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zhèn)河妖”。
在初中時期的一個暑假,我一邊放羊,一邊看完了家里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說,因為有尾無頭,多年后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林海雪原》。
時間過去多年,除了記得楊子榮、少劍波和白鴿三個主人公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響亮的口號。
這本是一句道上的黑話,現(xiàn)在多被段友們拿來搞笑。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寶塔鎮(zhèn)河妖”卻是真實存在的事件。
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歷朝歷代,水患都多多少少的危害著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所以,但凡能治理水患的,一定都是受人尊敬。這其中包括人,比如父死子繼,一生致力于治水的夏朝奠基人大禹。再比如戰(zhàn)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
也包括神,比如河神河伯,天后媽祖等。當然,還包括賦予了人力和神話的建筑或雕塑。比如鎮(zhèn)水獸、鎮(zhèn)江樓、鎮(zhèn)水塔等。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一座千年古縣的鎮(zhèn)水塔。
因為認知有限,更是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古代的人們普遍認為,水患的產(chǎn)生,是因為有河妖在作怪,只要在合適的位置建起高高的寶塔,就可以將河妖鎮(zhèn)住,保佑一方平安。
簡單的說,其實就是通過建一座高塔,來改善一個地方的風水,從而達到保佑當?shù)仫L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目的。當然,它既寄予了建造者和民眾的厚望,也往往會成為當?shù)匾坏懒聋惖娘L景,甚至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比如廣州的鎮(zhèn)海樓、九江的鎖江樓等。
而在據(jù)九江100多公里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境內(nèi),在鄱陽湖的支流“潦河”之畔,也存在著這樣的建筑。雖然對于這個城市或其它著名古塔來說,它很年輕,但它一樣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一樣有著曲折感人的故事,甚至還一度淪為爛尾工程,竟長達三十多年。
這就是奉新縣最高的古塔-回瀾塔。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叫回瀾塔的肯定不止一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川省邛崍市的回瀾塔。但江西省奉新縣潦河畔的這座回瀾塔,卻只有200來年的歷史,但這并不能阻止奉新人民對它的喜愛和厚望。
時間退回到大清乾隆年間,那時的潦河水深流急,洪水經(jīng)常從這里決口,多次對此地造成水災(zāi)。
自然而然,人們就想到了建造寶塔。于是,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奉新鄉(xiāng)紳開始集資建塔。他們先是重修了始建于明隆慶年間的岐山塔,然后又著手在潦河邊上籌建回瀾塔。但可惜的是,當時的回瀾塔只建成了塔基,就不得不被迫停工了。原因說來也簡單,跟現(xiàn)在的爛尾樓一模一樣-資金不足。
誰知這個工程一擱就擱置了三十多年。直到清嘉慶年間,奉新迎來了一位好知縣,他就是鄒山立。
關(guān)于這位知縣的詳細資料,如今已無從查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任期間,確確實實為奉新人民作出過不少的貢獻。這其中就有回瀾塔的修建。
道光三年(1823)年,在鄒山立的大力倡議下,由奉新人宋鳴琦、徐再階等29位鄉(xiāng)紳共同出資,重新啟動回瀾塔的修建工作。這一次,工程進行得很順利,只用了短短10個月時間,這座寶塔就修建成功了。
當時,知縣鄒山立專門寫過文章,并表達過對此塔所給予的厚望,并為之取名“回瀾塔”。
回瀾塔為實心樓閣式磚石結(jié)構(gòu),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它共有6面7層,第一層為花崗石砌成,以上幾層則選用了青磚。此塔高約42.5米,是奉新現(xiàn)存四座寶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每一級均有三層疊澀和塔檐,飛檐用花崗石雕飾成魚尾狀,出檐較短,微翹起,檐角處懸掛銅鈴。微風吹過,銅鈴叮叮作響,聲音清脆悅耳。
歷史上,奉新曾孕育過胡仲堯、胡仲榮這種大學(xué)者、大慈善家,也有蔡國珍、宋景這種國之重臣,甚至還有宋應(yīng)星這種科學(xué)巨匠。
所以回瀾塔建成后,也曾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保佑奉新風調(diào)雨順,再出棟梁之材。
果然,自回瀾塔建成后,到光緒三十年(1904),奉新全縣先后考中進士的,就有32名。比較著名的有:湖光監(jiān)察御史帥方蔚、云貴總督宋延春、廣東巡撫許振祎等。
當然,還有那個以辮子軍聞名全國,為滿清復(fù)辟而不遺余力的張勛張辮帥。只不過在正史中,他的名聲一般,所以也就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我由此可見,回瀾塔真是功不可沒呀!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3月22日,日軍的9架轟炸機在奉新上空不斷盤旋,而回瀾塔卻躲過一劫,至今安然無恙。
潦河之水滾滾向前,而回瀾塔也將繼續(xù)屹立千年,在中國的眾多古塔、名塔里,它只是年輕而無名的一員,但對于奉新人民來說,它就是那么的高大,就是那么的古老,它就像一位老爺爺一樣,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里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