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齊魯旅游# 泰山是中華名山,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它雄踞于華北平原的東部,拔起于山東丘陵之上,山巒疊起,氣勢非凡。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壯觀之勢非其他名山所能媲美。很多年之前就有游覽泰山的愿望,可惜一直未能如愿,直到2012年9月外出曲阜公干,決定公私兼顧,提前一天出發(fā),實現(xiàn)多年夢想。
2012年9月10日,早上差5分8點我從北京南站乘坐高鐵出發(fā),第一次乘坐高鐵覺得一切都很新鮮,雖然獵奇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是一路也沒有感覺漫長。從北京到泰安全程465公里,用時正好兩個小時,差5分10點準(zhǔn)時到達(dá)泰安高鐵站。高鐵站距離泰山景區(qū)較遠(yuǎn),為了節(jié)約時間出站之后打了一輛出租車,10點30分到達(dá)泰山腳下的天外村。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眾橋西側(cè),為泰山西路登山的始點,也是游客集散地,乘坐景區(qū)旅游大巴車也要在此購票上車。我的年齡偏大體質(zhì)較弱,況且時間有限,只有乘坐一切可能的交通工具,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盡快抓緊時間到達(dá)山頂,是我唯一的選擇。
泰山腳下有個“天圓地方”廣場,“天圓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禪大典即是在泰山極頂設(shè)圓壇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設(shè)方壇以祭地,以示“天圓地方”。廣場占地總面積3.5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廣場和圓形廣場,在兩廣場連接通道兩側(cè),安置12根高7米左右的龍柱,分別代表了曾到泰山舉行封禪祭祀大典的黃帝、舜、周成王、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以及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
從天外村至泰山半山腰的中天門有盤山公路,路程為14公里,景區(qū)大巴車行駛時間為30分鐘左右。我乘車的時候車上游客不多,沿途有很多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可隨車欣賞沿途美景,九月金秋,秋高氣爽,景色怡人,一路心情非常爽朗。
11點整到達(dá)中天門。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jīng)之地。位于黃峴嶺脊之上,海拔847米,是登泰山東西兩路的交匯處,又名三天門,為盤山公路終點。
中天門始建于清代,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xiàn)廟內(nèi)塑財神趙公元帥執(zhí)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
黃峴嶺因其土色黃赤而名,黃峴嶺東面為中溪山,北側(cè)為東溪山,俗稱大直溝,古為登岱東路。中天門峻嶺闊谷,樓閣簇?fù)?。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可觀日出,望晚霞;西有鳳凰嶺蜿蜓伸展,可遠(yuǎn)眺傲徠雄姿,俯視城廓新貌。佇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眾山拱立,林茂泉飛,纜車凌空,天然成畫。 中天門嶺峻谷幽景色壯美,游人至此已升“中天”,無不心曠神怡。
從中天門乘索道直上南天門,進(jìn)需7分鐘。臨來之前就聽說,此段登山之路有幾千步臺階異常艱險,山路陡峭,坡度垂直,臺階高跨。時常有人爬到半路就疲憊不堪,上下兩難,欲哭無淚,追悔莫及。我在纜車之上俯視山巒起伏,滿眼迷人景色。
短暫的7分鐘瞬間即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jìn)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飛速提高。目前,國內(nèi)的旅游人口越來越多,各地在發(fā)展旅游業(yè)也不斷加大了投入,使得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更加方便、快捷、舒適,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游客也能有勇氣走進(jìn)景區(qū),享受大自然的幸福時光。
走出纜車到達(dá)天橋。不知道是因為高度的原因還是天氣的原因,天橋上下霧氣騰騰,腳下霧氣彌漫,山間云山霧罩,好似騰云駕霧一般,猶如進(jìn)入仙境一樣。這還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橋”。過了天橋,沒走幾步就到南天門。
