃飯吃不完打包帶走的。后來我來廣州讀大學,到廣東生活,我發(fā)現(xiàn)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沒吃完的飯菜,廣東人必然是要打包走的。這應該是出于一種對食物的熱愛和尊重。只要是吃進口的,他們必然珍惜?!?/p>
于是,在第一集《一心》里,林俊和主創(chuàng)團隊一起,探討了廣東人與食物的美好關(guān)系。比如,住在珠海斗門的黃國富,為了捕捉泥魚,會在退潮期到來之前,準備好捕捉泥魚的“魚籠”。光編織這種魚籠的籠須和籠口就要12道工序。在他眼里,泥魚的鮮美和就地取材、現(xiàn)捕現(xiàn)吃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少了虎山這片灘涂,缺了愿意下海的漁民,人們都難以嘗到這口美味。
又比如,汕頭澄海38歲的余狀忠,在過去的14年里,靠賣鹵鵝飯,從一名摩托車維修工蛻變?yōu)閾碛?2家門店的鹵水店老板。在他的小店里,余狀忠將鮮美緊實的鵝肉、粉嫩的鵝肝、清香的鵝蛋鋪到熱噴噴的米飯上,再淋上秘制鹵水汁,這一創(chuàng)新給潮菜帶來了一番新風味。
還有廣州的祝錦信。9年前,他憑著17年來專做燒味的底氣,帶領(lǐng)徒弟們撐起了一家粵菜老店的燒味部。在他看來,食材是保證出品的基礎(chǔ),把好了這一關(guān),才可能催生出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深諳此道的祝錦信,多年來都六點起床,只為選到最好的鮮鵝。等到中午,經(jīng)過腌料和燒烤,爐火正旺時,燒鵝的香氣已飄散開。老店經(jīng)營,做的都是街坊生意,比起賺錢,錦師傅更在乎街坊們對食物的肯定:“現(xiàn)在做我們這一行是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但如果你真的能沉下心來做,肯定能做出讓食客追捧的味道?!?/p>
韶關(guān)老師傅官國林在過去的35年里只專心做米粉。他做的米粉在當?shù)乇环Q為清化粉,也叫“宰相粉”,這種當?shù)靥赜械膫鹘y(tǒng)美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宰相粉需要陽光照曬才能成型。既要靠天吃飯又不能發(fā)家致富的活兒實在讓人難以堅持,官國林卻做了幾十年,2011年他還正式被評為“宰相粉”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人。
佛山順德的根叔44年來只專注于一件事——養(yǎng)鯇。為了防止增氧機壞掉,讓魚缺氧死了,他會在晚上九點巡塘,深夜十二點一次,下半夜三點左右又巡一次。不論刮風下雨,一夜三巡,是他這幾十年來的固定動作。從翻土、消毒、換水、割草、喂食再到夜巡,養(yǎng)殖業(yè)的艱辛,年輕的一輩是難以體會的,但根叔卻樂在其中。
【味道】
樸素的食材,
這樣散發(fā)出生機
林俊告訴記者,《老廣的味道》第二季,一集45分鐘容量,每集涵蓋六七種食材:“制作方式和《舌尖上的中國》相似,但《舌尖上的中國》更注重人的故事,我們更注重食物本身。在食物選取上,每種食物都有著強烈的地域性,廣東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里有眾多特色食材。”
第五集《五味》講述老廣們?nèi)绾问褂谜{(diào)料,控制火候,去除食物的異味,保持食材的本味,使食品甘而不厭,酸而不沖,辛而不辣,肥而不膩,咸淡適宜,讓食材呈現(xiàn)出“五味調(diào)和”的完美狀態(tài)。
連南牛腿是連南高寒山區(qū)人們的一大貢獻。那里的人,對熏臘菜式有著偏好。新鮮的牛腿要煙熏五到六天,水分熏干即可取下處理。燜好的牛腿,色作赤黃,空氣中彌漫著肉香,雜合著各種香料,帶有燈籠椒嗆人的辛辣。嘗一口,肉皮彈牙粘唇,猛烈的辛辣味直讓舌頭刺痛,疼痛過后,各種香料的混合充斥著口腔,刺激著味蕾,讓口舌生津。
杜阮涼瓜是江門杜阮特產(chǎn)。杜阮村種植大鼎涼瓜已有上百年歷史,瓜型肥大,肉厚色綠。涼瓜常常搭配其它食材來消解苦味,那里的人們,會將涼瓜掏空瓜瓤,塞排骨、放雞爪、黃豆,再加少量黃酒,封口放入蒸籠蒸燉四小時以上。涼瓜把排骨的油膩充分吸收后,使得涼瓜兼具苦的清冽與肉的甘香,既消暑又解油膩。有時也會嘗試冰鎮(zhèn)涼瓜——涼瓜切片,焯一焯,冰起來,蘸著一點芥末在口中化開,頓時鼻腔通透,能毫無遮擋地享受其苦味,是最符合年輕人口味的一道小菜。
還有韶關(guān)馬蹄。馬蹄在始興頓崗已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產(chǎn)出的馬蹄以果大、皮薄、肉脆、爽甜、多汁、無渣等特點著稱。那里的人們,會將馬蹄切片,伴以芹菜木耳,下鍋翻炒,即成一道既漂亮又美味的菜式。馬蹄的甜、芹菜的脆、木耳的糯,加上點綴其間的胡蘿卜,只是看一看,就讓人有想吃的沖動。
另外,河源的紫金酸菜也被提及。在上千年的歷史里,客家人對酸菜的感情從未減少。他們最喜用酸菜和豬肚搭配,酸菜吸飽了油脂之后,更加激發(fā)本身的酸香,成為飯桌上的下飯利器。另一種吃法則是與魚同吃,酸菜的脆成為第一口感,接著而來的微酸及微咸,讓唾液迅速分泌,胃口大開,嫩滑又有些許彈牙的魚肉成為第二口感,魚肉和酸菜同吃,其味更佳。
在林俊眼里,每一種食材都有著強烈的地域烙印,人們之所以能從食物中吃出鄉(xiāng)愁,原因也大抵在此。遺憾的是,不少經(jīng)典食材,都陸續(xù)被時間的長河湮沒:“很多老廣的東西已經(jīng)成為歷史。比如龍蝦——大家都知道澳洲龍蝦好,實際上,廣東硇洲島的青皮龍蝦才是頂級食材,只是它的產(chǎn)量特別少。我去硇洲島踩點三次,想拍那里的龍蝦,但最后沒有拍到。因為龍蝦不能養(yǎng)殖,只有野生,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污染,今年那里沒有龍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