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我很反感跟風(fēng)、一擁而上。對于好的東西也從不用裝腔作勢如“震撼”、“感動”之類的詞語。僅一部電影來說,看完之后能讓你回味無窮、感概良多,那它就是一部好電影。拍電影的人很多,拍出佳作的卻很少。
《盜夢空間》后才知道克里斯托弗.諾蘭,之前一直欣賞蒂姆.伯頓那種哥特式的陰郁。用劇情而不是用視覺沖擊力來吸引觀眾,在電腦特效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樣做的人實在是很少,諾蘭就是其中之一,那個堅持盡量用電腦膠片拍電影的人。
不知為什么對于《蝙蝠俠前傳》印象最深的是總是布魯斯.韋恩痛苦的倒在地上的情景(從第一部開頭就是),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更讓觀眾有認同感,他會受傷、會失敗,同樣也會堅強的重新站起來。 有時候覺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布魯斯.韋恩,我們都有過被強大如貝恩的困難所擊敗,傷得遍體淋傷被扔到深井中,絕望痛苦的望著井口的天,而我們內(nèi)心的那份堅強和不甘就如同井底的那個老者,無力而無奈。然而當信念戰(zhàn)勝了身體的痛苦,鼓起勇氣準備爬出井口時,一次次的努力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躍落,更加絕望的痛。
如果此時放棄,就會如同井底的其他人一樣,聽天由命。要不抗爭、要不順從。抗爭還有希望、順從等于死亡。
老者的那句極負哲理的話讓他又重新站了起來“為什么會失?。恳驗槟銉?nèi)心恐懼”。是的,我們太想得到所以害怕失去,內(nèi)心的恐懼永遠是我們最難逾越的屏障,真正的強大是無所畏懼。有多少人的心路走到這一刻被無情的摧毀?那些井底的人們就是如此。當韋恩不要繩子的幫助準備爬出井的時候,他們的希望被點燃了,韋恩的行動是他們曾經(jīng)的努力和現(xiàn)在的希望,那個爬在井壁上的人讓他們意志變得不在消沉、讓他們的血液開始沸騰,當振奮的吶喊聲響徹井底的時候,韋恩終于站在了井口,刺眼的陽光讓他無比的興奮,因為他明白需要他拯救的不只是被困的這些人,還有更多的人需要他的幫助。
如果身體和精神上的困難可以被意志戰(zhàn)勝的話,那么充滿關(guān)愛的勸說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去面對。無論貓女的那句“我們一起走吧,你不欠這些人的”,還是老管家阿爾弗雷德“我不想看著韋恩家的人一個個的離我而去”,對于韋恩的絕心都是巨大的考驗。他選擇了堅持,他成功了,這個過程很痛苦,由其是面對決擇時的無助。但當他和貓女出現(xiàn)在阿爾弗雷德最希望看到的地方時,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幸福的包括觀眾。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只要有顆強大的心。
ps:電影當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如此大片槍火效果做得特爛,只看見槍開火根本沒有子彈打出后的效果,不過那一水的g-36挺帥。貝恩在監(jiān)獄前那頗具鼓動性的演說居然沒被剪掉,廣電劇的那幫豬頭算是積德了。故事的結(jié)尾做得很好,羅賓接過了韋恩的衣缽,將來羅賓老了,接替他的肯定是孤兒院的那個小孩!