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電視連續(xù)劇《平原上的摩西》(2023)海報
在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的耐心被技術和模式化的內(nèi)容消磨殆盡,《平原上的摩西》成了2023年春節(jié)檔的滄海遺珠。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長達六小時的電影。它的雋永與緩慢,讓我想起電影史上那些最擅長用鏡頭記錄日常生活的偉大的導演們,小津安二郎、阿巴斯、賈樟柯。平淡如水的鏡頭下,卻隱含著驚心動魄的時代更迭與摧折心肝的悲劇力量。感覺跟隨導演的鏡頭去了一個很久遠的夢,那是過去的中國,一代人最熟悉的中國,也是幾乎被光鮮的全球化圖景掩埋遺忘的過去。
原著作者是雙雪濤,以國企下崗潮為背景,講述了一樁橫跨多年的疑案。導演張大磊將背景從東北挪到內(nèi)蒙古。此劇在愛奇藝迷霧劇場播出,自然是以懸疑為故事經(jīng)緯。然而這卻是一部最不像懸疑片的作品。所有的技巧都被擯棄,沒有閃回,沒有懸念,故事沿著順序時間線,緩緩推進。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兇手是誰,悲劇如何發(fā)生。但是我們不知道主人公的命運往何處去。相比命案,被歷史進程不由自主推動的每個人的生活,才是更本質(zhì)的悲劇。導演一點也不在乎這樁案子本身,他也不是創(chuàng)造過去,而是記錄過去。我常常在觀劇的過程中迷惑地想,他是怎么做到的?
說年代感十足都不足以表達這部劇的用心,它其實復原出了一個國有經(jīng)濟轉(zhuǎn)型的世紀更迭的面貌。它就是我記憶中的中國,面目相似的一排排平房、家屬樓,聯(lián)系緊密的工友、鄰居,自行車后推著大蔥、新年里提著喜慶的年貨走親戚的路人,在逼仄昏暗的夜晚出來擺攤掙生活的煙霧騰騰的羊肉串攤子。日子庸常、粗陋,也不乏溫情。一夜之間的下崗潮,許多人被拋出了生活軌道,失控了。最后落網(wǎng)的兇手,木訥平常得都記不住臉,殺了三個人就搶了五十多塊錢和一把梳子。導演的用心不在懸念和黑白分明的判斷,而在于復原那一段裹挾了億萬國人的記憶。觸及這個題材,當然第一反應會想起長達九個小時的紀錄片《鐵西區(qū)》,想起混合著戲謔與沉重的《鋼的琴》,想起如同《白日焰火》一樣冰冷的黑色電影。甚至我也想到了《張醫(yī)生與王醫(yī)生》這本書,國企改制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時代的生活。二十年之后的今天,這段國民記憶還是生生不息地涌現(xiàn)在文字和影像里,因為它連接了太多的記憶與情感。
文藝作品的品位和格調(diào)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影像的視覺、聲音、敘事節(jié)奏、故事、人物能夠組接成千變?nèi)f化的效果。這部劇作者導演的氣質(zhì)很濃,最直觀的觀劇感受就是大道至簡。導演放棄了敘事上的任何花哨與技巧,若有若無的主線,隱藏在紀錄片一樣緩慢平淡的敘事中。一旦進入了電視劇的節(jié)奏,會覺得那些鋪敘和旁白都回味無窮。它的淡是淡化主線,而在閑筆中蘊含了無限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看著看著就疑心這是個紀錄片吧。不是迷霧劇場嗎?主線不是追蹤命案嗎?導演的鏡頭卻一點不著急。很少有角色特寫。有角色的人物常常在側(cè)面、后景、虛景,與主線一點關系也沒有的路人的聲音、影像卻占據(jù)了畫面。當主人公都走出了畫面,那些無所事事的還價、閑聊、遛彎還在持續(xù)。一開始令人一驚,繼而是喜。這些故事外的著墨才是特別令人回味無窮的。導演當然是故意的,他就是要我們知道,生活就是這樣的。無數(shù)的人熙熙攘攘,無數(shù)的故事同時發(fā)生,再驚悚的事件在生活的洪流面前也不過是一朵浪花,對每個人的意義迥然不同。這也符合雙雪濤的原意——小說里有許多日常的東西,案子奪人眼球,但也只是日常的一部分,“它就像白色綿羊里的黑色綿羊,但是要一起養(yǎng)”。