南天門是在泰山十八盤的盡頭之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guān),海拔1460米,山于此為最危聳,南天門上即為絕頂。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據(jù)說是在元中統(tǒng)五年(1264年)由布山道士張志純創(chuàng)建。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cè)有楹聯(lián)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古稱天門關(guān),因古時泰山代表著上天,故而泰山之頂即是天庭的位置所在。傳說天庭一共有東、西、南、北四大天門。此門向南,所以稱“南天門”,同時也是天庭的正門入口,直通玉皇大帝的靈霄寶殿,在九重天之上(也有說為三十六重天)。在很多神話傳說之中,把守南天門的神仙有很多名,比如增長天王、王靈官、馬趙溫關(guān)四元帥、張?zhí)鞄煹取?/p> "
南天門是城樓式建筑,石砌拱門洞,上有“摩空閣”,大概是指登上閣可以觸摸蒼天之意。閣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出門迎面有正殿三間,原為三靈侯殿后毀。郭沫若先生游泰山時題“未了軒”,取杜甫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末了”之意,現(xiàn)改祀東岳大帝銅像。東西各有配殿,與南天門構(gòu)成一別致精巧的四合院,如今來這燒香祈福的人們絡(luò)繹不絕。
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長約一華里南天門向北的一段路,約有100米,稱為北天街,岱頂天街,商鋪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fēng)俗。天街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
據(jù)資料顯示,當(dāng)年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yīng)運而生,天街具體形成何時,已不可考,但是較大規(guī)模的朝山始于西漢,為香客服務(wù)的天街大約也應(yīng)與之同步,關(guān)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北宋初年,兗州府官吏邵伯溫游泰山,寫下了一篇<泰山聞見錄>,文中說:"因登絕頂,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廬"。到了明朝中期,隨著香客的增多,天街也開始繁榮起來,隆慶年間馮時可在<泰山記>中說:"登天門,則平壤矣,市而廬者百余家"。
天街上店鋪雖不少,但都是貧苦山民開設(shè)的,房屋是山石壘墻,茅草蓋頂,屋內(nèi)狹小昏暗,就是這樣的房屋一家也只有兩三間,個別的有五六間客房的,也就可以稱為大店了,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記下了當(dāng)時客房的情形:"地方寬敞的擺著茶幾,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深淵"。1982年天街大規(guī)模拓寬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舊貌換新顏。
登到此時,峰頂在望,路過食攤饑腸響如鼓,久聞山東煎餅卷大蔥名聲遠(yuǎn)播,不禁垂涎欲滴,一打聽10元一個,價格也還公道,先買了一個,果然味道不錯,再吃了兩個才略感滿足。山東人飲食口味偏重,喜好刺激,這倒正合我的胃口。什么蔥、姜、蒜,什么辣、麻、酸,我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有人說,口重的人個性強,其實我倒是覺得,口重的人心眼直。上圖即是賣煎餅的老板,人很熱情,看我買了三套煎餅給我饒了一根香腸,雖然不大,瓜子不飽也是人心哪。
在天街上俯瞰南天門,俯覽疊嶂群峰,使人真正感悟詩仙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的舒心快意,感覺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杜甫的“望岳”此時也非常貼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白云亭在天街的中段位置,因其下有白云洞而得名。顧名思義,站在白云亭觀景,就像站在云端一樣,騰云駕霧如入仙境,此時踏上云端,此生夫復(fù)何求。
由于遠(yuǎn)古人文積淀,泰山便被古人看作是紫氣之源、吉祥之地、神靈之宅、萬物發(fā)育之所。伴隨著封禪大典的形成,遂使泰山古剎掩映、宮觀林立。繼而,文人名士、儒家學(xué)者紛至沓來朝山覽勝,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楹聯(lián)題刻,不斷豐富著泰山文化的內(nèi)涵。
這里既有上古周天子巡狩泰山、會盟諸侯的周明堂遺址,又有春秋時中國最早的兵事防線——泰山齊長城;既有歷代帝王封禪告祭的故址登封臺,又有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既有大字鼻祖經(jīng)石峪刻文《金剛經(jīng)》,又有天下洋洋大觀之銘——唐玄宗紀(jì)泰山銘。
