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今日看片】
“夢境”用濫了就成了俗氣的套路
4月21日上檔的《神秘家族》,前期宣傳突出性侵、滅門、福建滅門案、真實案件改編等噱頭,看似獵奇而奪人眼球。作為一部走精神分析路線的懸疑片,在宣傳時使用“真實案件改編”“花季少女被摧殘”等信息,使得觀眾解讀的影片定位偏于《全民目擊》《烈日灼心》《白日焰火》等破案為主線的懸疑影片,寫實或黑色的影調變成了觀眾觀影前的預期。當預期與現(xiàn)實發(fā)生錯位時,驚喜與失望是兩種最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不幸的是,《神秘家族》是后者。
在西方,尤其美國,懸疑片作為常見類型片,標志著制作流程的完備,同時也勢必培養(yǎng)出大批擁有成熟觀影經驗的觀眾,在這種情況下,懸疑片已經越來越難跳出窠臼,而《神秘家族》這部國產懸疑片,拾人牙慧地選取了所有已被西方懸疑用爛的橋段,而且加入了相當程度的驚悚片元素,我們能在其中看到《羅拉快跑》《禁閉島》《記憶碎片》《恐怖游輪》《機械師》《穆赫蘭道》等一系列經典影像重曝其上,甚至幾個鏡頭還有日本恐怖片、香港鬼片的氣質。而精神疾病、夢境、心理等元素作為驚悚懸疑片的慣用伎倆如果不進行精巧的偽裝很容易變成一種俗氣的套路。
并不是說學習借鑒成熟的懸疑手法就是不可取的敗筆,導致《神秘家族》這部影片垮掉的最大原因在于懸疑的消解——作為一部懸疑片,懸疑若不能貫徹到最后關頭,那么影片就連合格也稱不上。
在女主苗苗的第一次噩夢驚醒后,她在接下來對家人的三次拯救,就已經從懸疑的氣氛中徹底剝離了,任何暴力血腥的鏡頭都再也調動不起觀眾的腎上腺素,反而換來影院噓聲一片“肯定又在做夢”。大部分時間,觀眾都處于一個神色散漫地等著女主從噩夢里驚醒的狀態(tài)。更糟的是,導演使用了過多明顯不符合尋常邏輯的鏡頭和演員調度來提示觀眾,導致觀眾太容易解讀當前情境為夢境而非真實,解讀難度的降低使得四次噩夢單純演化為一場夢的解析,影片因而喪失了懸疑片應有的解密快感,甚至連驚悚感也一并降級。
懸疑點轉換失敗,角色難以得到觀眾同情
觀眾如先于創(chuàng)作者抵達真相,那么懸疑的設置就已然失效。這種懸疑的失效在《白日焰火》中曾出現(xiàn),王學兵扮演的丈夫還未出場就被宣布死亡的設置已經讓觀眾猜到幾分真相,但是《白日焰火》的著重點不是破解案件,而是刻畫廖凡、桂綸鎂的角色糾葛,真相已陳背后的人性才是它真正的表達。如若《神秘家族》也能做到如此,挖掘出比案件還要殘酷幾倍的人性,也將不失為成功之作。但是,《神秘家族》用一個溫暖的救贖故事表達了女主受創(chuàng)后對家人不諒解的悔恨之情,沒有說出口的“對不起”成為了女主最大的心魔,實在是用宰牛刀殺雞。
顯而易見,影片開篇所設置的女主被性侵,實質上只是成為了一個導致女主精神受創(chuàng)的引子,后面的懸疑并非在揭示兇手行兇的動因,懸疑點被置換成女主苗苗為何陷入噩夢循環(huán),而非案件破解本身。然而如此一來,女主精神受創(chuàng)的原因可以是任何惡性事件,這就導致了“性侵”這一宣傳噱頭的自打耳光;后面的“滅門”事件也嫁接得生硬牽強,仿佛就是為了給女主一個徹底陷入精神深淵的契機。而如果順著影片創(chuàng)作思路走,使引起懸疑與驚悚的事件由外界移入家庭內部,成為一場家人的救贖與自我的洗禮,那么對家族成員的刻畫又顯得浮皮潦草,以至于爸媽弟弟為拯救女主與兇手搏擊的煽情場景竟也喚不起觀眾的絲毫同情。
《神秘家族》在打親情牌與制造懸疑驚悚的道路上首鼠兩端,始終縈繞著一種裝神弄鬼、一驚一乍的做作感,套路滿滿卻難見真心。如若說國產懸疑片要在這種“融會百家”一鍋亂燉的風格里走下去,將永遠無法做出真正具有懸疑感的影片,《神秘家族》創(chuàng)作者的野心恐怕也就止步于制作一部合格類型片的門檻之前了。在這個花邊新聞娛樂周邊都可以滿足獵奇心的時代,噱頭根本不可能支撐起一部成功影片,更何況拼貼模仿看得太多,實在覺得乏味至極。
□三水(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