當歷史天翻地覆的時候,個人能夠做什么對抗命運?有的人選擇鋌而走險,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最讓人痛惜的是那些想保有一點點尊嚴的普通人,如何在命運的捉弄下走向不可知的悲劇。傅東心和李守廉、李斐父女都是如此。傅東心的父親是“文革”中被打聾的哲學系教授,流落工廠的大齡孤女,理性地選擇了能干粗鄙的莊德增進入婚姻。她喜愛讀書和畫畫,在市民生活中是格格不入的異類。這場歷史劇變促成的跨越階層的婚姻,終于也被歷史的陰影擊垮了。傅發(fā)現(xiàn)丈夫是打聾父親的紅衛(wèi)兵之一,從此對丈夫和兒子不聞不問,遁入精神世界和對鄰居家女兒李斐的精心教養(yǎng)中,最后出走遠方。她的心中有她的原則和念,正如她教給李斐的一樣:“一個人,只要念是真的,念是誠的,高山大海都會給你讓路。”這是摩西劈開紅海出埃及記的故事,也是傅東心和李斐希望以讀書的精神世界救贖命運的出路。命運的重錘落下,一切都散了。
最后一聲槍響,哀傷像湖水一樣漫過了所有人。這是一個你沒法責怪任何人的故事,一如人生本身。木心說過,誠覺世事皆可原諒,是要看過最深的人心和最難的生活才能說出這句話。如果想在這里看到命運逆襲,或是微言大義,恐怕要失望了。電視劇最好的地方,就是拍出了生活本身,看似混沌遲緩沒有變化,眨眼就是滄海桑田。所有人的命運蛛網(wǎng)密布,草蛇灰線。男孩的哭泣在所有的故事都塵埃落定水落石出的時候,格外驚心,那是少年純真的情愫,也是哭那永不再來的時光和愛。我們跟著他哭,哭一代人命運的不堪與錯位,哭時代的重負與個人的掙扎。
平原上的摩西,就是救贖每個人的念??赐赀@個愴然淚下的故事,不禁追問,在那樣粗鄙、貧瘠、困厄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中,還能生長出美善嗎?每個人心中的念又是什么?莊樹求真,他要追尋過往的真相;李斐求愛,明知危險,依然義無反顧去赴一場念念不忘的約會;傅東心求善,因此她不能忍受哪怕是年少無知造成的惡,富貴于她如浮云;窮人求生存,警察求正義。他們都努力了,付出了,得到了,也失去了。在時間的洪流中,太多人失去了尊嚴、健康、生命,也失去了愛。只剩下生活本身,百感交集,靜水深流。
這一段歷史的微聲,如此打動人心。真正的藝術作品是有力量的,不僅僅是記錄歷史、書寫歷史,甚至也是參與了歷史。原作好,電視劇也好,舉重若輕,將一段沉重的歷史輕輕放下,講述了這樣一個平淡中不盡回味的故事。一切都已逝去,那些普通人的犧牲、隱忍、掙扎和茍且輕如鴻毛,在時間里慢慢地散了。但是記憶不會死去,情感不會死去,他們會以書寫的方式、影像的方式一遍遍回來。普通人的命運,是歷史宏大敘事中經(jīng)常被忽視、被掩埋的部分,但歷史恰恰是由無數(shù)微不足道的個體生命組成的。我們對劇中人的遭際與命運的共情,本質(zhì)上是對我們自己的共情。記憶和書寫本身就是對人性的體諒,對歷史的回聲,對情感的安放。只要記憶還在,內(nèi)心的信念就還在。
平原上的摩西,平原上的焰火,是一代人的記憶與哀歌。
2023年2月1日
南京石頭城
作者:平林漠漠
編輯:錢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