五千年文化的積淀,使泰山成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和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東方鴻儒季羨林認(rèn)為:“泰山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泰山的美在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jié)合,美在山體的高大及形象的雄偉。它主峰突兀,山勢陡峻,山巒疊起,與周圍的河海、平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基礎(chǔ)寬厚,形體集中,使人產(chǎn)生一種安穩(wěn)感和厚重感,在心理上就形成了“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自然感受。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潑墨,賦詩高歌,刻石題詞。包括現(xiàn)代的風(fēng)流人物和偉人英豪,也多有墨寶留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概有2500多幅,據(jù)說這其中僅有一位是女士。上圖石刻是鄧穎超的題字。 在所有為泰山題字的名人中,鄧穎超是唯一的女性。1984年鄧穎超登泰山時已八旬高齡,所書“登泰山看祖國山河壯麗!”中的“!”是所有石刻中唯一的一個標(biāo)點符號。鄧穎超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歌m家,能在泰山創(chuàng)下兩個唯一,也是名至實歸。
剛才路過時看到的“升中”兩字在石坊東面,在西面看上寫的是“蓬元”,當(dāng)時不知是什么寓意?;貋砗蟛槭妨喜胖芭钤倍殖鲎浴疤┥街芑匾磺Ю铮钤臁边@句話。因為道家把泰山說成是神仙所居的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眼前終于見到高聳臺階,從進(jìn)入山門至今幾乎一直在走平路,名為登山實為漫步確實對不住這“天下第一山”,心中突然有一種急于攀登的沖動。上面就是碧霞祠,再過去就是玉皇頂,此時不爬更待何時。一鼓作氣,再展雄風(fēng)。
站在碧霞寺外,可看到南面的金倉庫,也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燒紙香。最往南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四字。這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御筆,每個字都有1.2米高。兩側(cè)分別是東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東西兩神門形式相同,都是用石塊砌成的拱形門洞,上筑閣樓。
面前即是碧霞祠,寺院山門筑于重臺上,前后廊式。門上高懸藍(lán)底金字“碧霞祠”豎匾,門后懸“萬古垂光”金字匾額。立柱上有三副楹聯(lián),自外而內(nèi)分別是“玄門日會龍門客;道院時接翰院客?!薄白匀蝗f籟涵虛靜;在一中和氣清?!薄氨烫鞚杀娚合那锒L(fēng)調(diào)雨順;霞光普社稷東南西北國泰民安?!庇绕涫亲罾锩孢@副,既把“碧霞祠”中的“碧霞”二字用鶴頂格嵌入對聯(lián),還將四季和四方融入聯(lián)中,還有眾生風(fēng)調(diào)雨順、社稷國泰民安,俺雖不太懂對聯(lián),也不得不為此聯(lián)點贊。
院中有香亭,方形,即明萬歷年間所鑄金闕處,內(nèi)祀元君銅像,亭子為同治七年由津門楊寶賢捐資而修。兩側(cè)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歷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
香亭后面就是正殿,前廊正門上高懸“贊化東皇”,系乾隆皇帝御賜匾額;兩側(cè)分別懸王先覺書的“弘德澤民”、沈鵬書的“九州泰和”匾額。正門有對聯(lián):“山高則配天陽魯陰齊資化育;坤厚故載物西河?xùn)|海仰生成?!钡顑?nèi)正間內(nèi)斗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高浮雕盤龍戲珠,懸康熙帝御書巨匾“福綏海宇”。正間神臺神龕祀元君銅像,東間神臺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間神臺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
在碧霞寺東南有一口圣水井。據(jù)《泰山道里記》云:“今祠東有圣水井?!本唧w位置不詳。直到前幾年景區(qū)工作人員在岱頂綠化施工中發(fā)現(xiàn)泉眼,隨后對此泉進(jìn)行修復(fù),置泉臺予以保護(hù),集乾隆帝御筆“圣水井”三字,刻碑立于井口后邊,作為文物進(jìn)行保護(hù),遺憾的是井中漂浮著雜物,實在有礙觀瞻。
繼續(xù)前行,即到摩崖碑刻。所謂摩崖,是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記事的石刻。摩崖石刻是我國出現(xiàn)最早的一種石刻形式,遠(yuǎn)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處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現(xiàn)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紀(jì)泰山銘》摩崖石刻、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門銘》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題名、題記、題詩,幾乎遍布泰山上下。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顯著特點。從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費省功倍,簡便易行,免卻伐山采石之勞,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壯麗。從內(nèi)容方面看,內(nèi)涵豐富,無所不包,或頌德,或記事,或題名題記,或題詩,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豐富,居五岳之首。
為整理方便計,凡刻有長篇銘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稱“摩崖碑”;凡刻辭較短的題名、題記、題詩,一律稱“題名”、“題記”、“題詩”刻石。
途中經(jīng)過一座古建筑群,路標(biāo)顯示“青帝宮”。介紹顯示,相傳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就有了三皇五帝之說,伏羲、女媧、軒轅為三皇,庖犧、神農(nóng)、黃帝、堯、舜為五帝。伏羲就是青帝,即東方之神,所以道教尊奉于泰山。
據(jù)《尚書緯》說:春為東帝,又為青帝。所以青帝又稱為春神。青帝宮原是祭祀青帝之所,青帝也自然便是這里滿山綠色的主宰者了。由于臺階有些陡峭,所以沒有入內(nèi)游覽。
在平安門的北側(cè)有一平臺,平臺上立有兩塊石頭拼起的石碑上覆雙龍奪珠圖案之碑蓋,平臺周邊還設(shè)有石護(hù)欄,從形制和保護(hù)措施來看,應(yīng)該是比較古老或比較有名的記事碑。遺憾的是石碑上的字比較模糊,不能復(fù)原內(nèi)容來詳細(xì)拜讀。
抬頭仰望,玉皇廟就在眼前。發(fā)現(xiàn)路邊石刻“五岳獨”幾個大字,此句來源于宋代詩人石介的詩《泰山》:七百里魯望,北瞻何巖巖。諸山知峻極,五岳獨尊巖;寶宇登來小,龜蒙視覺凡。此為群物祖,草木莫鋤芟。中國人贊美事物,都愛往極致了去說,泰山古時也稱“岱宗”,“岱”就是“大”的意思,“宗”也有“為眾人所師法”之意,泰山又被稱五岳之首,這塊巨石選在泰山最高峰玉皇頂,又突出“獨尊”,真是把泰山撥高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位。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fā)展脈絡(luò),書法藝術(shù)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泰山石刻源遠(yuǎn)流長,分布廣泛,數(shù)量眾多,現(xiàn)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題刻800余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史料價值。
目標(biāo)明確,動力倍增,不消幾步到達(dá)玉皇廟。玉皇廟古稱太清宮、玉帝觀,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由山門、玉皇殿、觀日亭、望河亭、東西道房組成。此處即為泰山最高峰,又叫泰山極頂,也叫太平頂、天柱峰,舊時上有玉帝觀,即古太清宮。漢武帝時召令在泰山極頂建玉帝祠,也就是現(xiàn)在的玉皇廟。玉皇廟的山門面南,厚實的石拱門上嵌“泰山極頂”匾額。
玉皇廟山門前有一座古樸渾厚、黃白色的高大石碑,上面沒有任何文字,歷代以來人們將其稱為“泰山無字碑”。關(guān)于無字碑,古代有說是秦始皇而立,一種說法是因為秦始皇功德之大,無法用文字來形容,故無字;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后無人會寫字了,故無字。甚至連乾隆都曾認(rèn)為是秦始皇所立:“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但也有人說是漢武帝劉徹立的,譬如郭沫若在《觀日出未遂》一詩中說“磨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就肯定了是漢武帝所立。當(dāng)然,所有這些說法都是推測,并無定論,泰山上這塊無字碑給泰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究竟何年、何人而立,這個千古之跡留與后人解答。
在無字碑的兩邊還立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用行書刻的剛才說的郭沫若《觀日出未遂》:“夙興觀日出,星月在中天。飛霧嶺頭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東閱石巍然。摩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绷硪粔K也是用行書刻的明朝萬歷年間張銓《觀無字碑一絕》:“莽蕩天風(fēng)萬里吹,玉函金檢至今疑。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p> "
正殿內(nèi)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fēng)”,說明遠(yuǎn)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正殿前有“極頂石”,標(biāo)志著泰山的最高點,1921年增修石欄時王鈞題“極頂”。極頂石西北側(cè)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shè)壇祭天之處。東面的觀日亭可望“旭日東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觀“黃河金帶”。
院內(nèi)圍欄上掛滿了銅鎖,據(jù)說來這祈福、許愿特別靈驗,只要交了功德錢,僧人會贈一把銅鎖,許完愿上鎖將鑰匙帶回家,玉帝就會幫你完成心愿。因“銅”與“同”諧音,青年男女為愛情盟誓,也要在這鎖上一把銅鎖,把鑰匙丟進(jìn)山谷里,讓玉帝見證,這叫“永結(jié)同心”!
玉皇殿兩側(cè)也立有石碑,一塊是豎列楷書“古登封臺”碑,系乾隆庚寅年重鐫。玉皇殿為三間一層磚木建筑,正殿內(nèi)祀玉皇大帝銅像,玉皇大帝是中國道教中最高的神,左右兩置之腦后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護(hù)衛(wèi)。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fēng)”,印證遠(yuǎn)古時期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左廂供奉觀音,右?guī)┓钬斏?。殿前廊木柱上有兩副對?lián),一副為乾隆御筆“統(tǒng)馭群靈端紫極;絪缊真宰肇元功?!币桓睘椤暗氐綗o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系民國年間山東王訥所題。
山門內(nèi)墻壁上,嵌套有由四塊石頭并成的石碑,用隸書橫列“天左一柱”四個大字,沒發(fā)現(xiàn)有題刻年代。院內(nèi)還有幾塊非同一般的石碑,如“惟天在上”楷書石碑,系清朝順治年間立,上面還刻有“順治捌年捌月仲秋初伍日吉旦,欽差巡按長盧等處鹽政監(jiān)察御史楊義立”等字樣。
在玉皇廟內(nèi)的“惟天在上”的石碑前,下意識的看了一下手表,準(zhǔn)時12點整,也就是說,我在早上8點從北京出發(fā)僅用了四個小時就完成了攀登泰山的偉大創(chuàng)舉,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磥砗芏嗍虑槎际强雌饋砜膳拢銎饋硪苍S做起來沒有那么大的難度。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始下山了。
“孔子小天下處”是位于玉皇頂上的一通石碑,相傳當(dāng)年孔子曾在此俯瞰天下,是泰山頂上諸多與孔子有關(guān)的勝跡之一。此碑為天青石,碑身高將近兩米,碑首仿瓦壟兀脊式,碑文共豎排6行,正文為“孔子小天下處”,楷書;款楷書,上款為:大明崇禎歲次丁丑仲秋之吉;下款為: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顏繼祖,巡按山東監(jiān)察御史洪啟遵,守濟(jì)南道山東按察使李時芫,東昌府推官郭啟重立。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出于《孟子·盡心上》。原文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其用意是以此為喻,說明“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的道理。
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在孟軻看來,孔子像泰山高于其他群山一樣,出類拔萃,沒有什么人可以超越他。就像文帝廟中的對聯(lián)――“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山中之孔子”,泰山為五岳之首,孔子是圣人之首,千百年來,泰山與孔子已凝成一個永久的文化符號,并成為民族的根基和血脈,讓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下去。
日觀峰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可觀日出而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日觀峰又稱秦觀峰、越觀峰。峰西側(cè)為唐宋封禪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設(shè)壇祭天。
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以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
玉皇頂,位于日觀峰側(cè)面,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燭峰。立于玉皇頂,置身云端,深澗絕壁,拔地通天,直立如削,眺望山下,阡陌縱橫,村落相連,但不聞雞犬之聲,遠(yuǎn)離人間煙火,有一種人間天上的感覺。
玉后頂峰巔平坦,一座古廟坐北朝南,即有名的玉皇廟為明代建筑。玉皇頂實為天庭探險、膜拜之佳地。東亭可望“旭日東升”, 西亭可觀“黃河金帶”。玉皇頂上,歷代帝王都在這里筑壇祭天,如今卻成了人們登高望遠(yuǎn)、憑眺祖國大好河山的地方。而玉皇頂宮門外的石碑,不著一字,也頗讓人流連揣測。
泰山孔子廟,位于泰山天街東端北側(cè),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歷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圣跡”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nèi)有山門、正殿、配殿,內(nèi)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cè)殿為“祈福殿”,西側(cè)被辟為“財神殿”
廟門兩側(cè)楹聯(lián)上有清人徐宗干題聯(lián):“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nèi)影壁上題聯(lián):“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jīng)”。廟內(nèi)孔子像碑上題:“泰岳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圣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lián):“禮樂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shè)萬世綱紀(jì),橫批:萬世師表”。
游泰山,看到了浩如煙海的壯麗雄偉、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看到了諸多名勝古跡、頌岱詩文,石雕石刻,了解了歷代帝王封禪的歷史,泰山以他無窮的魅力吸引著國內(nèi)外廣大游客。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綿亙于齊魯大地的泰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崇拜的一座雄偉的大山,無愧“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原路乘纜車、大巴一路下行,不到3點回到天外村。此次登臨泰山,實在有愧登臨二字,只能說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而已,時尚的說法叫“打卡”。如果再有機會,再來仔細(xì)領(lǐng)略泰山雄風(fēng)??纯磿r間還早,就去岱廟游覽一下。歡迎大家繼續(xù)關(guān)注。#旅游景色##齊魯旅游##頭條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